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梁立新

俗话说“一麦赶三秋”,农民提到收麦向来都是用“抢”字来形容,说的是这时候劳动集中、强度大。

但刚刚过去的这个麦收季,对高青县青城镇庵东村村民成良来说,是再轻松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后,青城镇“大田”今夏的丰收景象

“多亏了镇里搞‘小田变大田’改革,把家里的10多亩地都流转出去,让我可以安心做我的生意了。现在,每亩地一年流转费就是900元,年底还能领到分红,比自己耕种划算多了。”谈起村里的“小田变大田”改革,成良兴奋不已。过去麦收时,他至少要回村忙活半个月,不仅累,而且还耽误自家生意,现在可把他彻底解放出来了。

成良口中的“小田变大田”改革,正是高青县近年来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试点推动农田集中成方连片,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打造“共富粮仓”,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产、农民增富、集体增收的创新尝试。

聚散成块,连片流转“集体田”

顾名思义,“小田变大田”就是把零散的小地块合并连接起来,并成一块块比较齐整的大田,其目的是便于统一耕种节约成本、便于机械化作业和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的“一家一户、分田分地、个体经营”生产模式,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碎片化”。原有包产到户分配的细碎化土地与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现代大型农业机械的集中应用、产业化生产经营、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农村“空心化”。传统“小农化”“分散化”的种植模式投入的时间、物资成本较高,获得的收益较低,导致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流出较为频繁,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村内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真正有时间精力、有能力水平去管理经营村集体经济的人少之又少。三是发展“薄弱化”。高青是传统农业县,土地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村集体“机动地”普遍较少,造成村级发展缺少抓手,存在“无米下锅”的困境,村级造血功能不强。

青城镇在高青县较早推行“小田变大田”改革试验。

2022年2月份,在前期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青城镇结合镇域以大田作物种植为主的实际,正式启动“小田变大田,一村一块田”改革,在全镇26个行政村全部推行。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23年,高青县级层面制定“小田变大田”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涵盖农业农村、供销、各镇(街道)等部门单位的月度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梳理堵点淤点,总结特色做法,提供科学指导。连续三年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题,确定县镇村“三级书记”抓基层党建领办项目,将做好土地文章贯穿始终。镇街党(工)委加强工作统筹,深化“跨村联建”,发挥党建共同体、合作社联合社、共富公司、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依托下辖的党建融合发展区,片区化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高青县按照“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原则,以村集体现有经营的土地为抓手,发挥村党支部领导作用,采取发动党员包组包户、上门宣讲等措施,引导村民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从而唤醒了村集体“沉睡资产”,撬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023年以来,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8万亩,累计流转38.8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58.6%。青城镇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75%,亩效益平均提升180元左右,农民亩增收平均达到45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5.2万元,26个行政村中,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的村突破80%,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因村制宜,分类推进“提质效”

“小田变大田”是群众所需,更是大势所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高青县注重面上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同时,又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针对“战斗力”较强的村“两委”班子,实行集体统管统收、合作社自营模式,大力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两委”成员带头,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将流转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机制,每半年或每年为村集体和社员分红。庵东村流转土地692亩,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自主经营,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7万元,入社村民人均增收1.4万元。

支持半托管服务。针对有一定耕种能力的村,实行服务点单、阶段性托管模式,将“耕种管收”等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专业服务组织,由其提供深耕疏松、病虫害统防统治、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个或多个环节服务,合作社去除托管成本后,为村集体和社员分红。

推广全托管模式。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或种粮大户等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协议,实行“耕、种、管、收、晒、储、销”全过程服务,每半年或每年按照约定比例分配收益。

针对经营能力较弱的村,探索实行契约定产、全程托管模式,将“大田”委托给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种植契约”,明确土地托管费用,设置粮食产量“保底线”,超过“保底线”的按约定比例分成,达不到“保底线”的按比例扣除托管费。芦湖街道耇士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以“底金+分红”形式与山东鲁供青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全托管合作,2023年,实现村民每亩收入1200元,合作社每亩收入150元,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青城镇庵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召开社员分红大会。

庵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明刚说:“今年我们村集体增收有望突破50万元。实践充分证明,‘小田并大田’是成功的,是可操作、可借鉴的。我们庵东村也会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减本增利,多方受益“求共赢”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也是高青县村级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小田变大田”政策的推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顺利推进离不开高青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策支持引导。县里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流转面积超过300亩的,一次性奖励村集体1万元,全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到80%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通过流转、换地等方式实现连片耕种的自然村达到235个。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联合县农商银行推出专项金融扶持方案,联合山东农担公司合作量身定制“强村贷——粮食规模种植贷担保”业务,对实力强、资信好的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专项支持,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农技服务降本。组建县镇两级农技指导团,包点服务规模经营地块,落实科技壮苗措施,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深耕深松、复合肥配方肥使用,推行“秸秆养牛——过腹还田”种养循环模式,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推广使用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农资集中采购、农机全覆盖服务,每年节水680万立方米,亩均节约种植成本300元以上。

社企联建赋能。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鲁望集团、中储粮、海天酱油等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合作,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统一收购,帮助农民卖上好价钱。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推动粮食“就地消化”,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供给,减少运输、储存成本,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青城镇依托黄河食品产业园,引进同福大健康食品城三产融合项目,建成年产750万公斤的自动化馒头生产线,带动项目所在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周边10个村集体年平均增收4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是前提,土地托管是路径,最终目的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

高青县通过聚散成片整合地块、因村制宜分类推进、减本增利合作共赢,将碎散土地打造为“共富粮仓”,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带来诸多启示。

——打造“共富粮仓”,组织引领是关键。高青县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依托,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等“关键少数”入手,以微网格为单位,以亲戚关系为纽带,以带头流转强示范带动,将群众“不愿种、没能力种”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采取自种或托管的模式集中连片经营,真正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引导村党组织主动作为、大胆实践,才能将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

——打造“共富粮仓”,融入市场是重点。高青县从“谁来种地”入手,依托金融机构赋能,引入有资金实力、管理经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探索出了集体种、半托管、全托管三种土地托管模式,提升了机械化、专业化作业水平,通过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渠道,解决了“钱从哪来、怎么经营、供给给谁”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化思维,充分对接融入市场,才能拓宽村级增收、村民致富的有效路径。

——打造“共富粮仓”,互利共赢是根本。高青县按照“多方受益”的思路,精准把握各方合作共赢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保底金+分红”和“契约定产”的模式给群众吃下“定心丸”,以“流转奖补+金融支持”的方式给村集体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入“强心剂”,以“集中托管+签订协议”的形式给托管企业系上了“保险绳”,真正调动起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考虑群众、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的现实利益,让参与主体都有账算,才能形成抱团发展、融合共促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