1947年5月,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全歼以张灵甫为首的国军整编第74师。多年后,张灵甫遗孀王玉龄回国定居,粟裕侄子粟刚兵通过中间人邀请吃饭,她当时如何回应?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富贵之家,自幼聪颖伶俐,金枝玉叶的身世注定与众不同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灵甫,国军将领,曾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中挺身而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之功。

抗战胜利后,在程潜的见证下,年仅17岁的王玉龄与40多岁的张灵甫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

这段婚姻在当时引起轰动,不仅因为两人年龄的悬殊,张灵甫在军中的威望和王玉龄的家世背景,两人并没有被外界的眼光所影响。

婚后不久,内战爆发了,张灵甫随即奔赴前线,王玉龄则留在南京,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1947年初,王玉龄为丈夫顺利生下一个男婴,这个孩子的到来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欢乐。

就在同一年,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战死,年仅19岁的王玉龄和刚满月的儿子失去依靠。

面对失去丈夫的悲痛,王玉龄毅然带着儿子和母亲前往台湾,开始新的生活。在台湾期间,她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维持家庭的生活。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王玉龄独自前往美国求学,期间克服语言障碍和生活困难,努力学习财会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王玉龄在美国航空公司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直至正式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后,王玉龄并未停下脚步,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学会主席,致力于帮助在美国遇到困难和残疾的华人。

尽管在美国生活条件优越,但王玉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对祖国的思念,1973年,周总理得知王玉龄在美国的近况后,指示黄华努力与她取得联系。

王玉龄收到黄华的来信时,尽管内心深处充满对祖国的向往和思念,但身为国民党将军的遗孀,面对回国的邀请时,难免心存顾虑和犹豫,以签证困难为由,婉拒黄华的邀请。

几个月后,王玉龄前往香港度假时,意外接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的电话,邀请她一同前往澳门游玩。

在到达澳门后,王玉龄被“不经意”地引导至广州,并随后乘坐飞机前往北京。

抵达北京后,王玉龄受到热情的接待,这时她才恍然大悟,这次回国其实是周总理精心策划,邀请她回国的老友也是周总理亲自挑选的。

经过漫长的岁月,王玉龄在周总理深切关怀下,实现重归故土的梦想。

在离开祖国长达25年之后,王玉龄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的激动与感慨难以言表。

从此,王玉龄与祖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每年都会回到这片她深爱的土地探亲访友。

时光荏苒,王玉龄选择与儿子一同回到祖国,定居于繁华的上海。在这里,她继续着她与祖国的不解之缘,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

2003年,为表达对亡夫的深深思念,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墓园为张灵甫将军安设了一座衣冠冢。

在王玉龄的采访中,分享了一段与粟裕大将侄子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粟刚兵想邀请她共进晚餐,通过表妹作为中间人传达这一意愿。

对此,王玉龄表示:“这并无大碍,毕竟他的叔叔和我的丈夫都是职业军人,各自为所属的阵营而战。我从未因此而对任何人产生怨恨。 我一直坚信,无论是谁,只要能够确保人民的安宁与幸福,那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