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宣布正式合作推出“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Princeton-Wenyan China Lecture Series)”。这个讲坛系列以出版英文学术书籍为目标,致力于展示基于中国视角的原创研究,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

该合作项目起源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办公室对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出版的深入观察与考量。为了扩大中国学者作品在国际思想市场的影响力,中国办公室采纳了这项被称为“学术演讲系列”(Lecture Series)的出版策略。在选题和出版过程中,他们广泛征询了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旨在确保所出版的作品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又具备深刻的思想洞察与跨文化对话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人类学家王明珂

基于著名人类学家王明珂(记者注:2023年加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社会、尤其是多民族与边疆地区间复杂互动的显著学术价值与理论贡献,此次“学术演讲系列”选择了他作为开篇讲者。同时,将为他个人撰写的英文专著提供出版支持。对此,王明珂教授表达了兴奋和荣幸,能够作为“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的首位讲者加入其中。

据了解,王明珂以其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而闻名,他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结合,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为历史研究带来了人类学视角。这种跨学科的方法论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范例。此外,他的研究对理解中国及全球的族群关系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达十年以上的研究,王明珂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环境中理解族群的身份构建、文化保持与变迁的策略。他的研究突出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文化如何采取策略应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

王明珂此次讲座主题为“从边缘看文明”,他认为边缘不仅是两个主体相互碰撞的撞击点,也可以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他希望自己能够扮演这样的桥梁角色,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此次讲座从他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思考出发,回顾并梳理其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脉络,聚焦“边缘”族群,将其拓展到对全球其他文明的观察,反思文明发展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在讲座中具体分享了他对羌族的研究,他从羌族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四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他的研究成果。羌族社区的生活方式以农业、放牧、打猎和采集为生,这种与高山草场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羌族小规模社群对资源的依赖。羌族的居住环境,如窗户小且设有枪孔的房屋,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结构上的防御,也反映了他们对外界的防范和隔离。

王明珂指出,羌族位于中国西部的边缘地带,这种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羌族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信仰。比如,羌族的"尔玛"认同和山神信仰,这些信仰和认同在羌族社会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影响着羌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王教授进一步分享了羌族的“毒药猫”神话,即女性夜间变成妖怪的故事,与西方女巫传说有一种相似性,这些神话体现了羌族对外界的隔离感和恐惧感,传说在羌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羌族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王明珂还分析了羌族和彝族的起源神话,展示了他如何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历史与神话如何在人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中交织,进而影响个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现实情境。他阐释了神话传说如何塑造羌族和彝族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这些认同如何与社会结构和现实情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羌族和彝族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王明珂说,历史具有其固有的结构性特征,如英雄祖先的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对羌族社群认同和历史记忆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讨论了新石器时代的社群如何演变,以及农业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这反映了羌族文明与社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王明珂强调了民族作为政治构造的观点,并对民族、族群和其他社会构造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探讨。

最后,王明珂提出了他的希冀,即文明之间的撞击和交流能够转化为对人类生态的深刻反思。他说,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冲突和对立,而应该成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动力。他呼吁,我们应该从文明的交流中学习,反思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人文知识应基于常识,突破偏见,促进对不同文化和族群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议环节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在评议环节中对王明珂教授的研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特别指出,王明珂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大陆的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采用的从边缘视角审视中心问题的独到方法。其研究方法将小社群田野经验和文本分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现象,展现了从细微之处着手,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结论的能力。罗新认为,王明珂的研究对大型社会问题的适用性也是其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文研院院长杨立华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Christie Henry也出席了此次首讲活动,杨立华在致辞中表示,北大文研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推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为己任。文研院致力于创造一个纯粹的学术环境,为全球学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他希望通过这项合作,既融入文研院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和多学科的视野,也发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敏锐的触角和出色的编辑能力,共同在国际思想市场上,提升中国学术的影响力,力争让该讲坛系列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Christie Henry则在致辞中表示,这一全新的尝试,标志着PUP与中国学术界及高等教育界的合作翻开了新的篇章。她强调,“我们期待与北大文研院的合作能促进新的全球交流,让思想之花绽放并茁壮成长,为所有人带来知识的繁荣与丰收”。

在交流环节中,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负责人李灵茜表达了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荣幸,她提到:“通过这一合作,我们期望推进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全球使命,将更多中国作者的声音纳入世界学术对话之中。这不仅是学术交流的一次飞跃,更是我们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