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6月28日,大众号党建矩阵用户——泗水组工,受邀来到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携手探索融合互动新路径。

“泗水组工”大众号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泗水组工”大众号截图。
6月28日,泗水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朱安宁来到大众大平台,与大众融合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8日,泗水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朱安宁来到大众大平台,与大众融合互动。

坦率地讲,党建号入驻大众号平台的时间并不长,发布的稿件受入驻时间影响,总量也不是最多的。那么,为什么是“泗水组工”?

先来看几个关键数据:17篇文章,4.8万阅读,首页推荐1次,4月、6月两个月份,在党建矩阵传播力榜单中均是第一。

总体来看,“泗水组工”大众号将目光聚焦组工时评、组工动态、组工新媒体、机关党建、直通镇街、基层视野等6大板块。抓创新、做精品,强技术、促融合,不断提升新媒体宣传报道水平,激扬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写下了大众党建号的优秀答卷。

“泗水组工”大众号部分作品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泗水组工”大众号部分作品截图。

四年打磨出的一条短视频

“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他们是千千万万平凡的共产党员,他们默默向前,守护着光。入党70多年来,他们不忘来时的路,始终跟着党走……”5月17日,“泗水组工”发布了一条名为《光阴易老 信念永恒》的微视频,致敬烽火里的信仰。一条5分34秒的短视频内,数位老党员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烽火故事,以及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语。截至记者发稿,这篇稿件在大众号的阅读量已达1.4万次。

“我们泗水是沂蒙革命老区县,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泗水县党员听党话跟党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泗水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朱安宁介绍,2020年建党节,当地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其中一项就是走访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为他们拍摄全家福。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很多老党员的话语质朴动人,且已近90岁高龄,他们想深度挖掘老党员们的故事,抢救性地留存老党员们的资料。去年底,泗水组工第二次为老党员们拍摄短片。今年,为加强视频感染力和传播力,泗水组工为这3年来采访的老党员进行影音资料混剪。从脚本到剪辑再到成稿,先后经历了半年,期间至少推翻了3次,不断打磨才终成精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仅5分多钟的视频中,已有2名老党员的名字被装在了示亡号内。“其中一名叫颜世均的老人,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采访过他两次,老爷子每次都是思路清晰,还会给我们背诵红色诗歌。”朱安宁说,颜老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解放济南战役,后转业至地方办教育。去年底,泗水组工想再次使用颜老的影音资料时,了解到老爷子已不幸离世,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才将颜老的形象剪入《光阴易老 信念永恒》内,也是一种对老人的纪念。另一名已经离世的,是鲍井元老人,“我们去年秋天采访过他,冬天也还给他补拍过镜头,没想到今年开春就听到了鲍老离世的消息……”

正是因为有着充满情感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毅力,才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现了出来。“就在今天,我们泗水举办全县基层党员讲党课活动,在活动开始,就为新党员们播放《光阴易老 信念永恒》微视频,希望他们能受到熏陶。”

“泗水组工”大众号部分作品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泗水组工”大众号部分作品截图。

高阅读量背后的两个“窍门”

翻看“泗水组工”大众号的内容,阅读量过万的并不在少数。

比如微视频《无名的人》以音乐MV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一线工人、科研人员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故事。他们在拍摄期间看到了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穿梭于城市间递送美好的快递小哥,为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夙兴夜寐的党员干部,守护万家灯火的人民警察……工作岗位虽然普通平凡,但是敬业、专注、忘我的他们,身影又是那么地伟大。

再比如漫画《绿水青山党旗红》以三个故事向读者讲述了自建国以来,泗水县广大党员干部接力绿化荒山,才有了如今生机盎然、幸福和美、生态泗水的故事。也以深刻的实践向大众证明了,伟大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挥一挥镐头”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以驰而不息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力书写出属于新一代的“泗水故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为什么“泗水组工”的阅读量如此高?为什么它能多次在大众号党建矩阵传播力榜单中摘得桂冠?

其实,其中蕴含着两个“窍门”:一是用心创作,二是聚焦需求。正是因为既对组织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解读,又了解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所需所盼,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创作出来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所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朱安宁说,泗水组工以基层的视野、朴实的语言围绕组织工作、基层党建及时高效发布内容就会受到普遍关注。并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去修饰内容,越是朴实无华,越能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零距离”。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昊骞 策划 吴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