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是待开的花蕾,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人生方向。父母要做的就是“稳”住心境、心态、眼界,给孩子一个逆风翻盘的人生。

——萨姐

作者:暖心

前几天后台有个妈妈问:为什么同样的家境,养出来的孩子却截然不同?

这个妈妈吐槽:她的儿子和亲戚家的儿子同年出生,家庭条件也相差不大。

可是,她的儿子整天就知道玩,伸手要钱花,说他一句能顶十句回来。

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好,还非常懂事,家里什么事都会抢着去做,高考完还去兼职赚钱给父母买礼物,什么事都没让父母操心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特别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过:

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是在学校,不是在社会,而是在家庭。

其实,孩子身上的差异感都是父母决定的。

在家庭教育上,有一个词叫“定力”,指的是父母的养育状态。

有些孩子之所以厌学叛逆、懒惰,都是因为父母的格局不够,心态不稳、定力不足所致。

有“定力”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能稳住情绪、稳住节奏、稳住心态!

尤其是这三种“定力”,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拥有“洞察力”

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位网友说,她的儿子10岁了,身上有很多标签:爱哭、内向、敏感、胆小......

一次假期,她带儿子去聚会,其他孩子很快就能和别人玩到一块去,可是她的儿子却总是畏畏缩缩地跟在她的身后。

当时,朋友在旁边开的一句玩笑:你一个男孩子怎么这么羞涩啊!

儿子一听,瞬间把头埋得很低,眼眶瞬间就红了。

但是,网友说:我经常观察他,发现每次一说他不好的,他就会感觉很羞耻;而如果是夸他、鼓励他,他就会胆子变大。

于是,有几次我在他胆小的时候,都鼓励他“勇敢一点,这点小事都难不倒你”,然后他就会放开很多。

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夸他很棒,他脸上的笑容就会多很多。

其实,儿子胆小内向是因为没有价值感,所以很自卑。

后来我经常恰如其分地夸赞、鼓励孩子,儿子现在性格也变得越变越好了。

她说:养孩子,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表象,需要找到孩子的内在需要。

父母需要掌握一种能力叫:洞察力。

1)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情感,能够从孩子的视角感知他的内在情绪需要,并推测其行为之下的动机和情感的能力。

孩子胆小内向可能是被否定得太多;

有些孩子表面上乖巧、学习努力,其实有一种“讨好”成分在里面,这种孩子往往很缺爱;

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父母只觉得孩子是不学无术,实际上,沉迷游戏的孩子是没被看见真实的需求。

当父母有了洞察力,你就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会赋予孩子积极的情感认知:被理解、被支持、被包容,能让孩子走向积极的情绪。

反之,如果父母只是通过表面去评价孩子,会形成负向的情感认知,变得自卑、敏感、叛逆

2)洞察孩子的独特性

梅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

三个儿子小的时候,她就不断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

大儿子从小就有电脑天赋,她鼓励儿子制作计算机游戏;

二儿子喜欢研究食物,她允许儿子尝试千奇百怪的菜品;

小女儿喜欢戏剧,她经常陪女儿一起看影片。

每个父母都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喜好、孩子的独特性。

有人说过:每个孩子的成长潜能不一样,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顺势而为。

父母不要因为外界对孩子的评价而“低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待放的玫瑰。

父母用心凝视,孩子终会有自己的花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拥有“支持力”

做好孩子的后盾

热播剧《开端》中的社恐少年卢迪有一对窒息的父母。

因为从小患有哮喘病,父母竭尽所能地呵护着他,可是这种呵护到后来成了阻碍。

他想养猫,父母觉得对身体不好拒绝了;

他热爱动漫,妈妈却觉得这些是无用的东西;

他交朋友,妈妈却极力地干涉……

父母从来不会支持他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就连卢迪工作偷偷地在外租房子养猫,妈妈发现了也会歇斯底里地骂他“作”。

后来,卢迪撕心裂肺地对妈妈说:

“你怎么不想想我的感受?

你一直觉得在保护,其实是在软禁我。

我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我不是你的附属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孩子而言,最痛苦、最绝望的就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瞬间。

有教育专家不断强调“分寸感”这个词:

父母可以给孩子亲密的爱,但更要尊重孩子,把控制权和决定权交到孩子的手上。

可惜有些父母总是做孩子的“阻碍者”:

孩子喜欢一样东西,父母冷嘲热讽:

孩子想进行一项挑战,眼神也是不屑:算了吧!就你,浪费时间……

殊不知,父母父母一味地“霸占”孩子的权利,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尊,还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这些大多来源于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支持永远是孩子对生命热情的加持。

它就像为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孩子遭遇逆境的时候,能够更快地从消极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个叫小云儿的女孩,天生爱舞蹈。

因为家庭困难,父母无法培养她去跳舞,于是母亲就带着她跟网络视频学跳舞。

小云儿因为天赋异禀,后来被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挖掘,老师为了培养她,甘愿来到贫困地区教她跳舞。

而父母为了帮她和更多热爱舞蹈的山区孩子圆梦,还发起了“彩云计划”,希望她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来,在舞蹈老师的倾力指导下,小云儿和几个热爱舞蹈的女孩最终踏上了央视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小云儿的梦想不会走这么远。

孩子从8岁开始就会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感到高兴。

比如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帮助朋友或同学,管理自己的时间,制定活动计划,加入喜欢的团队或组织。

只要是积极的事,父母都应该去支持孩子,它会让孩子的生命更有活力,也是孩子最硬的盔甲。

03

拥有“复原力”

培养孩子的逆商

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这样评价自己:

自从当了妈妈后,变成了一个胆小的人。

畏惧困难,情绪消极,遇事就喜欢逃避,对自己和孩子总是没有太多的信心。

有时候,孩子骑车摔跤了,我就干脆让他不骑了;

儿子投篮球,投个五六个都投不进去,我就会教他不要投了……

所以,现在儿子一遇到点事情就喜欢逃避,让他痛苦的事情他一点也坚持不下去。

也许父母并不知道,父母的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人格,也会影响孩子的逆商。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者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应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一个孩子“能扛事”,他的未来必将成大器。

当然,孩子天生就是没有复原能力的,真正能激发孩子复原能力的人是他的父母。

能“扛事”的父母,他会带领孩子从低谷中“爬”出来。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脆弱的,那么孩子遇事逃避,在困难面前退缩都是必然的。

因此,父母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力量——复原力。

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层是:父母面对逆境,学会“反击”

另一层是:孩子在困难中,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在困境中站起来。

父母拥有了复原能力,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心态上的平和,更是孩子面对逆境的耐受力。

作家稻盛和夫,小时候家里做印刷的,经济条件不错。

后来战争的到来让家里被毁,存在银行的钱也变成了废纸。

自那以后,全家人都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但是她的母亲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把自己昂贵的衣服卖了换了点钱,然后起早贪黑地跑农村,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

稻盛和夫说:

正是母亲面对逆境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困顿的童年充满了光彩。

所以长大后,不管他在生意上遭遇怎样的失败,都不曾气馁,因为母亲坚强的信念和爱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底气和希望。

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解决一个个困难,不要因为一点痛苦就摧毁所有的坚持。

逆境磨练心境,困境启迪智慧。

父母“扛得住”,孩子才有勇气站起来。

如果孩子考试失利,我们要给他再一次的勇气;

如果挑战失败了,教他坚持。

遇到困难,父母不退缩,孩子就能在困难中逆风翻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父母是否用心教育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最初或许只有时间和金钱上的差异,最终却决定了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教育孩子没有范本,有的只有用心。

用心的父母:

会去观察孩子的每一次需要;

会去支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

会去鼓励孩子的每一次逆境。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是待开的花蕾,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人生方向。

父母要做的就是“稳”住心境、心态、眼界,给孩子一个逆风翻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