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满欧陆风情的沙面建筑。2024年2月,沙面·西堤旅游区入选“文旅最广州”十大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庆坊内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今年实行夜间开放,增加戏台演出场次,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体验。南都拍客 关利生 摄

荔湾

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活跃在年轻人当中,正是体现文化“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文化是广州市荔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的过程中,荔湾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出文商旅融合创新“组合拳”,大幅提升老城人气、流量。

荔湾文商旅融合的关键是什么?文化与商业、旅游三者如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专家认为,文化是文商旅融合的灵魂。讲好荔湾故事的关键是深挖荔湾的文化内涵,增强公共服务配套中对文化的诠释,提高居民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为人们留下记得住的城市符号。同时赋予文化“造血”功能,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才能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继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

串联景区“最后一公里”打造有城市文化符号漫游步道

为提升荔湾区文化街区的慢游体验,2022年,荔湾区启动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借助成熟的城市更新项目,打造西关慢行系统,以线性保护和文化遗产游径设计带动各历史文化街区联动发展。当中包括改善永庆坊—沙面—文化公园—上下九、荔枝湾—荔湾湖—泮塘五约、陈家祠等三大片区慢行系统;在主要道路出入口、地铁站等关键节点设立导览牌、路面标识;改造修缮人行道,增设非机动车道。并增设西关文旅巴士,把诸多散落在西关各处的文旅景点、打卡热点串联起来。

南都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西关文旅巴士其中一条循环线目前显示暂停运营的状态。在泮塘五约和永庆坊,通过水路乘坐游船经荔枝湾涌可联动游览两个区域,但两个片区间有着1.5公里的路程,陆路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一定间隔。

构建西关“大景区”,如何打通串联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指出,打造慢行步道是串联西关“大景区”最直接且易于实现的方式,可以利用现有街区进行优化,在标示系统上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创造属于荔湾的城市符号,在追求整体美感的同时将文化融入其中。

江冰以澳门为例,分享了景区串联中值得借鉴的做法。他介绍,在澳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中,保留了葡萄牙风格的黑白色石子路。不同的教区内也保留了各自的标示符号,游客在行走过程中,既能感受异域风情,也能了解不同教区的文化特点。

江冰表示,城市符号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当地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设计,在展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能够激发市民游客的探索欲,让人在景区与景区之间自然而然地流动起来。

2

当西关人成为景中人 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四海游客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是“绣花”功夫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治理层面的重要特征。无论选择哪一种改造方式,文商旅融合始终绕不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平衡好居民与游客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以永庆坊和泮塘五约为例,改造过程中,它们都通过不同方式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并落实在微改造设计中。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开来表示,不同于大拆大建的造景模式,荔湾现有的空间规划不完全因旅游而生,需要顾及本地居民。街道和停车场空间有限等情况,使荔湾不宜大肆发展团体旅游模式,这里的游客群体以自由行为主。

在物理空间难以扩展的情况下,他认为景区的软性服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可在景区内增设服务驿站,同时增加线上服务渠道,如在“广州荔湾发布”等网络平台增加地图指引,方便游客对景区形成整体概念,更好地了解景区内沉淀丰厚、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更便捷地获取相关配套服务,获得更好的游览体验。

当村落成为景区的一部分,居民也成了景中人。一步一景一故事,如何让居民从过去的被动选择转为主动参与?南都记者观察发现,佛山南海地区曾围绕当地的艺术节,邀请生活在南海的“土著”作为志愿者导赏员。他们当中有全职妈妈、新市民、大学生,也有花甲老人。他们带着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和游客一起走街串巷,用最朴素却真诚的方式探寻故土。这样的方式或许也可以在荔湾尝试采用。江冰也对培育本土导赏员的方式表示认同。他表示,现有的旅游端亟须文化加持,讲好荔湾故事还需要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亦要观念开放。“我们深入挖掘荔湾历史文化后,还需要在传播端持续输出。如何结合自身的经历,强化共同的城市记忆,引发游客的共鸣?这是讲述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江冰看来,文化在被反复描述的过程中逐渐具象化,成为根植于人们的记忆深处的传统,最终成为共同的城市记忆、城市符号。

3

提升文化“造血”功能 通过商业价值盘活产业圈

从荔枝湾湖公园出发,走过岁月斑驳的石板街,穿过烟火气息弥漫的老建筑群,在老字号酒楼里叹一盅两件,在名人故居读一遍历史故事……当年轻人用时下流行的city walk旅行方式勾勒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时,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破圈”迫在眉睫。

江冰认为,文化要实现“破圈”意味着文化要有“造血”功能,通过赋予其商业价值来盘活产业圈。在不损害文化的前提下,给予市场化的发展空间,这是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需要的。例如,让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活跃在年轻人当中,正是体现文化“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广州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也涌现了不少优秀案例,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粤语版音乐剧《雄狮少年》等作品在年轻人中“出圈”。这些作品在顾及年轻人情绪价值的同时,也吸引着他们主动参与。“通过创新传播的方式,传统文化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江冰说。

谢开来认为,广州地区的手工艺人商业意识较强,往往会积极地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开拓市场,但新媒体素养还稍有些欠缺。他建议,可以携手专业机构面向非遗传承人开展数字文化技术和相关政策的培训活动,同时挖掘培养年轻的传承人,使非遗传承群体的青年一代既懂得老传统、老规矩,又了解新技术、新潮流,用年轻受众喜欢的创新方式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近年,荔湾区提出构建以岭南文化为主线文商旅全面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整体布局上分为北南两个片区,北片区主打传统牌,南片区主打岭南文化现代牌。两个片区虽定位各异,但又都以岭南文化为主线形成岭南文化核心区文化旅游体验区整体。

谢开来提出,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启用,荔湾区的文化活动空间被进一步扩大,未来可通过联动荔湾南片的文化场所,推出文化演艺、艺术展览等活动,有机联动白鹅潭两岸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