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周恩来总理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亚洲走向世界,其含义历久弥新,意义历久弥深,作用历久弥坚。
2024年6月28日上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当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四场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平行论坛,聚焦全球治理、全球南方、亚洲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议题。
在分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繁荣世界”上,中外政要、使节、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表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植根历史,面向未来:冲突动荡凸显“和平共处”之重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对和平的追求植根于历史,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并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形式向世界呈现东方智慧。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在论坛上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植根于中国热爱和平的文化底蕴中。他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自然而然的,这是历史智慧的体现,是一种(亚洲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持地区稳定提供了原则上的指引。“东南亚国家都享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红利。”印度尼西亚前外长马尔迪·纳塔勒加瓦在论坛中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识赋予了东南亚国家很大的信心。和平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将东南亚与东北亚做比较,通过东南亚地区几十年来的发展,就能证明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可行的。”
纳塔勒加瓦指出,1976年,印度尼西亚在东盟内部推动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延伸与落实。
如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和地区安全冲突频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落地面临着种种挑战。
近段时间以来,针对南海局势持续升温,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主席兰比诺在会上表示了对潜在冲突战争的担忧,“中菲关系降到了近几十年的最低点。”他表示,“上世纪90年代,我们赶走了美国人,拆除了他们在菲律宾的海军和空军基地。21世纪初,他们根据所谓的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开始在菲律宾建新的军事基地,如今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增加到了9个。这对菲律宾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菲律宾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我们的国家会发生战争吗?我不知道,但有9个美军基地在的话,菲律宾很可能会沦为战场……作为一个菲律宾人,作为一个亚洲人,我不想我的国家沦为战场。”谈及国家安危,兰比诺在会上哽咽落泪。
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也在期待五项原则继续在当代发挥作用,为全球治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在论坛上表示,“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五项原则’来拯救世界。”他指出,“我们今天纪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仅仅是过去的成就,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掌握智慧,得以生存,维持和平、安全、进步,与多样化国家共存的行动。这个行动应该从今天开始。”
针对当前世界的冲突,前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也在论坛上指出,现在世界依然面临种种问题,“不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因为世界没有贯彻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大“世界蛋糕”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秉持着同舟共济、天下大同的文化传统,中国外交理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对“人类社会该何去何从”问题时给出的中国方案。
在此基础上,中国还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追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提出了三大全球倡议,即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努力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对此,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在论坛上表示,“这些倡议赋予了和平与安全新的意义,即和平的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必须成为维护各国共同利益的核心。”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在论坛上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成功不仅是自身建设和和平发展的故事,也是与外国公司一起参与的故事。“目前,中国有8000多家美国公司,这些公司与中国各地的数百万人一起,在这个和平的平台上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何迈可说。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也在论坛中提到,2000年,联合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这一在当时不被看好的目标能够取得良好进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这也使其在全世界享有特殊的信誉。”图尔克表示。
根据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的统计报告,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推动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然而,在推动世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新的全球性挑战。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遏制变本加厉,鼓噪“去风险”“脱钩断链”,导致经济手段被武器化,国家安全逐渐“泛政治化”。如何处理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经济与安全的关系,是各个国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针对近期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表示,当前美欧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限制将损害自身利益。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论坛上也表示,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但政府需要通过法律规则将其控制在良性竞争的程度。他指出,“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用竞争来定义的话,很可能导致冲突、对抗、甚至战争。这是很危险的。”
围绕各国如何管控分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艾利森认为,中美两国元首去年在旧金山的会晤是好消息,但两国开始进行对话协商才是关键。“只有坦诚沟通,成熟对话,才能消弭误解。”艾利森强调。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则是和平的助推器。”印度尼西亚前外长马尔迪·纳塔勒加瓦强调,安全和经济的关系,就是和平和发展的关系。他提到,实现和平共处不仅仅是大国的事,全球南方国家同样需要参与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崔天凯在会上表示,“中国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而不是搞小圈子、划分阵营的。”他举例说,“就像奥运五环一样,任何一环都不能脱离其他的环而存在。”
3.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回顾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现代化最早的举旗人是英国,后来是美国,今天是中国。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扛起现代化的大旗,在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此外,前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最大意义就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让全球南方国家看到了实现现代化新的希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别之处,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天世界中的零和博弈、地缘政治博弈都是西方奉行的丛林法则中的观念,但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与西方的观念不同。他举例说:“西方式现代化认为,如果一些人变得非常富有,那么这种财富会对其他人产生连锁反应。但在中国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系统地从现代化过程中受益,而中国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阿斯卡里称,中国向世界证明,贫穷国家实际上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此外,中国还实现了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转变,同时非常注重科技发展。“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阿斯卡里称。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是否存在对立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反西方”的,而是“非西方”,强调的是多元性,即“现代化道路只要符合国情就能成功”。郑永年说,“中国不会把中国式现代化强加给其他国家,而是希望通过文明的互学互鉴,在相互学习中共建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对世界发展带了积极影响。欧洲中国对华关系促进会主席马克·托森在论坛上表示,从30年前到访中国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托森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式现代化让国际受益,我们(欧洲)和中国可以互相借鉴学习,促进中欧关系。紧密良好的经济合作能让国家间彼此依赖,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李君如在论坛上总结说,今天,我们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道路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走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