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威古称凉州,在武威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因为民间传言武威文庙的正大门只为状元而开。然而,武威文庙从未出现过状元,所以正大门从未被打开。这个传闻究竟是真是假?

武威文庙会为你揭开“正门”的神秘面纱吗?若你认为武威文庙没有大门的传闻成真,那么对武威文庙建筑形制的科普工作仍有待加强。

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凉州文庙”,是西北第一大孔庙。孔庙是祭奠孔子的家庙。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堂。“孔庙”和“文庙”只有一字之差,表达的意义却大有不同。文庙遍布全国各地。而孔庙只有两个,分别是北孔和南孔。北孔在曲阜,南孔在衢州。

但这样表述受到语言学中语言移情的影响,“文庙”和“孔庙”这两个词汇已经开始混用了。一般人们说起北孔和南孔的时候,也习惯用“曲阜文庙”和“衢州文庙”来表述。

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不过,最普遍的叫法,还是文庙。如果有看到在部分文章中把“xx文庙”表述为“xx孔庙”的时候也不要惊讶。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在使用时,有所变化都是很正常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要说的是武威文庙。武威古称凉州,作为河西走廊四郡之首。武威把持着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这三大高原的交汇点。《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武威为匈奴休屠王地”,故武威又被称为休屠国故地,在地理名著《禹贡》中,武威这块土地被划为“雍州”所辖。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帝国“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改雍州曰凉州。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武威郡正式设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州初号,武威继名。从公元前121年~公元301年之间,武威郡都一直以拳头说话。像是西汉时期的武威郡休屠县人金日磾;新朝至东汉时期世居河右之地的“河右盛族”武威窦氏窦融;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武威郡姑臧县人段颎、段煨;曹魏时期驻守姑臧的雍凉大都督夏侯渊、司马懿、夏侯玄、郭淮、司马望、曹真等。以上这些凉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基本上都是武力值爆表。

虽有三国第一谋士贾诩(贾诩是武威郡姑臧县人氏,西汉贾谊之后)这样的文人骚客,能作韬略文章。但毕竟像贾诩这样能文胜武的还是少数,因为这与当时武威周边的地缘环境有关系。武威不仅有文庙,还有武庙。武威这个地方讲究的是文武双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武威文庙的规模扩展,主要归功于清朝顺治十一年西宁道台苏銧、甘肃巡抚周文葉、甘肃镇总兵刘友元以及甘肃按察使聂玠的共同重建。随后,凉庄道台武延适对文庙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

武威文庙历经岁月洗礼,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清代的。但武威文庙的历史不止于清代,往上追随可以到西汉末年的凉州牧窦融。

窦融是常山落籍到扶风平陵的,也就是说窦融是从今天的河北曲阳迁出,落户到陕西咸阳了。古人不像现在这样迁徙方便,所以他们往往祖祖辈辈在一个地方,即使有外迁的人,也以自己的郡望作为名前的称呼。

窦融挂的虽然是扶风人氏的称号,但他家里人在凉州已经定居很久了,所以说窦融就是武威窦氏。南朝史学家姚察奉诏修撰《梁书》称:“昔窦融以河右归汉,终为盛族。”这里说的河右,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

窦融本身就是一名儒士,他历经西汉、王莽、更始、东汉,一生的经历就相当传奇。在窦融担任凉州牧的时候,就招揽了很多人才。以儒学显”的蔡茂、能诗会文的王隆、“性沉重好古”的班彪等,都被窦融委以重任。

所以讲的武威儒学之风,一定不能忘记窦融。此外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仪礼》简,也是武威儒学兴盛的一个佐证。

举例说明,武威汉简中有一支简牍是这样写的“□□□不乏蹇人买席辟壬庚河魁以祠家邦必扬”,背面记录着“河平□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六”,这里的“文学弟子”就是特指深通儒家礼经的武威学官。

张轨追随窦氏,致力于建立文庙。

公元301年,张轨如同被命运的指引,离开繁华的洛阳,踏上了前往凉州的征途。而这次迁徙的契机,正是受到了窦融这位传奇人物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州刺史张轨一族,在战国时期就很厉害了。张轨的鼻祖张仪师从鬼谷子,得纵横之术,以“横”破“纵”,成为了一代谋士。张仪的孙子张苍,受家学影响,得以拜在荀子门下学习,成为了儒家经典传承的重要人物。张苍增订、删补《九章算术》,收贾谊为弟子,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了解了前凉张轨,才明白说武威张氏是儒学巨头这一点都不夸张,他们的才华和智慧,照亮过凉州历史的天空。

张轨,字士彦,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东南彭阳县)人,西晋时离开洛阳前往姑臧城担任凉州刺史,是前凉政权的奠定者。前凉(301~376)是十六国之首,也是十六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如果以“五凉文化”为主,十六国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①阶段:前凉、成汉、前赵、后赵;第②阶段:前凉、前秦、前燕;第③阶段:后凉、后秦、西燕、后燕;第④阶段:南凉、北凉、西凉、西秦、胡夏、南燕。这四个阶段的起始就是前凉。

前凉管理西域地区长达七十六年之久,最强盛时,前凉张氏一族管理的地区几乎涵盖了整个西北。随着西晋王朝的衰落,西晋早已无暇顾及西域事务,而且,西域诸国只认张氏政权,觉得他们才是“中原王朝”的“正主”。前凉建立之初,也是用拳头来说话的。等到纷争平息后,前凉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张轨就明白了是时候了。武威也该稍稍收敛一下威武霸气,注入些朗朗读书声了。

张轨在凉州担任刺史期间,胸怀宽广如海,可谓是来者不拒,无论来自何方流民都将他视为圣人一般敬仰。在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还能心系集体的人,在历史上都是寥寥无几的存在,张轨便是其中之一。

张轨最可贵的,是为武威的儒学注入了新气象。《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有记载:“(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武威文庙的儒学渊源,可追溯至窦融和张轨两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张轨。自此,武威文庙与凉州莲花山(姑臧紫山)共同成为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姑臧城内,学风蔚然。过往,人们认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诏令国学各立周公、孔庙一所,孔庙才从曲阜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实际上孔庙在凉州建立的时间要早得多,即前凉初(公元301年)。

在北魏与隋唐时期,儒学愈发兴盛。北魏时期,孝文帝颁布诏令,要求郡县普遍祭祀孔子,为文庙在各地兴起、与学校合一奠定了基础。随后他所立的“先圣庙”,证明了修建文庙作为国家行为,已经在华夏各地显现出萌芽。

在隋唐时期,文庙的兴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诏,天下学府必须设立周公、孔子庙。之后,周公祀被废除,孔子成为唯一被尊奉的圣哲,称为“先圣”,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学建庙或者因庙兴学的序幕。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专祀孔子,尊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配享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年)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 这一时期,凉州文庙犹如凤凰涅槃,达到了鼎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建立大周定都洛阳时,凉州、洛阳、扬州便是当时的三大城市。现在去武威文庙游览,你会发现在桂籍殿门口有一个“武威进士名录”,诗人李益的名字熠熠生辉。

西夏西都西凉府,文庙状元上金榜。西夏时期的西凉府(武威),诞生过状元郎,实在是一段值得浓墨重彩的佳话。

西凉府是西夏西都,与西夏东都兴庆府齐名,共同铸就了西夏的辉煌。东西两都,遥相呼应,东都兴庆府如日中天,西都西凉府如月皎洁。正是有了凉州(武威)这块战略要地,西夏才得以威震四方。

西夏建立之初,认真学习并吸纳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它的两座都城与唐朝的两座都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夏文化也因此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在职官制度上,西夏在积极承袭中原职官制度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大夏国的职官制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才的选拔上,西夏更是将儒家经典视为瑰宝。组织了大量翻译学人才,将《论语》、《孟子》、《孝经》、《贞观政要》、《孙子》、《六韬》、《三略》、《类林》等书籍翻译为西夏文,用于儒学教育。

《西夏书事》卷36,生动地记载:“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此时的武威文庙,成为了西夏的官学。武威文庙自公元301年始建以来,儒学一直是其正统。到了西夏时期,这一传统依然沿袭。

西夏历代皇帝崇尚儒学,终于在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达到巅峰。此时的西夏,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哪怕你是宗室贵族,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入仕途。想要摆脱西夏科举制度的束缚,直接进入官场,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许多西夏皇族亲贵也纷纷投入到学习的洪流中。正如《番汉合时掌中珠》所记载:“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

在夏神宗初期的繁荣时期,西凉府成为了西夏王朝的都城。与此同时,在西夏时期,凉州涌现出了一位尊贵的皇帝、四位举足轻重的皇后以及其他对西夏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治理,西夏设立了西北经略司,并且任命西经略使常驻凉州,这一举措使得凉州成为了西夏宰相辈出的宝地。其中,凉州斡氏家族世代担任夏国史编修官,为西夏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

在众多宰相中,尤为杰出的便是斡道冲。他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得力大臣。斡道冲的画像曾经就挂在武威文庙。元代翰林学士虞伯生撰写《道园学古录》中的《西夏相斡公画像赞》写道:“西夏之盛,礼事孔子。极其尊亲,以帝庙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谟。通经同文,教其国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顾瞻学宫,遗像斯在。国废时远,人鲜克知。坏宫改作,不闻金丝。不忘其亲,存贤孙子。载图丹青,取征良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辉煌的史册中,唯一一位状元皇帝荣登武威文庙的荣誉榜。他就是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彥宗的儿子——李遵頊。李遵頊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识。

西夏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涉足科举考试时,李遵頊以廷试进士第一名的卓越成绩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齐国李彥宗在西凉府(天府之国武威郡)发动起义,建立都城凉州,废除夏襄宗李安全,并将心爱儿子李遵顼推上皇位。李遵頊改元光定,因此被百姓尊称为“西夏状元皇帝”。

此外,西夏西都西凉府文庙(今武威文庙)不止李遵顼这一个状元!笔者查阅清代学者周春《西夏书》卷十四得知,西夏西都西凉府的高氏一家也能厉害。

为了能讲清楚这一段历史,慕容洞唐把《元史》里关于西凉府高氏这一段的记载原文直接拿出来。

节选《元史•列传•第十二》: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河西即河右。古时候的地图是上南下北,所以古人脑子中想象平面方位的时候习惯上南下北。《仪礼注疏》有载: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这个定论的依据是帝王“南面而王”,皇帝面向南边,他的左手边就是东,右手边就是西。不仅是皇帝,凡庙堂殿门,基本都朝南,“凡门出,则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所以说“河西”既为“河右”。

高智耀(?—?),字显达。西凉府人。西夏进士,西夏灭亡后,离开西凉府隐居贺兰山。元宪宗蒙哥知道他很有才华,就召见他,他请蒙哥重用西凉儒士,元宪宗下令免除汉地和河西儒士的徭役。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请命释放被俘为奴的淮蜀儒士,得数千人。至元五年(1268年)建议设立御史台。出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奉命报聘西北藩王,解释采用汉法之因。最后在上都病故。

高智耀的曾祖高逸是西夏科举状元,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高岳。高逸。高良惠。高智耀。西夏西都西凉府高氏,也是武威文庙的进士,而且高逸还是武威文庙(西夏西都西凉府文庙)的状元,

看,武威文庙是出过状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威文庙,历史悠久,始于前凉时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岁次庚申六月中浣立的《泮池水利碑记》记载:“五凉为人才薮,建修文庙,即立泮池;有泮池,即有泮池之水;水取之金渠,沟从城南,逦迤入池。”五凉时期(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武威人文荟萃,如同璀璨的星辰;“泮池”,典故出自“思乐泮水”,寓意着智慧的源泉;“金渠”水源来自凉州城南天梯山金塔河,寓意着知识的源远流长;“逦迤入池”指武威文庙的泮池是有源头的活水,连绵不绝,寓意着凉州城内学风盛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寻凉州文化的源头活水,定要问问「五凉为人才薮」。因为武威文庙始建于公元301年,是凉州刺史张轨下令修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武威文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

明正统四年的《凉州卫儒学记》也有载,“凉州,河西胜地,初当有学,然废已久矣。”这再次说明,明代和清代的武威文庙都是重修,而不是始建。《重修武威文庙碑记》:“前凉载记及西夏书事,称其崇儒术,国中大修孔子庙,复尊为帝,并证诸父老传闻,谓肇建于前凉张氏及元昊科举时者近是。”前凉张轨和西夏状元,笔者在前文已经写过了。

武威文庙的儒学教育历史不是几百年,而是上千年!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武威文庙的论述,实际上也是有待商榷的。准确地说,我们应该将其称为“凉州儒学建筑群”。

凉州儒学建筑群坐北朝南,东面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边属凉州府儒学院。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注意看凉州府,这个是重点。

凉州府是清朝时设置的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凉州卫,置凉州府,治所在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考评:冲,繁,疲,难,下领五县一厅:武威县、镇番县、永昌县、古浪县、平番县(永登县+景泰县)、庄浪厅(景泰县部分),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威、景泰、永昌、金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八市县。

凉州府为清朝正一品凉州将军,甘肃总督(撤消),凉州提督,专城凉州副都统,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抚,甘肃提督,凉庄道台(凉甘道),甘肃按察使,甘肃镇总兵的驻地,是西北首府。

笔者为了让我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我就将引用《四库全书》中的清代凉州府儒学的有关记载,尽可能的都罗列出来。如果资料补充不全,可以在评论区再进行补充。

凉州府:

凉州府儒学学宫在府治东南隅,旧为凉州卫儒学。明正统。中巡抚徐晞奏建,大学士杨荣记成化中都御史徐廷璋重修。皇清雍正三年,改卫为府,立为府学。学署教授在明伦堂后,训导在明伦堂东。学生一年一贡,廪四十缺,增四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书院。书院在府东南,明嘉靖二十七年参政江东建。

成章书院,在城北旧废署参议道武廷适捐赀补葺。

武威县儒学,学宫在府治北。新设改书院为明伦堂,东西号房为两斋房。堂后西院并后宅为教谕署。学生二年一贡,廪二十缺,增二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义学,一在城内,一在东关厢。

永昌县儒学,学宫在县治东北隅,旧系卫学。明正统中,都指挥宋忠建;成化四年,巡抚徐廷璋重修,副使郑安徵记。皇清雍正三年,改立县儒学。学署教谕在明伦堂后。学生二年一贡,廪二十缺,增二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生八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学田纳租三百三十三石七升。

镇番县儒学,学宫在县治东。初为社学,明成化十一年,巡抚朱英奏设;十三年,训导周琮呈请,都御史王朝远创建。皇清康熙三年,教授张我兴同绅衿孟良印、何斯美等修建,明伦堂三楹,博文约礼斋各七间,教授宅一处。雍正三年,改卫为县,立为县儒学。学署教谕在明伦堂后,即旧教授宅。学生二年一贡,廪二十缺,增二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古浪县儒学(前系守禦所,附凉州卫学。雍正三年改县后,始分立县学。学宫并新设训导署。)学生二年一贡,议于五次岁考之后出贡,廪二十缺,增二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平番县儒学,学宫在县治中大街。明正统中,巡抚蔡用奏建;成化中,巡抚徐廷璋重修。嘉靖中,移至东北隅。皇清顺治初,移于仓储之左;康熙十九年,少参陈子威改建。雍正三年,改卫学为县学。学署训导在明伦堂左。学生二年一贡,廪二十缺,增二十缺。入学每岁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武威文庙没有正门且未出现过状元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通过《四库全书》,我们可以知道。凉州府儒学和武威县儒学,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凉州儒学建筑群”不应该叫“武威文庙”,而是称其为“凉州文庙”更合适。“凉州府儒学学宫在府治东南隅,旧为凉州卫儒学。明正统。中巡抚徐晞奏建,大学士杨荣记成化中都御史徐廷璋重修。”这个记载已经非常明确了。

既然已经了解清楚了“凉州儒学建筑群”的历史沿革,那就再来谈谈文庙没有大门的这个传言为什么是假的。

中国文庙的规制,大体来说是统一的,从外到内依次为:万仭宫墙(影壁)、状元桥、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凉州儒学建筑群”也同样如此。棂星门为文庙正门,故正门对面为影壁(万仭宫墙)。进入武威文庙都是从影壁和棂星门中间的左右二辕门进入,然后过棂星门进入文庙,此规放之中国出名的文庙如南京夫子庙、南京朝天宫、西安文庙等都如此。“凉州儒学建筑群”二辕门,一连接文昌宫,一连接儒学院,至今原貌保存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庙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一种庄严而和谐的统一。从外向内,依次为巍峨的万仞宫墙(影壁)、碧波荡漾的泮池、庄严肃穆的棂星门、宏伟壮丽的大成门、庄重神秘的大成殿。武威的“凉州儒学建筑群”也是同理。

棂星门作为正门,其对面即是庄严的影壁(万仞宫墙)。游客们都是从影壁和棂星门中间的左右二辕门进入文庙,然后穿越棂星门,再上状元桥,感受其凉州文化的韵味,这一传统在诸如南京夫子庙、南京朝天宫、西安文庙等中国著名的文庙中均有所体现。而“凉州儒学建筑群”的二辕门,一连接着庄重的文昌宫,一连接着典雅的儒学院,至今仍然保留了原貌,这都是古建筑群中非常难能可见的!

影壁,又称照壁、萧墙,自古以来便是一种体现礼仪的构筑。最初,影壁仅为帝王将相所享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壁逐渐普及至民间,但依旧恪守着等级森严的制度。例如九龙壁,这种壮丽的建筑仅能在王府门前和皇家御苑中见到。然而,也有特例存在。关帝庙的影壁上,便可大胆采用龙纹图案,因为关羽被誉为帝君、武圣。武威市凉州区大柳镇的关帝庙,按照礼制的规定,就可以使用带有龙图案状的影壁。

而文庙的影壁又是另外一回事,文庙影壁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所以文庙影壁有另外一个称谓,万仞宫墙。

典故“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文庙拥有正门,即棂星门。在文庙中,有状元李遵頊的荣誉!所谓网络上流传的武威文庙没有正门且未出现过状元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力。武威高铁的开通已经近在咫尺,每一位武威人都肩负着捍卫家园形象的崇高使命。面对诸如武威文庙不曾诞生过状元、缺乏宏伟大门等恶意谣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应积极回应,辟谣止谣。我们应该借助各种途径传播凉州文化的真实面貌,以正视听。同时,还要加大对“凉州儒学建筑群”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敬仰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提升“凉州儒学建筑群”的知名度,让它如同凤凰涅槃,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慕容洞唐立足凉州、守望武威、遥望金昌、拥抱河西、瞭望全国、纵览国际,将为您提供审慎科学的凉州文化IP咨询。洞唐期望通过宣传推广,梳理唐诗《凉州词》背后的文化脉络,建立一个以武威为核心的「凉州学」学术体系。*笔者才疏学浅,本文如有错误遗漏。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