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晴好,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的一片农田里,玉米苗长势正旺。眼前的玉米与旁边对照组相比,株高高出一个手掌,叶片更宽、叶色浓绿。同行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张丽莉告诉记者:“玉米长得好,‘玄机’在土里。在这块地里,我们项目组应用了新型绿色稳定性肥料产品,在调节碳氮养分输入的同时,快速培肥地力。”

“这块地”属于“黑土粮仓”阜新千亩核心示范区。张丽莉还有另一个头衔——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沈阳示范区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长期耕种、只种不养,容易造成土壤退化。

2021年,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打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长期致力于破解土壤奥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张丽莉勇担重任,成为沈阳示范区负责人。时间紧、任务重,沈阳示范区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发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党支部引领作用,成立了以老科学家命名的曾昭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突击队。突击队共有包括35名党员在内的成员120余人,由张丽莉担任队长。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她组织专家精心论证,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昌图、阜新、沈北3个科技示范区——在昌图县建立旱地土壤保育与产能提升模式核心示范区1万亩,在阜新县建立风蚀阻控与节水高效农业模式核心示范区5000亩,在沈北新区建立稻作农田土壤地力保持与提质增效模式核心示范区1万亩。

与土地打交道,在田间地头经受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后,张丽莉和其他突击队成员把论文写在了更多地块。“辽西地区玉米种植区风沙大,春季播种时,研究团队在试验地常碰到风沙蔽日的情况,但为了抢农时,我们就在地头等着,风一停或变小,就抓紧利用这个间隙开展田间试验。在辽中南稻作区,新的稻田耕种技术应用需要有新的机械配套,刚开始不能保证机械适配,只能边试验边优化改进。”张丽莉告诉记者,突击队所有骨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在一线,争做排头兵,研发出粪污全量新型酵储与安全施用技术、分散养殖畜禽固体粪污多元化腐熟与地力高效培育技术、有机无机培肥产品研发与应用等九项成熟技术。

除了潜心科研,在张丽莉的率领下,突击队党员还积极与农户、科研人员、政府部门等沟通,推广适合当地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从2021年项目起始至2023年底,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800余万亩。

把汗水和热爱“种”在广袤黑土地,“长”出的是希望和信心。“以阜新示范区为例,2022年秋季,阜新千亩核心示范区大规模种植中玉米产量达每亩700公斤。自从‘黑土粮仓’项目落户阜新,当地玉米产量较之前的常规耕作有很大提升,地力提升也很明显。”展望未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张丽莉眼神坚毅、语气坚定,“我们会继续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推广更多可以保护好黑土地的耕作技术和方案,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微薄之力。”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张丽莉:全力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1日 04版)

责任编辑:刘映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