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长征

春秋时代的车战,战车上除了御者主要职能是驾车之外,射箭的车左和近战的车右都是战斗人员。以往大家可能以为车右是战斗的主力,其实车左是车主,地位更高,其弓术对车战的战术意义也要大得多。车战更像是自行火箭炮之间的交火,而非横冲直撞的坦克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战车上,射手地位最高

在本书一开头,我们就提到了,一辆典型的春秋战车,上面有三名武士,从左到右,依次是车左、御者、车右,其地位尊卑也是按照这个顺序由高到低。

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一个个地来介绍他们的具体职能和相关故事。

先讲车左,他是弓箭手,也是车上地位最高的人。说到射箭,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春秋时期,贾国有个大夫,我们叫他贾大夫。这个人长得非常丑, 却娶了一个美女做老婆。

这位美女大概在婚前也没有见过老公,结果见到新郎,大失所望,一连三年都没有给老公好脸色看,不说不笑, 对老公爱答不理的,觉得自己特别亏。她这副高冷范儿,颇有点像当年倾覆了西周社稷的那位大美人儿褒姒。

贾大夫倒是很疼爱这个新婚妻子,可是怎么也没办法逗她开心。一次,贾大夫很偶然地驾车带着妻子去兜风,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丘陵有沼泽,繁花似锦, 野鸟成群。贾大夫张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只雉鸡,送给老婆。

这下子老婆高兴了,展颜一笑,冷眼突然变成了星星眼,夸奖道:“亲爱的,没想到你这么厉害!太有才了!”贾大夫忽有所悟, 感叹道:“才能是不能没有的。我要是不会射箭,你就不言不笑了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

1972 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我们今天看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看多了,许多人以为高手应该都会飞来飞去,还会各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暗器,飞花摘叶,皆可杀人,会觉得射箭太土了,这算什么,稀松平常。但实际上,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高级武艺,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打击手段。

故事里的贾大夫老婆,看见平时丑陋平庸的丈夫居然是神箭手,一下子就路人转粉丝,成为丈夫的迷妹,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要把文学艺术作品里面那些满天乱飞的描写当真了。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当时的贵族教育,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以射、御为中心的武艺。

当时有所谓“六艺”之说,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四种,都属于文化素质。而射、御,是打仗用的武艺。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

我们可以注意到,射在御前,地位更高。在当时,还经常举行各种“射礼”,比如“乡射礼”“大射礼”,就是通过行礼的方式来进行射箭的练习和比赛,这种军事教练的活动非常普及。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众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让)尺、井仪也。”

这里提出了所谓“五射”的名目,也就是五种射箭的技术要求。

“白矢”,就是指射穿箭靶,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就是一连射出很多支箭,第一箭射中靶心,后面的箭头依次射中前面的箭尾,连成一串。

“剡注”,指射中靶心的时候,箭头斜斜向下扎入靶子,箭尾的羽毛高高翘起。这是因为有地球引力,射击较远距离的靶子的时候得朝上一点射,箭划出一个抛物线,然后斜斜向下扎入箭靶。我们今天的枪炮射击,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射程远了,那条抛物线要长得多,叫作“弹道”。

“襄(让)尺”,是说君臣同时射箭,臣不得与君并排站立,而应当后退一尺, 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井仪”,指四支箭都贯穿靶心,落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均衡,看上去像个“井”字。

蒙古式射法与地中海式射法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射箭场景:剧中人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勾住弓弦向后拉,箭杆在弓身的左侧。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人并不是这样射箭的。这种射法是欧洲人的射法,又叫“地中海式射法”。而且,因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地中海式射法”勾弦还需要把无名指也用上。因为拍影视时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 所以演员一般都不用无名指。

至晚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射箭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射法”,西方学界称之为“蒙古式射法”。

实际上,亚洲的许多古代民族都是用这种射法,如蒙古高原上的众多游牧民族, 以及满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

这种射法是用拇指来勾弦的。为了保护拇指,东方民族发明了拇指环,又叫扳指,在周代叫作“韘(shè)”。在它上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缺口或凸出的小突起,用来勾弦

。我们以最常见的右手拉弦为例,来说明射箭的动作。将扳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用小缺口或小突起勾住弓弦向后拉。

为了加强拇指的力量,还要把食指和中指也压在拇指上。箭杆在弓身的右侧。在瞄准之后,撒开手指,释放弓弦,把箭射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出土的玉扳指

春秋晚期

中国的弓是亚洲复合弓,也就是由多种材料制造而成的弓。《周礼 · 考工记 · 弓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复合弓制造技术的一份总结性文献。据它记载,中国的复合弓以干、角、筋、胶、丝、漆等材料为主,称为“六材”。

“干”就是弓臂的主干,北方一般用木料,尤其喜欢用桑属木料,如柘木,而南方则喜欢用竹材。复合弓的弓臂主干并不是由一根单一的木竹料制成,而是由多段材料叠合拼接而成,这样弓力更强。

“角”就是动物的角,中国一般用牛角。

“筋”,指的是动物的肌腱,中国主要用牛筋,也用麋鹿的筋。角、筋都是用于贴合在弓臂上的某些位置,以加强弓的力量。

“胶”指的是动物胶, 用动物的皮、肌腱或鱼脬等煮炼而得,来黏合一些弓的结构。常用的有鹿、马、牛、鼠、鱼、犀牛等动物胶, 中国主要用鱼胶。

“丝”,就是蚕丝,主要用来将弓臂各部分紧密缠绕绑缚在一起。

“漆”用来涂在弓臂上,以防止雨水霜露的湿气侵蚀。

至于弓弦,最早都是用动物筋、皮条、麻绳为之。东周时代,已经有用蚕丝来制作的弓弦了,后来以丝制弦成为中原的一个传统。而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没有蚕丝,长期以动物的筋做弦。

制造复合弓的程序非常繁复考究,加在一起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中海式射法和中国式射法

亚洲复合弓的弓体较短,弹性却很好,弦可以拉开很长。而欧洲的弓是单体弓,也就是由单一材料制造而成的弓,最典型的代表是英格兰长弓,弓体长, 弹性差。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里面, 就再现了英格兰长弓的作战细节。

这两种弓拉满的时候,弓弦形成的角度不一样。

亚洲复合弓往往会形成锐角,所以勾弦处不能放太多手指,否则手指会受到挤压,这样,用单个拇指勾弦就成了最佳选择,最终形成了“中国式射法”。

而欧洲单体弓的弓弦角度较大, 勾弦处比较宽松,所以可以用三个手指勾拉,最终形成“地中海式射法”。

最先的弓当然都是单体弓,复合弓是需要比较复杂的制造技术的, 所以比较晚出。而扳指也是复合弓制造技术和射箭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

所以,大概世界各地的先民们最先都是用类似于“地中海式射法”的方法来射箭的,“中国式射法”则出现得比较晚。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扳指。妇好墓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 13 世纪末至公元前 12 世纪初,属于殷商晚期。这说明当时的商代人就已经运用了“中国式射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世宁等《乾隆皇帝射猎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式射法描绘得很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4 年瑞典人安特生拍摄的内蒙古人民射箭

因为模仿马上的射箭动作,所以臀部撅着,叫作“让胯”

左右开弓极具战术价值

射箭是一门高技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练习才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要达到最高水平,还得有天赋。射箭的技术有很多种,其中最让人称道的一种,就是左右开弓。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郑国有个大夫,叫作徐吾犯,姓氏是徐吾,名犯。他有一个妹妹。这个小姑娘生得非常美貌,全国闻名。

当时有一个大夫,叫作公孙楚的,前去求亲,徐吾家也认可了这桩婚姻,接受了他的聘礼。但是另一个贵族公孙黑也想娶这个美女,不管人家已经订婚,强行向徐吾家行纳采之礼,送了一只大雁。

这一下,徐吾犯就感到为难了。我就一个妹妹,现在来了两个求婚者,怎么办呢?经过协商,两位男士都同意公平竞争,让女孩子自己挑。

到了比赛的这一天,公孙黑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最华丽的衣服,献上了丰厚的彩礼。而先下聘礼的那位公孙楚呢,则“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左传 · 昭公元年》)。

什么意思呢?戎服,也就是打仗穿的军装。公孙楚到徐吾家求婚,却穿着一身戎服,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意。

接下来说的“左右射”,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右开弓”,就是用左手、右手都能够持弓、引弦,这是突破人体习惯的一种高超射技,在实战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车战示意图

如果只能正常地左手持弓,那么打击的范围主要在左半边,要射右半边的目标就很不方便了,身体很难扭到右边去。如果右手也能够持弓,左手引弦射箭,那么右半边也可以打击了。

在战车上,由于被御者、车右挡住了,正右方成为车左射击的死角,但右前方还是有一定的射击空间的。而整个后方都是可以射击的,在被追击的时候,可以放开了往回射。如果能够左右开弓,左后方、右后方都可以射到。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如果用不常用的那一只手来做事情, 比如写字、打球、做手工、修理机器什么的,会非常笨拙,要把它也训练得和常用的手一样灵巧,就需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和努力。所以只有非常勤奋的人,才能练出左右开弓的高超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武士。

公孙楚表演完了这种左右开弓的绝技之后,就“超乘而出”,也就是从后面一跃登上马车,绝尘而去。

车厢离地面将近 80 厘米,而车厢周围有一圈护栏或者挡板,后部供人上下的缺口并不大,要准确跳上去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公孙楚还是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超乘的动作, 一跳就跳上了马车。

这是非常有战术价值的一个动作,也能够充分展现一个人的体力和技能。

徐吾妹妹在房间里看了这两个人的表演,评价道:“子晳(公孙黑)确实很漂亮,不过子南(公孙楚)才是真正的丈夫。丈夫就要像个丈夫,妻子就要像个妻子,这样才是顺理。”于是给公孙楚点了一个赞,嫁给了他。果然是美女爱英雄啊!

故事讲完了,让我们再回到左右开弓。我们前面分析了,这种技术有很大的价值,尤其是在车上向后方射箭,特别管用。在《左传》中,不乏向追击者射箭的战例。

公元前 597 年,晋楚邲(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东北一带)之战前,楚军乐伯等人驾车到晋军营垒前挑战致师,结果晋军就出来追击他们。

“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左传 · 宣公十二年》)

“逐”,就是追击。“左右角之”,是说晋军分成左右两路,成犄角状,追击、包抄他们。这样分成两路追击,楚国人就不敢向两边拐弯,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你一拐弯,人家就追上来了, 就把你逮住了。所以他们只能拼命沿着直线往前跑。

楚国的车左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这就是左右开弓了。为什么“左射马而右射人”,向左、向右,射击的重点不一样呢?

因为左后方的这一支晋军,他们的车左不便射箭,射角受到限制, 被御者和车右挡住了,而且向右开弓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靠近乐伯这一侧的是他们的车右,他手里没有弓箭,不能远程打击,只要不追到近前,就没有很大威胁,所以只需要射他们目标较大的驾马, 阻滞其追击速度就行了。

而右后方的这一支晋军车队,威胁就要大得多,因为楚军的车正在他们车左的弓箭打击范围内。所以应该先射人, 解决他的车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反常地右手持弓,而且准头还要高。

战斗的结果是什么呢?“角不能进。”晋军追兵的左右两个犄角, 都不能前进,都被乐伯杀伤、压制住了。乐伯一个人、一张弓就成功地压制了晋军的两翼追击,可见其射术之精湛。在战争中,英雄、高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以一当十、以一敌百。

另外一个例子,是公元前 493 年晋国和郑国的铁(山丘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北)之战。郑军败退,晋军追击。“追郑师,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赵孟曰:‘国无小。’”(《左传 · 哀公二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军队追击郑国军队,郑国的将领子姚、子般、公孙林等人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不停地射箭,十分精准, 晋军前锋大多被射死,损失惨重。晋军统帅赵鞅感叹道:“国无小。”指出小国也有不少人才,也不能小看,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