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书坛最受争议的两个话题就是关于“丑书”和“印刷体”的审美分歧,双方都有强大的舆论阵营,相互对立,互不包容,情绪激愤,言辞激烈,代表着两种审美的碰撞,接受“丑书”的人绝不接受“印刷体”,喜欢“印刷体”的人也不理解“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丑书”是当代很多优秀书法家的前卫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丑书”三杰:曾翔、王冬龄、邵岩,其中以曾翔先生最为高调,受到的批评、网暴也最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刷体”则是田英章先生所秉持的楷书理念,追求极致的严谨和规范,达到千字一面,随意集字成篇毫无违和感的地步,就像电脑排版一样,因此被称为“印刷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丑书”阵营在不断扩大,除了上述三人外,几乎所有与唐楷或者馆阁体风格不同的书法均被认为是“丑书”,几乎囊括了整个书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能写出“印刷体”的仅有田英章先生一人,其弟子后辈虽然尽力学之,但是无论从功力还是成就上都无法代表“印刷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可以认为“丑书”与“印刷体”的对抗,就是田英章先生在和整个书坛分庭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种风格代表了两种审美方向,就是规范和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中国书法史,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都有着同样的发展轨迹,那就是自然、繁盛、规范、萧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篆被秦朝规范成小篆,在书法史上仅有短暂的辉煌期,在被隶书取代了官方字体地位后,迅速衰落,沦为装饰字体,直到清朝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的隶书风格多样,变化万千,然而也在遭到规范后开始衰落,走了和篆书相同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楷书也是如此,魏晋南北朝的楷书更追求自然,至唐朝发展至巅峰,其后逐渐被规范化,到明清时期已经达到了馆阁体的境地,几乎失去了艺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封建王朝的陨灭,估计最终必然会出现更为规范的楷书,可以比肩如今的“印刷体”,也可以断定“印刷体”如果放到明清时期,定会一统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之所以会被逐渐规范,是由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果,封建社会天下都属于皇帝,包括对艺术的审美,皇帝的喜好会被无限放大和颂扬,一种风格就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其他风格自然会被扼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被规范的往往是官方字体,这也是出于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皇帝不满足于臣子当面跪伏,即便是看着奏折也要能够感受到臣子的恭顺,因此才会有馆阁体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没有被规范过的,没有显露出敬畏和恭顺,反而展现自然个性的书法,不会被那个时代接受,也就不出意外的被认为是“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认为对“丑书”和“印刷体”的审美分歧,代表着自由和禁锢的两种思维,禁锢的思维会被遗传,今人对馆阁体的崇拜,就来源于封建教化思维的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时不同往日,皇权陨灭了,艺术回归到民间,人们有了独立的审美权和自由的评价权,艺术家有了充分的创作自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开始突破传统束缚,自由飞翔,但是还有很多民众剪不掉心头的辫子,果然跪久了想要站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