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浓缩在新老建筑替换的过程里,也蕴藏在一座座文化古迹里,让人驻足缅怀。每座城市都会有老建筑,像在湖北武汉武昌区首义路南段近津水路二环线桥下,就有一座700年历史的起义门,其规模宏大,布局讲究,古韵十足。登上城楼,步行在宽阔城墙上,看到一砖一瓦结构,铺满复古风格滤镜,好似重新回到百年前的老城,让人感慨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往起义门打卡,可以走城市的中山路,向南拐到津水路,再抵达首义路楚望台停车场即是。这里与南边的二环线高架接驳,相对于城区其他地方,交通还算顺畅,自驾走一圈,只要不走中山路沿线,遇到堵车的概率很低。乘坐公共交通的话,可以参考514路车次,在津水路站点下,对面便是起义门的城墙脚。沿路线辅路走过去,全程可以仰视起义门的城墙与地基,和现代化的市政道路接驳在草坪处,烘托在嘈杂热闹的车流中,有点振聋发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览起义门,有三条方向的路线可走。一是走东段的中山路边,在楚望台公园的入口进,那里也是梅家山高架桥的交汇处,车子经过高架桥下引桥的时候,可以看到地势高耸的步梯,实际上是在山丘基础上改造而来。从此入口进,沿城墙往西走,再在西段城墙处下去。二是走津水路上的中和门入口,从此处上城楼。三是走首义路,在风雨长廊处进公园,再上到城楼。走一圈之后也能发现,整个起义门周边还有首义碑林的建筑雕塑群,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武昌首义”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津水路上进起义门,那种厚重的历史感与仪式感更明显。主要是古城墙的布局,城楼足够高,完全按照当初的比例修复,它矗立在马路边,自带光环滤镜。城墙绵延两三百米,笔直高耸的布局,和影视剧里的城楼存在差异,主要是身临其境的氛围,城砖下地基,稍微隆起,地势起伏得更加沉浸。而城墙映在一边,高耸地貌,没有其他现代建筑反衬,风格统一,可能就差一队巡逻的兵甲,插上摇曳的旌旗,一场穿越的行程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城门前广场,进城门洞,瞬间觉得空间里很有压抑感。城砖结构紧凑,呈弧形环绕,砖墙之间的缝隙可以忽略不计,当真毫无缝隙可言。从布局看,城门洞前有阶梯,城砖铺地一直拓展到津水路辅道上,宽度有四五米,也是一个颜色的地砖,偏灰色。城门洞本身,高度有限,车马过去估计刚刚好,边缘处安装了金属支架和大灯,这是现代建筑杰作。另外,城门洞前的阶梯两边,似乎少了什么装饰,是少了石狮子还是持甲的兵士?说不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城楼里来,这当中其实还有一个瓮城,实际是古代城防的标准配置。起义门的瓮城只有遗址痕迹,多数游客走进去,也不会刻意关注,或者继续向北走到碑林处,或者向东上楼梯到城墙上。这边上去就是城楼,城楼上有通道和展览馆,还有不少一比一比例的火炮展品。先到展馆里走一圈,欣赏下对应的模型与实物,均与武昌起义的历史关联;再出来,看到几尊火炮,与蛇山上的一个型号,摆放在城楼上,对着楼下远处的空间,飞跃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顺着城楼道往东走,等于是走了一个直线型的大通路。经过修复改善的楼道,城砖铺着醒目,不知道是修复如此还是原本的古迹就是这样,它们露在表层,历经雨水冲刷,百年不变基础状态。而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武昌城可不仅仅只这一座城楼,包括绵延的城墙,将整个区域完全包围,每个方向均有城楼,名字霸气。然在社会变迁中,很多城墙都被拆除,被现代化的建筑替代,从此消失无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过起义门,再回到首义碑林,在草坪中数着碑刻,好像顺着时光的中轴线慢慢穿梭。从百年前的第一声炮响开始,城市豁然变迁,民众奔走呼号,还有剧烈的革命运动,让武昌城的面貌翻天覆地变化。起义门的炮声,穿梭在江水阵阵的咆哮里,又变成醒目的砖墙瓦砾,弥散着火药味,沉淀之后慢慢凝结,组成斑驳的痕迹,为人所铭记。(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