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因为我在老家生活的大舅舅永远离开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娘亲舅大。在我的老家辽宁省大连瓦房店永宁镇刘沟村邢庙屯,这句话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谁都认得的理儿。

我的童年是在几个舅舅的庇护下长大的。父母结婚不久,父亲就到辽大水当船员去了,只有在休探亲假时才得以回家几天。可老家自从农村“单干”后,每一户人家都分了一亩三分地,赶到农忙时节,家家都脚打后脑勺,人手不够用。妈妈一个人哪里忙得开,她就只好找几个舅舅帮忙,舅舅们总能伸手相帮。

大舅是赤脚医生,二舅是瓦房店永宁公社刘沟大队的队长,小舅是普通农民。

其他两位舅舅我们改日再提,今日提我们家乡的被称为华佗的大舅。他从小很聪明,爱读书,但身体弱,常生病。姥姥姥爷对大舅有些溺爱,给钱让他读书。可这时赶上了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正在读书的大舅没有饭吃,饿得不行,学校也停课了,他就回到了老家。

等到度过此次劫难,恢复上学时,姥姥已经给他安排了一桩亲事。他就留在了农村,可他毕竟肚子里有墨水,不甘心就一辈子在土里刨食吃。当时国家医疗资源紧张,农村医疗条件更差,就兴起了培养乡村“赤脚医生”的风潮。

大舅参加了永宁公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不久,他回到屯子里,就开始给人看病。大舅的医术很高,十里八村的人家生病了,都会请他去。

妈妈常常感念大舅救了我们兄弟姊妹的事儿。有一回,邢庙屯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起疹子,不知咋回事,这疹子蔓延到全村,有孩子的家庭几乎没有幸免。

我兄弟姊妹四个相继起疹子,都躺在炕上,疼得直哼哼。妈妈急得团团转,就把希望寄托在大舅身上。大舅对症下药,不久我们都被治好了。

我小时候到大舅家玩,记得他的家与大队是并排的大瓦房,家很宽敞,有一个大橱柜,里面摆满了药瓶。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经常在屯子里的道上,看到背着一个有着红色的大“十”字的包,匆匆忙忙去出诊的大舅。

大舅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除了我大姐学习比较好,后来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之外,其余的我的四个表哥都不爱学习,可谓看书就有些头疼。

我的四表哥小盛在读小学时,本来是在我上个年级的,因为学习不用功,成了“降级粑粑”,到我们班复读一年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这样的成绩是很难升到我们永宁公社的最高学府,即位于公社办公所在地不远的初中和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四个表哥一开始都在老家务农,这给大舅压力山大,他给四个儿子都准备了一套农村的大瓦房。为了盖房子,他累得昏倒了好几回。

妈妈听说了,连连慨叹道:“生儿子是一时高兴,一辈子遭罪;生女儿是一时生气,一辈子幸福。”

据妈妈说,我的大表姐在结婚前,就参加工作。她用自己的工资贴补家用,而她在结婚时,更是没有花娘家一分钱,大舅就把女儿嫁出去了。当然,我们老家也没有要彩礼钱的习俗。从大表姐身上,妈妈体会到生女儿可以让父母享福的真理,从此她坚信不疑,不断向身边的人传播她的这个独家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爱国学葛老师的回忆老家亲友的系列文章之一,回忆大舅的故事将分为多集,这是第一集。爬格子不容易,请各位看官多多关注,第二集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