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90年前,于都百姓拆下自家门板、床板、窗板等帮助红军架起浮桥,支撑中央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踏上革命的漫漫征途。饮水思源,不忘老区,多年来,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有关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对口支援架起一座恢宏的“健康大桥”,将优质资源不断送往于都人家。

近日,健康报记者走进于都,探访医疗、养老、托育、教育等机构,透过百姓的就医与生活体验,感受老区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都大专家做“助手”

6月的家乡是什么样,易女士已经多年没有见过了。她和兄弟姐妹都长期在外工作,只有重要节假日才偶尔回家。这次紧急赶回来,是因为年迈的母亲病倒了。记者见到易女士时,她正在于都县人民医院病房里守着母亲。易女士的母亲刚刚接受过肺部肿瘤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已经可以下床行走,整体状态不错,这让紧张多日的易女士长舒了一口气。

“接到妈妈患病的消息时,我以为我就要失去她了……”易女士说,“肿瘤”二字就如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都慌了。

易女士对家乡医疗机构的记忆还停留在10多年前。“那时县里医院的环境和技术都不理想,生了重病都得去外面的大医院。”她说,这次回来一打听,亲朋好友告诉她不用担心,这几年县里几家医院有北京、广州等地的大医院帮扶,医疗技术得到大大提升,看病不用再往外跑了。

“早上有没有喝水?现在还咳不咳?不输液的时候要下床多活动,预防血栓……”在病房里,于都县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钟继平询问着老人的身体恢复情况,对护士和家属叮嘱术后注意事项。

钟继平是老人的手术主刀医生,他早期先后在神经外科和骨科工作。2015年,该院考虑到当地患者需求,送他到上海、湖南等地进修。2018年,该院成立了胸心外科。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国家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出包括胸心外科专家在内的8名专家到于都县人民医院驻点帮扶。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帮扶下,胸心外科从零开始,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钟继平说,此前,科室的医生仅能开展少数难度较低的手术,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转外就医。而现在,在专家们的帮扶带教下,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手术已经成为于都县人民医院常规开展的治疗项目,仅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到县外治疗。同时,科室开展的绝大部分手术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仅需3至5天即可出院,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身体创伤和经济压力。

“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帮扶专家,他们真是手把手、实打实地帮我们提升技术。”钟继平说,“在手术室,专家们尽可能地把动手实践的机会留给当地医生。没有多余的人手,专家就承担起指导老师兼助手的工作,有很多次做腔镜手术时,专家都是一边在旁为我扶镜,一边细心讲解分离粘连、分离血管、清扫淋巴结等手术要点。我现在想起来依然很感动。”

目前,于都县人民医院胸心外科的诊疗量不断增加,不仅造福了本县百姓,还吸引了会昌县、瑞金市等多个周边县市患者前来就诊。

郝敏哲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派驻到于都县的第五批挂职干部之一,他于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于都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两年间,他协调广东省中医院等7家国内知名三甲医院与于都县级医院签订“十四五”帮扶协议,促进人员互派百余次。此外,他还联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20余家单位先后组织1000余名专家,常态化赴于都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及健康义诊,方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医用药。

郝敏哲介绍,自开展对口支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协调18家国内知名医院帮扶于都县医疗机构。

“近几年,借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的东风,医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都县人民医院院长管振华介绍,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累计选派21批次共112名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同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也分别与于都县人民医院签订帮扶协议,从医疗管理、技术提升、学科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帮扶。

借助这一桥梁,于都县先后选派1500余名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三甲医院进修,显著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管振华说,在多方有力帮扶下,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先后设立胸心外科、创伤外科、肿瘤科等紧缺科室,全院临床科室从24个增加到38个。其中,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骨科4个学科列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规划。2023年,于都县人民医院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在江西省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六位;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综合排名在江西省县级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一位。如今,于都县人民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市内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县级医院。

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又是提升县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挂职期间,郝敏哲牵头起草《于都县进一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施方案》,并挂帅县域医共体总院党委书记,着力攻坚各项改革难题,实现县域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按照标准要求全面实质化运行。

郝敏哲着眼提升县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按照4家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借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优势,科学规划,打造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推动实现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和抱团发展。

按照县域医共体整体规划,于都县中医院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和肛肠诊疗中心。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协调安排,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安排该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詹乐昌到于都县中医院驻点工作,并挂职该院副院长。“詹乐昌医生为于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让我们领略了国家级中医院技术骨干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才干。”于都县中医院院长汪小明说。

“用你的指尖来够我的手掌……手臂伸直用力向上推……”记者在于都县中医院康复治疗室看到,该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肖春龙正在指导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张女士做康复训练。半年前,张女士的儿女经过多方打听后,将她从其他医院转到于都县中医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那时,张女士左侧身体瘫痪,手脚不能活动,行动要靠轮椅。经过半年治疗,如今,她已经可以缓慢行走,手臂也恢复了大部分功能。

“詹乐昌医生带来了许多现代康复理念,帮助我们形成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诊疗模式。”肖春龙举例说,过去县中医院的主要疗法是通过手法按摩和针灸穴位刺激帮助患者被动康复,而詹乐昌给他们传授了运动再学习的新理念,即通过引导患者伸手、行走、起立等,激发患者主动参与意识,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康复治疗室最里侧的墙面正中悬挂着一个大红条幅,条幅上写着:“康复不只有艰辛,还有快乐!”条幅下方张贴着很多充满笑容的患者照片。肖春龙说,有的患者过去手部丧失功能,现在已经可以握住水杯了;有的患者过去长期抑郁,如今通过主动运动,其功能在恢复,心情也明朗了。

随着康复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于都县中医院的康复治疗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肖春龙介绍,如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也加入帮扶于都县中医院的队伍。借着对口支援的东风,于都县中医院正在将老院区打造为汇集多学科、多专业的精细化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于都县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短板,郝敏哲还牵头以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集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病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医院(医共体公共卫生临床院区),同时,争取编制,推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借助县域医共体,于都县还通过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上挂下派”机制,将来自大城市和名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前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北京市肛肠医院帮扶于都县中医院,在该院设立专家工作室,指导建成肛肠科,还帮助建起一支高素质肛肠专业队伍。2023年7月,于都县中医院肛肠科主治中医师肖二发作为骨干医师被派到距离县城40公里之遥的祁禄山镇卫生院担任院长。上任后,肖二发在镇卫生院建起肛肠特色专科,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百姓就医。

“过去,村民都得到县城才能做痔疮手术,费时、费力也费钱,现在县城医生下来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也信得过。”前不久刚在镇卫生院做过手术的村民赖大叔说。目前,于都县共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参与“上挂下派”,努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两年以来,于都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得到统筹整合、接续盘活,医改监测指标持续向好,呈现“两升四降”:县域内就诊率由74.8%提高95.19%,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33.7%提高至36.74%;医院药占比由41.9%降至21.75%,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由25.3元降至18.83元,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都显著下降。

托起稳稳的幸福

“小托育”事关“大民生”。2019年,于都县妇幼保健院积极向中央、省发展改革委争取普惠示范性托幼服务项目,建设于都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这是于都县首家公立托育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于都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老师带着幼儿做游戏。

于都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县妇幼保健院多功能楼2至3层,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该中心内部是个趣味多彩的世界,有着五颜六色的装潢设计、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和儿童玩具。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做着有趣的游戏,欢笑声萦绕四周。

该中心自2022年初开业以来就受到许多幼儿家长的欢迎,也为很多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李先生夫妇都是医务人员,共生育3个孩子。老大由双方老人带大,现在正在读初中;老二3岁;老三只有1岁零7个月。李先生表示,他们生第二个孩子时,家里老人年龄都大了,带孩子很吃力。有了第三个孩子后,年迈的老人很难同时照顾两个幼儿,一家人发愁不已。后来了解到县里开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接收6个月至3岁的孩子。

“现在,我们上班时把两个孩子送过来,下班时间正好接回去,稳稳的幸福又回来了。”李先生说。

于都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开业两年多来,不时有孩子从其他托育机构转过来。托育老师谢秀芳表示,这些家长大多是看中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背靠县妇幼保健院的医疗优势。这里的托育老师都接受过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培训,而且背靠医院,如果孩子出现健康问题随时可以就近处理。“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医育结合可以使他们真正实现放心托、安心托。”谢秀芳说。

前不久,于都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被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认定为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之一,同时得到了15万元专项补助资金。

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近视防控成为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于都县充分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于都的帮扶优势,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哪些食物对保护视力有帮助?熬夜对视力有没有影响?……”记者到于都县九章路小学采访时,于都县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正在开展爱眼护眼主题讲座。五年级女孩刘万婷告诉记者,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这样的健康讲座,同学们能从中学到很多近视防控小知识。此外,每天的课程中都设有一节体育课和延时服务的体教融合课,课间还开展体操、眼保健操、明目功和远眺等护眼活动。

“全县都很重视近视防控的医校联动。”于都县九章路小学教导处主任刘琼华表示,除于都县卫生健康委和于都县人民医院进校组织的眼健康活动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也会不定期来校开展关爱眼健康活动。

6月初,郝敏哲还协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来于都,为全校师生提供验光、配镜、义诊和教学服务。“到底是顶尖的眼科医院,他们的工作非常专业。”刘琼华说,此次活动为89名近视师生免费配近视镜,为学校赠送了最新的近视防控书。目前,该中心已为九章路小学赠送3批书。

一系列近视防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从2019年至今,九章路小学的整体近视发生率从28.8%下降到23.3%,下降了5.5个百分点。近年来,于都县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稳定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

迎接理想的晚年

于都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约有15.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3.84%。为满足全县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该县探索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努力托起老年人的“夕阳美好”。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命名的100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中,于都县榜上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于都县岭背镇敬老院医疗服务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刘大叔一边补氧,一边与驻点医生交谈。

记者到于都县岭背镇敬老院探访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这家敬老院几年前刚刚拆旧建新,前庭后院都被归置得整洁有序,各色植被在雨中更显润泽。饭后,老人们三两成群聚在屋檐下闲谈观雨,一脸惬意。“这次全县公办养老机构拆旧换新时,每家机构都开辟了专门的医疗服务区。”年轻的“90后”院长潘颖政说,公办养老机构均与所在乡镇的卫生院签订医养结合服务协议,由各乡镇卫生院向医疗点派驻定点医生。

岭背镇敬老院的医疗服务区设在办公楼一楼大厅,标准化的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和病房等划分有序,还配备了诊疗、急救、康复相关设备及办公设施。这里共居住着102名老人。潘颖政说,过去住的主要是特困供养老人,近几年,一些留守老人也选择到这里养老。

在其中一间病房内,87岁的刘大爷正在补氧。刘大爷无儿无女,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心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婉拒了侄儿共同生活的邀请,选择到敬老院养老。他说,这里环境好、服务好,最重要的是有医务人员全天值守,足不出院就能享受疾病诊疗和健康体检等服务,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

一些医疗机构也在探索“医中设养”的养老服务方式。于都县罗坳镇卫生院腾出一层业务用房用于提供养老服务,试运行阶段开设了15张养老床位,收住的主要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现在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正在转变,罗坳镇卫生院院长张小荣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在他看来,“养中设医”和“医中设养”的服务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方面,“医中设养”模式更具优势。

于都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钟光华介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约375万元对各医疗机构的老年医学科或老年病区推进适老化改造,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截至目前,全县35家医疗机构获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94%。

“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谈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都县的对口支援工作时,于都县的干部群众多次提到这句话。

在于都县挂职的700多个日日夜夜,郝敏哲的足迹遍布全县23个乡镇和城市社区,既致力于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也努力协调国家卫生健康委谋划于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长远蓝图。

通过详细调研,郝敏哲牵头研究制定《于都县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组织推进,先后与重庆医药集团、北京协和制药二厂、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约合作。通过全链条推动于都中药材种植、医药仓储物流、医药和医疗器械工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于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挂职锻炼结束之际,郝敏哲再次来到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园。站在当年的长征渡口,他眺望于都河,动情地说,在革命老区工作的两年,是对自己一次深刻全面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自己将继续关注、祝福着赣南老区,坚信于都的明天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图: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张可心 通讯员 郭洪福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CC1OBOVH】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