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茜蒲泾靖安桥

靖安桥有幸安康

靖安桥,东西向跨茜蒲泾(又名千步泾),为闵行、松江两区分界河道,此桥曾是闵行西南乡前往松江新桥镇的重要通道。

靖安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八年(1729)、乾隆三十八年(1773),靖安桥都曾经重修,光绪年间乡贤顾言主持再重修。2003年12月3日,由闵行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进行抢修性全面维护,并重建桥栏。如今此桥基本保持原貌。

今人可以看到的靖安桥为独孔石拱桥,花岗石和青石混砌,桥面全长18.18米,中宽2.61米,西端桥面宽2.94米,东端桥面宽2.98米,拱跨6.80米,两边石阶各为14级。拱洞顶部大石刻有螺旋状莲花纹图案。桥额为桥名及落款建年、修桥人名等。桥额、龙纹图清晰,唯款识已模糊。桥体两侧楹联石上均阴刻楷书“阿弥陀佛”四字,说明此桥与桥西古庙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靖安桥东岸望西岸

西岸老街古庙

靖安桥东岸,为马桥镇联建村西部。曾有一座尼姑庵“碧姑庵”。

靖安桥西岸,为松江区新桥镇新泾村一队诸家宅。清末民初,这里商市兴盛,聚落沿茜浦泾呈南北向矩形分布,人称“茜浦泾老街”,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实行“清乡”政策,老街市面衰落,仍有小店、小厂数家,桥边的茶馆则长期兴盛。“老街”有一棵古银杏留存至今,树高11米,树龄有600年,2002年立保护石碑,编号为上海古树0039。银杏旁,曾有明代寺庙梵修寺(又名万汤寺),1911年在此创办小学堂,有1个班,学生24人,教师1人。抗战胜利后,改名茜蒲泾国民学校。1951年称茜蒲泾小学。“文革”期间改称新光小学。1979年扩建。1992年9月,学校撤点并入新华小学。

2006年左右,诸家宅村民陆续迁走,至2016年村宅地貌一片荒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桥西村宅荒芜

永秀桥处境尴尬

跨茜浦泾,还有一座永秀桥,俗称“梁家桥”。桥东岸为闵行区马桥镇联建村西南端地块,如今为苗木林,桥西岸为松江区,长期为农田。

永秀桥始建于清代,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桥面为三拼,总长18.05米,中宽1.24米,净跨14.25米。中跨桥墩为三拼立壁式,两岸桥墩用石块垒砌,桥额隐约可见阴刻“重新建造永秀桥”字样。永秀桥表层虽有风化,但主体保存基本完整。然而,石桥两岸种植户为避免相互侵扰,有人竟然将东跨的桥面板推入河中,永秀桥就此成了“断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秀桥近照

这里曾是游击战场

1939年夏季,上海地区天气奇热,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顾振率领抗战游击小分队冒着酷暑,奉命从浦东奔赴茜蒲泾一带。尽管人生地不熟,但顾振率部以钱家滩为根据地,日伏夜行,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开展游击活动,寻找战机。

深秋的一天,顾振奉命率队袭击新桥日军据点,下午三时赶到目的地时,发觉中了日军埋伏圈。顾振沉着指挥,战友们英勇反击,终于全部突围。

于是,顾振决定改变游击战术,游击队员们白天随地下田耕作,既隐蔽身份又帮助了村民,晚上再外出活动。行动结束,再隐居在村宅之中,因与乡民建立了鱼水关系,他们到处都有藏身之地。

一天早晨,顾振率队正在钱家滩北面的一个村宅内留宿。岗哨突然发现河中有响声,及时开枪报警。战友们互相掩护,趁着雾气迅速分批撤退。然而,退到河边正要过桥时,敌方已用密集的枪弹封锁桥面。顾振命令战友们抱住枪支,躺下身体,先后滚过桥去。当雾气散开时,顾振最后一个滚过桥面,全体安全脱险。通过这次遭遇战,大家积累了沉着应战的经验和信心。

因游击队生活极为艰苦,常年行军劳累,寝食不定,加上夏秋时节天气异常,不少游击队员得了疟疾病,战斗力顿时遭受重创。顾振不由操心过烦,致伤脾元,于1939年9月患上了严重伤寒症。他持续高烧不退,危在旦夕。王秋福冒险从颛桥找来一位老中医,给顾振用了几帖重药,才使病情有所好转。不久,游击队撤回浦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靖安桥风貌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汤婧娴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