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日电(记者赵旭)苏州博物馆正在展出明清肖像画特展,讲述了一个在明清时期中西之间艺术交流的故事。

明朝中晚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同时也将西方的油画引入。据说利玛窦在觐见万历帝的时候,送给这位明朝皇帝的礼物中,就有三幅油画肖像,其中一副是天主(基督)像,两幅圣母像。这种与中国传统人物画截然不同的视觉呈现,对于当时能够接触到这些画作的中国人,尤其是画家来说,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鲸、胡宗信合画吴允兆像图轴

曾鲸(1564-1647)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生于福建,这位明代最杰出的肖像画家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今南京以及周边地区度过的;而当时传教士来到中国,往往首先到澳门,然后进入广东,之后北上进入江南地区并且继续往北最终抵达北京。江南,成为包括利玛窦在内的很多传教士画家抵达北京之前的必经之地 - 他们中也有一些人长期停留在江南。也是在这里,曾鲸接触到这些来自西方的肖像画作品。

今天谈到曾鲸,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墨骨法”,所谓“墨骨法”,用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杨丹霞老师的话说,就是“以墨为骨”。在曾鲸之前,中国的肖像画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白描,二是江南地区所流行的粉彩渲染,两者呈现的效果都是趋于平面化的。而曾鲸的做法是:先用墨笔勾线(此处借鉴的是从唐代壁画粉本发展到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 定下面部轮廓结构,再用谈墨轻轻晕染面部骨骼肌肉的凸凹和细微变化。这两步完成后,最后加彩,用淡彩层层敷染(这里借鉴的即是江南画家传统的色彩晕染法)。

用故宫杨老师的话说:“墨骨法就是以墨线为结构,如同建房子的七梁八柱,然后用淡彩填充肌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公麟白描人物(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粉彩渲染法绘制的元代皇帝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博物院藏 清人 华氏祖先像卷(局部)

以上三图分别为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粉彩渲染法绘制的元代皇帝像以及清代肖像画家用“墨骨法”绘画的华氏祖先像卷,并置来看,“墨骨法” 对面部结构立体感的强化作用,是一目了然的。而曾鲸结合白描与粉彩的背后,是他对西方肖像画明暗处理和立体感的体味和吸收。

“如镜取影,俨然如生”是当时人对其人物画的评价。据说当时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曾鲸,字波臣)

而曾鲸的成功,在于他的创新,同时也在于他对传统的保留,在“写实”和"写意”的取舍之间,兼顾生动真实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其对除面部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衣饰)的描绘,都是简练且较为平面化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花鸟画法中,还有一种“没骨法”,指的是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而成,如图六,与“墨古法”当区分开来。

古代中国人不喜在面部出现阴影,从帝王到平民皆如此。当清朝康雍乾三代大量传教士画家进入宫廷后,这一点也是他们所不得不遵从的。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符合新的服务对象们的审美,他们不得不放弃一部分之前的所学,并且对中国传统水墨进行认真的吸收与借鉴,而这绝非易事。(虽然传教士们通过艺术与科技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在这两方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holas Hilliard绘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有趣的是,对于面部阴影,西方也有一位君主有着类似的想法,她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其御用肖像画家Nicholas Hilliard的作品中,女王的面部雪白且明显平面化。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处理是女王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通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拉开自己与观者的距离,体现统治者的权威和象征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谷先生(王翚)骑牛还山图石刻拓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谢彬绘石谷先生(王翚

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有两幅画描绘的都是位列“清四王”的清代大画家王翚。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下江南,从1690年到1698年,王翚奉旨主持《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共12长卷,最长一卷达26米。这些长卷虽然采用的是传统手卷的形式,但是画面布局处处都体现出“透视”的思维。苏博展出的两张王翚像,表现的分别是其隐退之际和之后的形象,后者颇具林泉高士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禛朝服像轴,绘者可能为郎世宁

1729年,《视学》出版,这是第一本深入研究几何透视的中文书籍,作者年希尧是雍正重臣年羹尧的哥哥,曾跟随清代著名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学习透视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迪彦摹华鸿山像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蓄甲的晚晴名臣张之洞

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还有一幅肖像画颇引人注意。画中人是明代诗人、名士华鸿山。华氏在画中留着惊人的长指甲,而据策展人杨泽文说,蓄甲在当时有可能是一种风尚,是身份的标志,参照晚晴名臣张之洞的照片,此种说法似乎可信。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