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知青永恒的回忆:知青那些年那些事

知青岁月,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同一个永不褪色的故事,诉说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那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年华,如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点缀着曾经的奋斗与梦想,永远镌刻在人生的历程中,熠熠生辉!

—— 题记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韩飞扬与芦雁雁等九名男女知青伴随厂社挂钩形式去了景泰县王庄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锻炼,幸运一去就居住在往届知青曾经居住过酷似四合院结构知青点,算是有了一个安身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农村没几天,正赶上秋季庄稼田间管理,具体被生产队长指派去玉米地里锄杂草,生产队长派了一位五十多岁种地老把式张锁门专门为知青做指导。

记得这位老把式一大清早儿带领九名知青,来到一直以来干旱缺雨靠天吃饭的山坡地里,老把式张锁门一边弯腰蹲在地里,指着眼前已经稀稀疏疏长出的玉米苗和与之玉米苗极其相似,被当地人称作一种叫做冰草的植物让知青们分辨,一边手把手给知青们示范如何正确使用铲刀锄草技术,又不厌其烦再三叮咛只锄去冰草,保护好每一棵玉米苗,不要踩坏了地埂上套种的大豆苗;言下之意在一片干枯冒烟贫瘠土地上种植着当地村民生活的希望。

讲完了这些之后,老把式张锁门自己就带头站在前边锄草去了;在大约长五十米,宽三十米的玉米地里,知青们头戴草帽一字型散落开来,初来乍到的知青劳动热情高涨,他们激情满怀都跟在张锁门身后边看样子学样子,参加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生产劳动,不一会儿感觉腰痛背酸头上冒汗。

就这样坚持干了一个晌午,身后甩下了长长窄窄一大口溜,待稍加休息时,当老把式张锁门回头检查知青们劳动成果,尽然大呼小叫,发现知青身后玉米苗被当做杂草铲除了许多,留下来的都是冰草。张锁门蹲在地埂上一边嗷嗷嚎叫着,一边捶胸动足没好声气哭喊着说,你们怎么把玉米锄掉了,我的冤家祖宗们哪,这让我怎么跟队长交代呢,知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他反复着这样的狠话,不是说的好好的,让铲除冰草,你们怎么就把玉米苗当做杂草锄掉了呀!

老把式张锁门站起身,在知青锄草的地头上走来走去步,看着一穗穗玉米苗倒在地里,他又气又恨垂头顿足,他感叹这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娃给他惹了大麻烦

当天晚上生产队长知道了此时,也是又气又恨,但又无可奈何说不出口,他清楚地记得以前曾经来生产队插队知青有些作为,就不敢再惹出什么麻烦了!

为此,生产队长担惊受怕,以后再也不安排知青们下地锄草怕是要重蹈覆辙,只是给知青们安排简单往地里运送肥料,一辆架子车两名知青一组,或跟随一挂马车外出搞拉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七十年代景泰农村生活条件差,充满了朴素和艰辛,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农民家里很穷,娃儿又多,实在买不起布料、缝不起衣服,上学以前的小娃儿,只要天气稍微暖和点,几乎都是不穿衣裤的,仅有的衣裤要留着冬天冷了才穿,平时都是打着光胴胴、光着屁股,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或做游戏,或帮大人做事。那时的小娃儿两小无猜,所以不穿衣裤,大家也不觉得羞耻,更不会乱来,十分淳朴。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农耕,如耕牛犁地等。人们的衣服普遍带有补丁,房屋破旧,粮食供应不足,每人每月只有二三十斤粮食。农民意识到了在干旱缺雨贫瘠的景泰之地种植出来不足寸寸长的玉米、还有和尚头小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希望。

来到农村不久,生产队长安排知青独立生活单学做饭;当时知青点只有四名男知青五名女知青,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男一女搭配做饭,男知青负责担水,女知青负责和面,按照现在一句时髦说法,叫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事实上,那年月,十六七岁的知青动手做饭的能力很差,往往出现不是用没有发酵好的面团子蒸馒头,就是将擀面条做成一锅汤,因此为做饭经常发生叽叽歪歪吵吵闹闹,甚至相互埋怨扯皮的事情。不过说归说吵归吵 ,实际上大家做饭水平一个样,还是大哥不说二哥的过。

有时候,只有善解人意的韩飞扬还能够隔三差五与女知青卢雁雁配合相互帮衬坚持做几天饭。以后大家基本都拒绝进厨房做饭了,最后便是三家四靠倒了锅灶。

那个年代,与村里人相比知青生活还算富裕,知青刚下乡到农村时,政府管吃,厨房柜子里有足够的白面,但知青嘴馋,还不愿动手又懒的做饭, 即便有面也吃不到肚子里,尤其睡半夜三更饥饿难耐时,聪明一点儿知青就动起了小心思,于是有一段时间村里接二连三发生了令村民忐忑不安事情……

有一次,村里有一名好吃懒,一直以来靠吃低保户度日月的社员,告知知青说生产队长的老婆经常在自家房顶上一柳条筐里放着馒头,知青不想做饭就跟队长老婆要馒头吃,知青听了这个社员的话,就径直朝队长老婆要馒头,哪知她吱吱吾吾推三推四坚决不肯。

于是,有知青想好了趁着夜深人静,队长一家睡觉之际,在他家烧热炕洞门口放了一串回家从兰州带来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瞬间发出来噼里啪啦一声巨响,队长一家在睡梦中被惊醒,一阵惊慌之后,爬起来一看火坑没有倒塌 ,出门一看炕洞门被炸开了一大缺口,院子里乌烟瘴气,那一瞬间生产队长以为发生地震了!有点儿惊慌失措……

通过这件事情,队长在村民会议上讲了,以后知青如果到谁家里要馒头吃就赶紧给他们,这些知青都是红卫兵的性格, 造反派的脾气,知青迟早要回城,就不要惹闹他们了!免得惹是生非,因为生产队长见到过往届知青到生产队插队锻炼时,配合大队批斗农村地主与四类分子时,他们给地主分子头上戴着纸糊的尖尖帽,脖子上挂牌子,弯腰手里抱着一摞砖,如果惹上知青招来麻烦,自己恐怕被戴高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以后,如果知青去谁家堂而皇之讨要一碗浆水,一块饼子,吃一个白面馒头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记忆中,有几个至今都放不到桌面上的话题,一是几个男知青半夜三更去村里羊圈里偷一只小羊羔吃。

那个年代,由于村里牲畜房面积小,村里集体的羊只分配各家村民管理养殖。

有一天趁着夜深人静时,有知青悄悄地走近一低矮羊圈,翻过篱笆墙潜入羊圈,二十多只羊听到动静后自觉拥挤在一个角落,一知青顺势将一小羊羔抱起在胸前走出养圈,趁着夜色送到提前说好的一村民家里,不是白放白栽宰羊的,这村民也是有利可图当夜宰了小羊羔,羊头与羊肚下水,羊皮都属于他的,羊羔肉属于知青们,知青带回了刚刚宰好的羊只,半夜在厨房里一大铁锅炖羊羔肉,知青们人均喝汤吃肉; 第二天,这家村民突然发现圈里的羊少了一只,他围绕院子在到处查漏洞,疑惑羊是自己跑丢了,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个时候,遇到金秋时节,秋风送爽那必定是一个收获季节,村里人辛辛苦苦在旱地里收获来的和尚头的麦子,还有些早熟的玉米都被陆续搬到打麦场,然后用碾子碾,连枷打,这样一个丰收季节,大家欢天喜地等着开一年到头累计的工分额分粮食;原本村民在自家院落里养的鸡也有了出头之日,它们被释放出去,变成了散养鸡,可以自由自在围绕在打麦场的麦草垛子寻觅麦粒子吃。

这是多少日子不见荤腥的知青就想吃鸡了,有知青便想出一办法,就去村里打麦场偷偷捕捉到一只鸡回到知青点打牙祭了!

有一段时间,村民家里接二连三丢发生丢鸡了,村民们都在相互怀疑是邻里张家偷了李家的鸡,李家偷了张家的鸡,但有人怀疑是知青们偷了家里的鸡,于是有村里人装做串门专门到知青小院里去查探,结果发现知青小院一地鸡毛。

为了自家的鸡不要丢失了,有聪明的村民让婆姨在家里专门做点好吃的,譬如在锅里煮几穗玉米,炒一把豆子,烙几张白面饼送到知青点,让知青们吃,然后再拐弯抹角对知青说,村里人家的丢鸡了,也不知道是谁偷走了,但愿自己家的鸡别丢了,全指望着鸡下了蛋积攒起来,送到集市上卖了换几斤煤油点亮呢!

这时有一调皮捣蛋的知青出主意说,那还不简单,你可以在你家的鸡头或鸡尾巴涂抹红墨水打上记号,想捉鸡的人一看便知是你家的鸡,也许偷鸡的就不会捉你家的鸡了,说这话的知青,与其它知青相比较时常总是有一点小聪明,也是心里藏不住小秘密的那位知青,这话一出,关于谁偷吃了村民家的鸡已经不攻自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村民们意识到了当年老三届知青来村里锻炼,虽然生火做饭也是洋相百出,不过能天天坚持下地干活,很少发现有人偷鸡摸狗。

关于知青生活不能自理等存在不可治愈问题,让生产队长很闹心,于是公社领导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让知青暂时回家,具体责成所属生产队给每位知青磨了两袋和尚头面粉,然后发了二十四元钱都被挤上绿皮火车打发回家,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家待命听从公社招工通知了。

这一回家就在城里呆了近乎三年,听说女知青都在家里呆着,帮助工作的父母做饭, 有些男知青回城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而韩飞扬在一家建筑工地搬水泥,活混泥土,一天可以挣得1.75元,一月可以挣到50多元补贴家用,挣到钱的日子很快乐,这一干就是两年多时间。

一九七九年八月,回城待命的韩飞扬、卢雁雁等九名知青接到了立即返回生产队等待招工回城工作的消息,因为这拨知青都是来自于厂社挂钩的知青插队,之后他们很快被招回父母亲所在单位工作,刚开始韩飞扬被分配在一个国有企业工作,卢雁雁在石油化工系统工作;以后二人十分珍惜知青情结,插队锻炼时患难见真情,回城之后你有情,我有意,一来二去喜结连理成为夫妻,婚后夫妻互敬互爱,感情融洽和和睦睦,遇到家里大小事情需要出钱助力,他们夫妻都是互商互量 ,孝敬双方父母在街坊邻居里有口皆碑好评如潮,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韩飞扬又调入一事业单位,做了一名管理干部。

夫妻双方工作了大半辈子 ,船到桥头,车到站,人生搞了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退休了,他们夫妻与寻常百姓家退休后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样,为了帮扶第二代,管护第三代,他们又重新上岗了,目前的岗位职责便是一心一意,绝不三心二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家带孙子,给孙子当“孙子“,带孙子很累,累并快乐着,老夫妻二人乐在其中,幸福的笑脸像花儿一样尽情绽放。

时光,储存了甜美的记忆。岁月,记录了幸福的点滴。人生,融进了彼此的牵挂。真诚,注入了永久的情意。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知青们大多都在一个城市工作,又都在一个城市退休了,有时候他们也举办一些知青聚会活动,记忆一些当年知青故事情节,大家感触很深历历在目 ……

2023年5月24日是这个知青点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日,知青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相约又踏上了景泰县王庄大队那片神奇土地,还见到了当年的老把式张锁门老人,如今八十高龄精神矍铄,已是四世同堂,他还让五十多岁的儿媳妇,为知青们做了一顿地道的,香喷喷的和尚头臊子面,大家盘腿坐在张锁门家大土炕上久别重逢格外亲,城南旧事忆当年,张老汉说现在景泰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人盖了新房住进了新屋,日子过的很富裕。

张锁门老人还惊喜地告诉知青们 : “ 景泰川提灌工程从1969年开工建设,到1999年二期工程竣工验收,灌溉面积超过百万亩,通过黄河岸边的第一泵站,也就是水源泵站,级级向海拔更高的地方送水,工程总共将黄河水垂直提高了七百多米。”

当年知青插队的王庄一队最大的变化,就是村西头那片靠天吃饭的山地已经有黄河水垂直浇灌了!熟悉的知青点四合院已经变成了村文化站,各种饰品,挂件,图片,文字集中记载展示着村里人为之奋斗的丰功伟绩,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知青岁月五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心中总是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历。如今,时光荏苒,知青岁月已成为永恒的回忆……(本文来源美文杂谈,感谢知青情缘主编刘乐亮老师荐稿)

作者:华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