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监。

前言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众人逛大观园,舟行荷叶渚,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

不料,黛玉却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少年时读《红楼梦》,不懂黛玉为什么独喜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毕竟,他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后来,随着对李商隐人生际遇的深入了解,忽然明白了黛玉的喜欢:短短七个字,饱含了多少无法言说的凄楚

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那年,22岁的李商隐离开京城,返乡途中寄宿骆氏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简译

骆氏亭位于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上,秋雨过后,亭外的景物清新宜人,想念你们,可我们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天空布满阴霾,连日不散,延迟了霜期,水中的荷叶早已凋零,只留下几片荷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佣书贩舂,日将月就,渐立门构”,李商隐十岁丧父,家道艰难,幼小的他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虽处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刻苦攻读,他知道,只有读书入仕,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和一家人的困顿。

李商隐也是幸运的,幼年有父亲启蒙,少年得家族长者教诲,17岁遇见令狐楚,20岁得崔戎照顾有加。

崔戎是李商隐的远房表叔,大和六年,他再次落第后,并返回家乡,而是去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崔戎。

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崔戎待李商隐极好,亲自送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到南山读书。

而且,崔戎还亲自指导李商隐骈文的写作方法,当他调任兖海观察使后,还交给李商隐掌管章奏之事。

可惜天不假年,崔戎任兖海观察使不到一年就病故了,22岁的李商隐再次失去依靠,不得不离开崔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作于返乡途中,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冷落的身世之感。

此诗作于大和八年(835年),“骆氏亭”是亭子的名称,即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为李商隐归途中的借宿之所。

崔雍崔衮”即崔雍和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李商隐的表弟,三人年岁不相上下,曾一起在南山读书。

彼时的李商隐远离京城,寄人篱下,际遇堪悲,可想到刚刚失去父亲的表弟,李商隐情难自已,遂写下此诗寄怀。

竹坞无尘水槛清”,首句写住宿的环境和地点,“竹坞”即竹丛中的池边高地,“水槛”指傍水栏杆的亭轩。

这座临水的亭子,掩映在葱茏竹丛里的高地上,清凉洁净,不染一丝尘埃,特别是下过一场秋雨后,更显得清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思迢递隔重城”,自己身处幽僻之地,京城远在千里之遥,即便是这首寄托着思念的小诗,也要越过重重阻隔才能到达。

彼时,李商隐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失去了工作,失去可以依靠的臂膀,他唯有另谋他路,可是,路在何方?他自己也不知道……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写时节和气候,虽然是秋末冬初,但是秋霾未尽,秋雨沥沥,因为延迟了霜期,故天还不太冷。

因为还不太冷,所以借宿人家的园亭,也这是向表弟报平安之意,同时也是渲染自己彼时的黯淡心境,耿耿不寐,长夜难眠。

“留得枯荷听雨声”,尾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极富意境,夜雨滴落在荷叶上,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

落寞的旅途,孤寂的夜晚,失意的人生,彼时,李商隐听的仅仅是雨打荷叶的清脆声响吗?除了思念,更多的应是身世之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令狐楚于李商隐而言,既是恩师,也是挚友,这份知遇之恩,他诗中铭记于心。

李商隐虽然身世堪悲,际遇坎坷,但是,令狐楚和崔戎,都曾给予了他真挚的关爱和帮助,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那束光亮。

所以说,李商隐虽然幼年丧父,家境艰难,历经了诸多困苦,但相比于他进士及第后的人生,24岁之前的他还是很幸运的……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听的,是自己的阅世经历,而大观园里,林黛玉听的,则是自己的凄凉身世,喜欢,原是因为懂得。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李商隐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