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人离不开酸笋”这个话题冲上热搜。酸笋这种独特的食材以其酸香脆爽的口味口感,在广西尤其是桂林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把它作为桂林米粉不可缺少的配菜,还是烹饪时的调味品,桂林人的饮食中时时透露出对酸笋的偏爱。酸笋不仅是调味佳品,更是许多桂林人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近年来,桂林的麻竹笋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远销各地,成了一张独特的美食名片。

桂林人饮食中常见酸笋

在桂林,几乎每个菜市都能找到酸笋的身影。

家住叠彩区九华路附近的李先生是芦笛菜市的常客。前几天,他正在一家摊位前挑选酸笋。“我买了一些‘川条子’鱼仔,准备再买些酸笋回去做酸辣鱼。”李先生说,酸笋是他家餐桌上的常客,酸辣口味中的酸味主要就来自酸笋。

除了菜市场外,桂林的各个米粉店也离不开酸笋。

桂林米粉是桂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酸笋是其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无论是在繁华市区的连锁米粉店,还是在街头巷尾中的夫妻小店,米粉中那一抹酸香总是让人食欲大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酸笋是桂林米粉的配菜之一。

“酸笋、酸豆角、葱花,这些配料都是桂林米粉的必备品,缺了一样都感觉少了点味道。”食客廖先生说,他只要吃桂林米粉就离不开酸笋。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搜索“桂林酸笋”,可以看到许多外地游客在品尝酸笋以后对其赞不绝口,纷纷发帖向网友们推荐。

网友“七岁飞贼”发帖说:“工作餐吃的是桂林米粉,这酸辣笋丝也太好吃了,在哪里可以买到?有本地人推荐买哪个牌子吗?”

网友“yuzu”发帖分享了桂林酸笋炒牛肉的做法:“先炒酸笋,不加油。干锅炒酸笋把水分炒干,捞出后再加油爆香辣椒和蒜,倒入酸笋翻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入了酸笋的酸辣鱼。(受访者李先生供图)

酸笋丰富了桂林人的餐桌,无论是热闹的市场,还是安静的小巷,总能闻到那一股酸香味,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在外桂林人的家乡记忆

对于许多桂林人而言,酸笋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对家乡味道的一种记忆。很多的记忆中,老家都会有一排酸坛子,里面腌制着各种酸菜,酸笋是其中的主角之一。

在桂林长大的郭先生回忆说,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光,总是伴随着酸笋的味道。“外婆做菜特别喜欢用自家腌的酸笋炒肉片,或者用酸笋煮鱼汤,那种酸香的味道简直难以忘怀。上海这边的饮食偏甜口,很难吃到正宗的桂林酸笋。”郭先生现在在上海工作,每次想到家乡美食,回味起来的都是酸笋的酸香,仿佛那是连接他与家乡的纽带。

家住叠彩区九华路的市民周先生也有着类似的记忆。他的爷爷奶奶住在灵川县的一个小村庄,每年夏天,奶奶都会亲自去采摘新鲜的麻竹笋,然后精心腌制成酸笋。

“奶奶腌制酸笋的手艺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学来的,已经传了好几代。”周先生说,每到夏天,这些酸笋总能做成各种酸爽开胃的菜肴。

对于很多桂林人来说,酸笋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家乡的象征。无论走到哪里,这种独特的味道总能勾起他们对故土的思念。

李女士现在在广州工作,每次回到桂林,都会带一些家里自制的酸笋、酸辣椒、酸藠头回去。“在外地工作虽然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每次吃到家乡的味道,心里就会觉得特别踏实。”李女士说。

你吃的酸笋很可能来自这里

在桂林,酸笋这么受欢迎,其生产规模也相当大,在一些地方还成了主要产业。

6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这里是桂林麻竹笋产地之一,而麻竹笋就是制作酸笋的主要原材料。

龙溪村党支部副支书梁荣生介绍说,龙溪村位于洛清江旁,地势相对平坦。麻竹喜水,非常适合在龙溪村种植。种植麻竹不仅可以加固岸坡,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2016年,在永福县政府的帮扶下,龙溪村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麻竹种植,目前种植面积约4000亩,661户村民家家都种有麻竹。

“每年6月到9月是收获竹笋的季节。在7月中旬产量最高的时候,早上六七点开始,竹林里就能见到收竹笋的村民。加工厂的老板也会把三轮车直接开到竹林边收购,收到的竹笋全部会加工成酸笋。”梁荣生说,目前龙溪村共有竹笋加工厂7家。2023年龙溪村麻竹笋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0.6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将麻竹笋切丝。

随后,记者来到永福县仁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工人熟练地将去了皮的竹笋切成丝、合作社负责人毛仁庆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我们这里一天可以处理两三万斤麻竹笋。收到的竹笋经过削皮、去尾、切丝后,放入缸中加井水,发酵3到5天就能制成酸笋。我们一般都会打包卖给桂林市区的经销商。我们生产出来的酸笋不愁销路,有时候甚至供不应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缸中发酵的酸笋。

“龙溪村的麻竹种植面积有4000亩,整个广福乡约有8000亩。桂林市米粉店所用的酸笋大多是广福乡生产出来的。”梁荣生告诉记者,龙溪的酸笋除了供应给本地外,还销往柳州、梧州等地。龙溪村还积极引进桂林典林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合作企业,建立了“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增加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溪村一望无际的麻竹林。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李贝)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