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30日报道 最近,电视剧《繁花》风靡香港大街小巷,在香港掀起一股“繁花热”。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到什么?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6月25日在香港《信报》网站刊文,从不同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观察。

草根崛起 感同身受

《繁花》以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聚焦1993年至1994年那个改革破冰、红利迭出的激情年代,中国股市一路狂飙,各色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青年阿宝,他凭着聪明的禀赋、守信用的品行、敢想敢干不怕输的胆识,一步步从“阿宝”变成“宝总”,实现了“草根崛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中,199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那年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迈开大步,“春天的故事”造就市场的繁荣。“阿宝”变为“宝总”,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实现的“华丽转身”。

香港发展到今天,同样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承接欧美产业转移,到回归后利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当好“超级联络人”,在内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个人奋斗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就会演绎无数精彩故事。《繁花》呈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内地人感同身受,香港人也感同身受。

时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香港在疫情之后重返国际舞台,为应对外围环境的变化,正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内地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变革,意味着机遇,遍地都是机会,一切皆有可能。许多人都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阿宝“草根崛起”的故事,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一部电视剧,寄托创业梦。从《繁花》热播可以看出,上海人和香港人都有创业的梦想,都有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基因。

沪港故事 彼此读懂

导演王家卫在《繁花》剧集花絮中说:“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这部剧里,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事实上,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渊源很深、血脉相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时候,上海是许多香港人羡慕的地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给香港注入“商业血液”;上世纪80年代,当香港跻身“亚洲四小龙”,香港成为上海学习的对象;1997年香港回归后,上海在东,香港在南,成为中国版图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现在,沪港两地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每天都有无数精彩的“沪港故事”在发生。正是因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需要一部讲述“沪港故事”的电视剧出世。

《繁花》既是上海人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导演王家卫是出生于上海的香港人,他对海派文化与香港文化理解透彻。从场景看,上海黄河路的霓虹灯与香港铜锣湾的霓虹灯何其相似;从剧情看,许多剧情与香港挂钩;从人物设计看,上海青年阿宝有坚韧和执着的个性,剧中女主角之一李李很钟情于香港,她聪明、独立、有追求,与男主角演绎了令人难忘的爱情;从音乐设计看,30集共出现57首插曲,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的港台流行金曲;从时代背景看,那时候的上海和香港都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香港人在时代浪潮中拼搏的身影,在《繁花》里也能看到……

一部电视剧,承载沪港情。从《繁花》在港热播可以看出,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能彼此“读懂”、互相欣赏,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不仅如此,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越快越深,《繁花》中的成功故事还会演绎得越来越多。

共同记忆 激发共鸣

观众对《繁花》的反应热烈,是因为《繁花》呈现了内地和香港的共同记忆,令人产生强烈共鸣,从中可以看到两个规律。

其一,有“大同”不惧“小异”。TVB翡翠台播出《繁花》前,有人担心此剧没有粤语声道会影响很大,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这部电视剧触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之弦,激发了心灵共鸣,语言上的“小异”并没有成为传播障碍。

其二,新题材不输老题材。自2000年开始,TVB翡翠台黄金时段播出众多内地剧,其中包括《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等历史剧;近年来,又引进家庭伦理、青春偶像、悬疑剧,也获观众青睐。此次《繁花》在香港热播说明,反映内地改革开放背景下商海故事的题材同样受欢迎。

一部电视剧,打开新思路。《繁花》热播启示人们,香港的文化机构应主动承担起两地文化交流传播的社会责任,发现和引进内地的优秀作品,让香港市民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内地。

文化传媒机构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正是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体现,也有利于香港融入国际、拥抱世界。如此看来,《繁花》在港热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