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凯文的家庭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

凯文的父母在比利时卖掉了所有的房产,带着年幼的凯文来到了中国贵州,这是一个与他们的出生地截然不同的地方。

他们在贵州的山区购买了几亩农田,并开启了自己的农场生活。

不仅种植农作物,还养殖家禽家畜,过着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生活。

他曾说:“在中国,我不是外国人,在比利时,我才是。”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凯文一家人过的怎么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凯文的母亲是海蒂,在荷兰的一个小镇,海蒂从事着她的护士工作。

多年前,正是在这个安静的小镇,海蒂听到了她姐姐关于中国的故事。

她的姐姐不仅是她的亲人,更是她的启蒙者。

姐姐作为一名志愿者,经常前往遥远的中国山区,带去慈善与希望。

在家中温馨的客厅里,海蒂的姐姐分享了中国山区的生活场景,那里的孩子们赤脚在土地上奔跑,老人们虽年迈却仍在艰辛劳作。

这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海蒂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蒂深知,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尽管国家正努力发展建设,但许多偏远地区的人们仍生活在贫困之中。

在这些地方,通讯落后,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疾病往往因为缺乏治疗而变得致命。

海蒂的内心被这些故事深深撼动,那些山区孩子的眼神,那些辛劳老人的背影,一次次在她的梦中重现,呼唤着她去帮助。

终于有一天,海蒂决定跟随她姐姐的脚步,她将自己的护士职业和对远方的憧憬结合起来,毅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她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

当她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那些被姐姐讲述过的场景变成了现实,比任何言语都更加震撼。山区的穷困,孩子们的无知,老人们的无助,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海蒂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蒂和她的姐姐开始了她们的志愿者之旅,她们在山区中奔波,尽她们所能为那些贫病交加的人们提供帮助。

海蒂的故事传到了她的儿子凯文那里,成为了家族中一段传承的记忆。

凯文从小耳濡目染,对于中国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02

2002年,凯文一家从比利时搬到了中国贵州。

他们先在贵州师范大学附近租下了一套价格不菲的房子,月租金高达2000元,这对夫妇觉得这笔费用如果用于公益事业可能会更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深思熟虑,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夫妇决定搬家以节约开支。他们最终选择了小河榕筑花园,那里的租金仅需500元。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每月能省下1500元,而这笔钱被二人慷慨地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

他们带着满满的爱心,为贵州的少数民族群体送去了大量的物资,致力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不幸的是,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夫妇二人带来的200万欧元储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耗尽。

在这段时间内,海蒂用她的相机记录下了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她的照片中有戴着民族特色帽子、眼神严肃却美丽的当地居民;身穿破旧衣服、体态消瘦却眼含希望的孩子;还有辛勤劳作的田间农民和河上的打渔船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照片不仅填满了她的相册,也深刻地记录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回忆。

然而,外国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中国的这段生活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03

彼时凯文的父母面临着一个难题:即便他们拥有强烈的支持当地社区的愿望,也没有获得在贵州工作的正式许可,因为他们没有绿卡。

但他们始终将重点放在帮助他人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上。

为了减轻生活成本,这个家庭从贵州的师大搬到了住房租金每月仅500元的小河村,居住了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文的父母坚持做慈善,对中国社会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把自己视为半个中国人,与这片土地及其人民形成了不解之缘。

凯文从4岁起在中国生活,5岁时跟随哥哥们进入了贵州的学校系统,开始了他的中国教育之旅。

凯文和他的哥哥们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当地孩子们从未遇见外国人的常态,甚至连去厕所也变成了一场公众事件。

凯文在学校的适应过程并不顺利,面对疑惑,他甚至在被问及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时,回答“荷兰语”。

凯文的母亲意识到三个孩子在学校的适应问题,并担心他们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她决定在家中自行教育孩子们,这一决定不仅确保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也使他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母亲教授算术、英语和中文,而父亲则指导他们学习机械和制造知识,并为他们亲手制作书桌。

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三个孩子逐渐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青年。他们不仅掌握了多种语言,还学会了实用技能,并完全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方式。

而这一家人来到贵州之后,更是达成了曾经成为农场主的心愿。

04

20年前,凯文一家在比利时的土地梦想因昂贵的地价不得不停滞。

但他们的愿望并未熄灭,在远离家乡的贵州,他们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新起点,祖辈为农的血脉和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驱使他们勇敢地承包了两千多亩的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这片土地荒芜不堪,杂草丛生,但他们不畏艰难,决心将这块土地变为丰收的田野。

凯文和他的父亲投入了巨大的努力,清除荒草,为动物们搭建起了温馨的庇护所。

随着鸡苗、山羊、兔子和鹅的到来,农场逐渐充满生机。

凯文甚至花费5000元买了辆二手面包车,方便运输和邀请朋友参观他们的农场,每当朋友们夸奖小羊可爱,凯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农场的日子里,凯文不断自学,确保了对农场管理的深刻理解,他对动物的关爱体现在每当小动物去世时,他都会细致地检查死因,防止同样的悲剧发生。

而他的弟弟则在为家庭的伙食操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在市场上砍到好价钱,还与许多菜贩和餐馆老板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饭剩菜经常被他们捡来充作动物的额外餐食,大大节约了开支。

弟弟更是负责将农场的鸡蛋和蔬菜销售出去,每月能为家庭带来大约1500元的收入。

虽然所得不多,但他们感到非常知足,节俭的生活方式并不妨碍他们获得幸福。

农场不仅为凯文家带来了生计,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满足。

凯文坚信,尽管可以选择其他高薪职业,但农场的价值远不止金钱。

他在这里亲眼见证种子发芽成长,小动物们一天天长大,这些过程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周围的邻居对凯文一家充满好感,常来帮忙,也热心地为他们的产品找到销路,给他们提供赚钱的小建议,冬日寒冷之时,家人们围坐火炉旁,喝酒聊天,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俩开启了自媒体账号,分享他们的生活日常和销售产品,虽然收入不多,但他们并不苛求。

这种心态,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羡慕的典范。

20年的光阴流转,凯文一家已经在贵州扎根,过去的二十年里,当许多人都在城市中为生活奔波时,凯文一家却在贵州的一片荒地上书写着不同的生活篇章。

他们的故事意味着即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人能坚守本心,活出自己的田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