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轰动中外的官司学会开拖拉机,穷小子走上人生巅峰4家上市公司组成的“玻璃王国”25亿铺成慈善之路

提到“玻璃大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曹德旺。

他执掌的福耀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马路上跑的汽车10辆里有7辆用的都是他家玻璃。

其实除了曹德旺之外,中国玻璃界还有另一位大佬,那就是信义玻璃的掌门人李贤义。

相比曹德旺的名满天下,李贤义显得过于低调,他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在网络上发表看法。

直到2021年,李贤义带领信义玻璃创下304.59亿港元营收,一举超越福耀玻璃的288.69亿港元,成为新一代“玻璃大王”,人们这才注意到这位深藏不露的大佬。

巧的是,李贤义也是福建人,和曹德旺是老乡。

曹德旺曾说,自己没那么聪明,只能专心干一件事,所以专攻汽车玻璃;李贤义则说,自己也不聪明,怕一件事干不好,只能多干几件。所以除了汽车玻璃,他还搞光伏玻璃、建筑玻璃、以及能用在光学仪器等多领域的浮法玻璃。

曹德旺热衷慈善,多年来累计捐款超百亿;李贤义做起慈善来也是相当慷慨,捐款超25亿,光在全国捐建的希望学校就有80多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贤义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捐款5000万元

这两位“不太聪明”的老乡,堪称中国玻璃界与慈善界的“双子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贤义是个非常讲信义的人,他认为,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一定要把诚实守信摆在第一位,待人处事要有义气。

自1979年创业以来,跟着李贤义闯荡的共有同村8人,这些人至今仍是信义集团的股东。

他们一同走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同心同德,没有人中途退出,也没有人另起炉灶,这在商界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同时,李贤义也是个很守规则的人,这种品性,常让他在激烈的商战中化险为夷。

2001年,美国、加拿大有关方面以“反倾销”为借口,计划对包括信义集团在内的十几家中国企业加征关税。

加征税额最高能到124%,也就是说,原本100块钱的玻璃,卖到北美要多交124块钱的税。

这无异于直接对信义集团的北美业务宣判了死刑。

面对无理打压,李贤义决定抗争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积极抗诉,光抗诉材料就准备了上百公斤,A4纸的答卷足足摞了半米高。

随后,美方一行10多人组成审查组,进入信义公司现场核查工作。

这群人住进厂里,对信义公司建厂以来的所有资料全部严格审核,他们每天算账查账,严查一个多星期,却硬是没能查到一处问题。

美方代表非常惊讶,不得不对李贤义给出高度评价。

最终,他们的审核结果是:信义公司运营非常规范,产品质量、账目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不存在倾销问题。

李贤义大获全胜。

这场胜诉,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桩反倾销案的胜利,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争取了信心和荣誉,提供了好的样本。

事后,李贤义感慨道:“规范、扎实的基础管理,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按市场规律和规则办事,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连对手都挑不出毛病,李贤义是真的将规则执行到了可怕的地步。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把踏踏实实刻进了骨子里,宁可走得慢,也要走得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贤义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农村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他15岁辍学,扛过白灰、拉过煤炭,很多苦力活他都干过。

因为表现出色,他被选拔为大队的拖拉机手,学会了开拖拉机,并且一干就是7年。

他喜欢钻研,不仅驾驶技术好,修车也是一把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改革开放后,李贤义发现跑运输来钱快,便产生了自己买辆拖拉机的念头。

他拿不出那么多钱,就拉上自己的8个同乡,9个人共同出资,买了辆拖拉机。

他们事先商定好,赚到的钱不分红,而是继续投资买新车。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积累,李贤义和伙伴们陆续购入了5辆货运汽车,组建了运输车队,起名“子英车队”。

“子英”就是他们村子的名字。

车队的任务是帮人拉货,把各类原料从泉州拉到深圳,加工后再拉回泉州。

那时会开车属于“稀缺人才”,他们一往一返,能赚不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货运汽车

1982年,李贤义和伙伴们前往香港淘金,由于懂车,他们创办了一家小型的汽配维修店,开始做汽车零配件生意。

随着香港经济腾飞,他们的生意日益壮大,汽修店一步步扩张,变成了一家汽车综合服务公司(相当于现在的4S店)。

80年代中期,不少港商涌入深圳投资办厂。

李贤义抓住机会,带着赚来的钱回到内地,他们从最熟悉的汽配业务做起,在深圳创办了湛宝汽配。

不过,李贤义很快发现,深圳当地连一家汽车玻璃厂都没有,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从中国台湾和日本进口车玻璃。

进货价格高、运输时间久、维修周期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汽配业的发展。

李贤义思想活络,他开始琢磨,我们为什么不生产自己的玻璃呢?

说干就干,李贤义当即和小伙伴一起,在深圳横岗租下了一块地,着手投建信义玻璃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横岗信义玻璃工地现场

从选址建设,到买设备、学技术,一套流程下来,他们用了整整3年。

直到1988年,信义玻璃厂终于建成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信义汽车玻璃生产基地

此时的李贤义还不知道,就在一年前的福建福州,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厂正式注册成立。

曹德旺的初衷几乎和他一样,也是要改变国内汽车玻璃需要进口的局面。

两人在同一时间段、走了同一条路,似乎注定会有一场硬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

李贤义和几十名工人,工作和吃住都在酷热的厂房里。

为了打开销路,他们在马路边做了约300个广告牌,让过路的车辆都能看到信义玻璃的广告,吸引人们关注。

这招果然好用,很多汽配店得知本地有了汽车玻璃厂,纷纷找上门来拿货。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李贤义从国外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还送员工到国外去进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义玻璃第一条超白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

凭着质优价廉,信义玻璃的生意日渐红火。

随后,李贤义把目光瞄向香港,他利用此前积累的资源,以香港为跳板,与海外的维修配件公司建立合作,并给一些汽车厂商供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信义玻璃已实现了70%以上的出口,业务遍及北美、欧洲、东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被国外盯上了,被美国、加拿大有关方面扣上了倾销的帽子。

一旦“罪名”坐实,将加征最高124%的关税,这对信义公司这类高度依赖出口的企业,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李贤义一点都没怂,他死磕到底,在经过长达8个月的拉锯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胜诉也让信义玻璃在国际上一战成名,海外销量猛涨。

到2003年,信义玻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汽车玻璃出口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2月,李贤义带领信义玻璃,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之后,李贤义走上了疯狂的扩张之路,通过并购和自建,将产品从单一的汽车玻璃,延伸到光伏、建筑等各个领域。

旗下“信义光能”“信义储电”“信义能源”先后上市,手握4家上市公司,建立起庞大的玻璃王国。

相比之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则主要深耕国内市场,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二者业务虽有重叠,但他们从没有争得头破血流,而是各自巧妙地避开了对方的锋芒。

信义玻璃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而福耀玻璃则在俄罗斯、美国、德国、日韩等地布局,建立了生产基地。

即使在双方共同的汽车玻璃领域,福耀玻璃也将重心放在了新车配置上,而信义玻璃的重心则在全球替换市场。

这种安排,显示出了两位企业家卓越的布局智慧。

他们没有将“老乡”视为主要对手,而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致向外,合力争夺全球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德旺

2021年,信义玻璃首次在营收上超越福耀玻璃。面对记者提问,福耀玻璃发言人非常大方地回答:“祝贺信义玻璃在其所处领域取得的成绩。”

或许,对这两位坚持做实业的大佬而言,无论谁是第一,无论超越还是被超越,内心都应是淡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信义集团已在全球拥有13个生产基地,拥有员工近3万人,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综合玻璃制造商之一。

李贤义早年为谋生计,被迫中断学业,他对此一直心存遗憾。

所以长久以来,他一直关注教育事业,尽自己所能地帮助那些因家庭贫困而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

早在1993年,李贤义就成立教育基金会,捐资800万元兴建了一批厂房和大厦,作为基金会的固定资产。

每年获取的房租等收入全部自动转入基金会,这些钱至今已累计奖励优秀师生5万多人、资助特困生25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李贤义在“李贤义教育基金会”三十周年庆典上

此外,李贤义在全国范围内,捐建了80多所希望学校,对各类公益事业的投入累计超过25亿元。

出差到其他城市,他不止一次遇到过他资助的学生。

对方走上前来,激动地告诉他:“我读书时拿过您的助学金,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在这里工作了。”

这些话,让李贤义感到无比欣慰。

面对荣誉,他十分谦虚地表示:“公益事业是每个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信誉至上、义气争荣、自强不息、善待天下——这是信义集团成立之初,李贤义就定下的宗旨。

他坚守了30多年,至今初心未泯。

从开拖拉机的穷小子,到实业帝国掌门人,这条路他走了大半辈子,纵然风雨兼程,但每一步都很稳、很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国玻璃界属于李贤义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文/牧龙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