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得罪不少当朝权贵,为何却能在26年内升迁27次?这个引人关注的标题仿佛揭开了历史案件中一个惊心动魄的谜团。一个办案无畏的官员,究竟是如何在权谋纷争的官场中频频崭露头角,升迁如此之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年出仕,侍奉父母

1020年,包拯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包令仪是真宗年间的进士,深得皇帝赏识。包拯从小便显示出聪慧过人的头脑,他博览群书,对《春秋》与古代典章制度了如指掌。

1048年,28岁的包拯高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建昌县县令。此前,他便义无反顾地跟随父亲南下赴任。然而,包令仪已年过花甲,身体每况愈下。包拯心中牵挂,三番两次上书朝廷,请求调任家乡附近,以便照料老父。

朝廷鉴于其孝心,遂将包拯调往合肥城外的和县任县令。然而,素来严苛的包令仪还是嫌儿子到任太远,屡屡遣人催促包拯返回家中侍奉。包拯这才再次请求离职,朝夕相伴,侍奉父母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丧父丧母,任县令始

1054年,包令仪与包拯母亲相继病逝。服丧三年后,包拯重新起用,出任天长县县令。此时,他已经37岁。

天长盛产竹木,当地富户时常侵占公物作为私用。包拯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风气,严惩权贵恃强凌弱的行为,使百姓们格外钦佩。而他本人更是清正廉洁,从不动用一草一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40岁的包拯再度升迁,出任广东肇庆府知府。这里出产的端砚在全国闻名。前任知府深知端砚价值,往往趁机据为己有,期间最多达数十台之多。包拯上任后,三年之间严格监督,端砚流失一方也无。朝廷得知后大加褒奖。

或许正是肇庆之行,让包拯明白权力的诱惑与可怕。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丝毫不肯打折扣。一位故交多次邀其赴宴,也全被婉拒——那人身家万贯,包拯深知往后自己若再为官此地,势必难保廉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史弹劾权贵 仁宗见重

1061年,王拱辰举荐包拯担任御史中丞。这里是朝廷中心,也是刁民针砭时弊的最佳所在。包拯性情直,这一职位正适合他发挥所长。

上任伊始,他便率领数位谏官弹劾张贵妃的叔父张继饶,请求收回其官职。张氏在宫中极受宠信,包拯这一举动无疑是电影虎须。然而仁宗皇帝聪明睿智,立刻赞同包拯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数年内,包拯继续督查百官舞弊,向皇帝进谏。所举报的官员多达30余人,皆是权倾朝野的心腹。然而仁宗不但没有责怪包拯,反而更加信任他的为政之法——因为他终于找到一个忠心的大臣,一个敢于直谏的知心人。

1067年,49岁的包拯升任三司户部副使。当他得知一些地方官强征百姓修桥铸船之银时,立刻上奏请求制止此举,表示必须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仁宗看在眼里,大加赞赏。 从此以后,朝野之间流传这样一句话:阎王与包公,在原则面前不能通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称许与质疑并行 不偏不倚

1068年,范仲淹在朝廷推行的“庆历新政”步入正轨,明令规定新设立的按察使必须监督百官激奖惩处。起初包拯对此举乐见其成,几次上书向皇帝极力称许。但新政实施一年后,情况却让他深感担忧。

按察使手握大权,却无人监督,这样的情况放任发展,后果不堪设想。1069年,包拯第一次提交奏折,直指按察使权力过大的问题,让仁宗诧异不已。的确,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说中了症结所在,必须想法防范才是。

皇帝的反应也被“保守派”看在眼里。他们终于找到攻击“庆历新政”的突破口,纷纷利用包拯的奏折大做文章,声称“改革派”的新政违背君权,包拯作为范仲淹的学生,此时竟然也站出来反对,可见推行必然让国家陷入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保守派”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可以高高挂起之时,包拯又提笔上书为“庆历新政”正名。他赞扬新政有益社稷的举措,表示应坚定信心继续实施、完善相关政策。眼看两次针砭时弊,让皇帝得以及时防范,新政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这一反转惊得保守派们纷纷摇头,你到底向着哪一边?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包拯向着的是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无论哪一派政见对社稷有利,他都会大力支持;但任何政策一旦显示问题,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忠心国家,敢谏天子

1070年,皇长子在4岁时便已夭折,此后皇子皆为公主。立储之事成为仁宗心头一根刺,朝臣无人敢触及此事。然而包拯在谏言中依然直言不讳——现在必须尽快确立太子人选,以稳国家基业。

仁宗大怒,质问他立谁为太子。包拯不卑不亢地回答,这是陛下家事,臣无法过问;但立储关系江山社稷,乃国之大事,臣理当竭力。一番话当即将立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让仁宗消了气焰,深感包拯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1075年,宋辽边境牧场频繁,耕地日渐减少,农民生计更加艰难。包拯建言应将牧场还给农民耕作,粮食收获不仅足以购买牧区战马,还可改善边民生计。仁宗深以为然,立即下旨采纳。

次年,宋朝盐价过高,边民纷纷向辽国购买。包拯担忧这样会让辽国富裕起来,增加军费军备,威胁边疆。他建议大幅度降低盐价,使百姓无需外购,国家也得以巩固边防。仁宗再次听从建议,使盐价重归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业有成,道德高尚

这样一个敢谏权贵、替百姓说话的大臣,仁宗自然乐于重用。1077年,57岁的包拯登上仕途的最高峰,出任开封府尹兼龙图阁大学士,成为皇帝最倚重的心腹大臣之一。

在长达十年的任期内,包拯终于有机会施展治国之才。他筑路修桥,整顿吏治,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而他本人依然清廉如初,丝毫不动一草一木。工资俸禄每年高达两万贯,全部用于济助孤寡穷苦。

1087年,67岁的包拯以干劲十足的姿态离任龙图阁学士。退休之余他仍致力培养人才,并多有建言,被朝廷采纳。直至1101年,82岁高龄的包拯仍心怀天下,不忘鞠躬尽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真实的包拯,并没有十恶不赦的恶脸,更谈不上什么铁面无私。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但敢于直言劝谏,甘于忘我工作。他没有铁石般的心,却有一颗永远站在国家与百姓这一边的心。

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可为国尽力,哪怕只是承担自己这一块土地上的责任。包拯不过是其中一个普通的“匹夫”,但他却用一生奉献出无数 tempdir的敬业与忠心。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在自己短短的二十七年官场生涯中,接连获得二十七次升迁,一路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