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不久前,在上海的一次闭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校长和院长们争论了一整天。争论的焦点是: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老师?

被称为“AI女神”的华裔女科学家李飞飞,最近也发出过相似的疑问:未来,我们培养的是不是只会机械重复和记忆事实的聊天式小GPT们?

一些对技术敏感的家长们也陷入了焦虑:一方面在这个时代如何让孩子和AI共处,另一方面还得“提防”孩子在未来被AI取代。

儿子现在要不要学编程?

吴琳是杭州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同时也是一位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小学生家长。儿子今年11岁,成绩不好不坏,在班里只能算中等。吴琳时常觉得焦虑,一部分是因为至今儿子看不出任何学霸的痕迹,另外一部分焦虑则来自AI带来的太多不确定性。

儿子现在要不要学编程?将来学什么专业,才不至于被AI抢了饭碗?

时常关注各种信息的吴琳,看到听到越多,反而越迷茫。因为即使在硅谷的AI圈,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答案,有时候大佬们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就要不要学编程这个小问题,4个月前,在一次峰会的对话中,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提醒年轻人,以后不需要学习编程,交给AI就行。“因为世界上的每个人现在都是程序员。”老黄还建议年轻人可以多学学生命科学,这才是人类的未来。

老黄的建议很快遭到“ChatGPT之父”山姆·奥特曼反驳:“编程依然很重要!”在他看来,学习编程能够帮助孩子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只不过有了AI后编程方式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家长,AI的迅速发展让教人工智能的大学教授都普遍感受到了困惑甚至焦虑。

“连最新发表的论文都来不及‘追’。”这是两个月前,当数十家高校的校长和院长坐在一起时,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坦诚表达困扰自己的“双重焦虑”。

另一份焦虑来自作为大学教授的“身份焦虑”:在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是知识的供给侧。不过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AI今后完全可以承担知识供给的功能,填补信息的鸿沟。

中小学生家长对AI更焦虑

支持学校开设AI相关课程

为了了解家长们的焦虑,九千光年分别向中小学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了“AI焦虑”问卷,试图了解他们的心情,共有208名家长参与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面对网上对AI铺天盖地的宣传,大多数家长或多或少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产生了焦虑。

其中,中小学生家长对AI有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的比例分别为44%、32%和10%,三者总占比达到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度焦虑,即家长意识到AI会对孩子带来各种影响,但因为孩子还小,目前还没有特别考虑。中度焦虑的家长已经开始认真了解AI对孩子未来带来的影响。重度焦虑家长对此有了深度思考,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了相关行动。

或许是考虑到未来AI会更强大,中小学生家长对AI的焦虑比例要高于高中生家长。后者焦虑情绪的占比超74%,超55%的高中生家长表示,AI的发展正在影响对孩子未来专业的选择,37%的家长想要避开容易被AI替代的专业,有一小部分人对此表示“迷茫”。

对于学校是不是应该顺应科技变化,开设AI相关课程,64%的中小学生家长坚定地认为需要开设,41%的高中生家长持同样意见,如果算上“偶尔开设”,支持开设AI课程的比例会更高。

对于AI,中小学生家长明显更不陌生,有74%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AI搜题、批改作业等软件或AI学习机等硬件。高中生家长则反映约43%的高中生在使用AI工具,用途包括辅助学习、进行社交和内容创作,比如绘画和编写代码。

家长的留言反馈也表达了不少有意思的观点。有家长明确表示,焦虑主要围绕孩子将来能否学以致用:“现在的知识体系怎么和人工智能融合呢?现在学的以后多半也用不上,或者有AI依托,学习不好对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

“以前是读书决定命运的时代,我感觉未来是父母认知决定孩子命运。但如何保证认知的高度在正确的方向上?”

当然,多数家长认为AI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既然时代是AI的时代,那么就要让孩子置身于这个浪潮当中”。

有家长主张在AI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全民AI。“生存空间越来越集中在AI算力、算法和平台手里,那谁还自己动脑子?”

美国的家长和老师一样焦虑

但教育界正在形成共识

“即使在硅谷,大家一样很焦虑。”云谷学校教育研究员王向真正在美国加州攻读博士学位,从ChatGPT的出现到席卷全球,她一直高度关注美国各个高校平台,以及媒体关于AI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硅谷,这轮AI技术爆发的重要程度,经常与蒸汽机、电力以及互联网等几次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命相提并论。”王向真发现,大多数美国人和国内一样焦虑,“焦虑是因为AI是一个技术词汇,很多人不了解所以害怕。”

其中就包括很多美国的家长和老师。不过,美国教育界很快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学允许或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写论文,协助完成学校作业。

如果学生使用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协助完成作业,老师怎么去定义“抄”作业?老师检验作业的标准又是什么?

对此,王向真请教了许多美国的教育同行。他们的回复普遍表明,教育界已经对这种现象做出了一定的应对。最直接的是,教授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语法等低级错误开始不被允许。

“也有很多老师为了尽量避免孩子回家时偷懒,会加大在教室完成作业的比例。”王向真本人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也在鼓励孩子们用AI来学习,小小年纪就成为ChatGPT的深度使用者。

另外,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以前学校里不太重视的技能在未来反而更重要,如创造力、思辨力、沟通力,“像是思辨的能力,至少现在看来AI并不完全正确”。

国内最早拥抱AI的中小学

正在教学生对着AI“说人话”

培养只会机械重复和记忆事实的聊天式小GPT们,还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个体?

这是李飞飞对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GPT表明,要制造出一个倒背如流,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智能代理难度并不大。

云谷学校,是国内最早拥抱AI的中小学。早在去年3月,马云在云谷学校和园长、校长们探讨技术浪潮下的教育挑战时说:“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虽然人的体力、脑力比不过机器,但机器只有‘芯’,而人有‘心’。”

云谷学校的“AI创未来”课程,发起人俞星是项目的编程老师。同时,他也是谷歌的前资深工程师。他说,这门课的核心要义是带着孩子们一起通过做项目探索“学习者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谷的同学们在“AI创未来”课程上做提案

一段时间课上下来,俞星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刚刚来课堂时,孩子们和人工智能沟通,很像和Siri对话:发出指令,等待执行。

比如设计一个好看的登录网页。刚开始,孩子们是这么提问的:“好看的登录网页”“不好看,改”“不好看,再改”“再改”……

最后孩子们再怎么追问也无法推进,人机双方陷入车轱辘话中无法自拔。

俞星说,和AI的聊天话术包括“说人话”、苏格拉底式提问等。他示范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同样是设计一个好看的登录网页,如果懂设计术语,那可以直接说:“帮我写一个Material Design风格的登录页面。”不懂设计,但是对知名产品有印象,也可以说:“给我一个苹果主页风格的登录页面。”

整个过程,就像在和一个人说话讨论,而不是给一个机器下命令。除了“说人话”,像产婆一样一步步地引导也非常重要。

“对于正在接触AI工具的孩子们来说,提升沟通技巧反而显得更加迫切。”俞星总结说。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九千光年小组 沈积慧 储帆

编辑 肖旭

审核 毛迪 陈欣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