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由美国Exelixis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是一个多靶点的广谱抗癌药,能抑制的靶点包括:MET、VEGFR1/2/3、ROS1、RET、AXL、NTRK、KIT等至少9个。目前,卡博替尼已经在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肠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证实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前研究显示,卡博替尼可以抑制前列腺骨转移癌的生长,改变骨生长微环境,包括双向影响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改变骨的重构。

骨转移是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约为30%。骨转移常引发一系列合并症,包括疼痛,高钙血症和骨相关事件,如骨折,脊髓受压和其他需要手术或放疗的损伤。尽管近年来,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有高达85%的肾癌合并骨转移患者会经历骨相关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博替尼和依维莫司对骨转移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 研究方法

METEOR研究是一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专注于评估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在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特别关注了那些已经对先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激酶抑制剂(VEGFR TKI)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在这项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卡博替尼或依维莫司(Everolimus)治疗组,以比较两种药物在这一特定患者群体中的疗效。

本次分析正对骨转移亚组患者。骨转移的定义为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CT或MRI确认有骨转移的患者。骨转移病灶响应定义为骨转移灶较基线缩小了30%。

  • 研究结果

1. 患者的基线特征

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研究共随机了658例患者,其中142例(22%)患者基线合并骨转移,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有77例和65例。在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112例(79%)他说合并内脏转移(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有60例和52例)。总体而言,基线合并或不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两个治疗组的患者,临床特征均衡。骨转移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30%(23/77)和20%(13/65)的患者,在基线使用骨靶向治疗(双磷酸盐和地诺单抗)。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仍分别有27%(21/77)和5%(3/65)的患者在接受研究药物治疗。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图。

METEOR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ETEOR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情况

2. 无进展生存期(PFS)对比

截至2015年5月22日,在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PFS分别为7.4个月和2.7个月,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HR=0.33;95%CI:0.21-0.51),如下图所示。在同时合并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PFS分别为5.6个月和1.9个月(HR=0.26;95%CI:0.16-0.43);在基线没有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PFS分别为7.4个月和4.2个月(HR=0.57;95%CI:0.45-0.71)。

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PFS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PFS数据

3. 客观缓解率(ORR)对比

在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相比于依维莫司组可显着提高IRR。经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的ORR为17%(13/77);而依维莫司组没有观察到有相应的患者;基线同时合并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患者,卡博替尼组的ORR为20%(12/60)。在基线没有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的ORR为17%(44/253),依维莫司组为4%(11/263)。患者的ORR数据总结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总生存期(OS) 对比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OS分别为20.1个月和12.1个月,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HR=0.54;95% CI:0.34-0.84),如下图3所示。在同时合并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OS分别为20.1个月和10.7个月(HR=0.45;95%CI:0.28-0.72);在基线没有骨转移的患者中,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的mOS分别为未达到和17.5个月(HR=0.71;95% CI:0.55-0.91)。骨转移患者,在研究药物进展后,接受系统性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比例,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为47%和58%,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两组分别为17%和29%。

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OS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OS数据

5. 骨病灶疗效

在IRC评估的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有95例(29%)和67例(20%)。治疗后骨病灶有响应的患者,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为20%和10%。

6. 骨相关标志物的裱花

结果显示,治疗后BSAP,P1NP和CTx的变化,卡博替尼组显着大于依维莫司组,如下图所示,表现为骨形成标志物P1NP的增加和骨吸收标志物CTx的下降。

治疗过程中骨标志物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疗过程中骨标志物的变化

7. 安全性对比

在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3-4度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卡博替尼组和依维莫司组分别为73%和51%;在基线没有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3-4度AE发生率,两组分别为71%和62%。在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发生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两组分别为23%和29%;而基线未合并骨转移的患者中,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两组分别为12%和10%。具体的骨相关事件总结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结论

在基线合并骨转移的晚期RCC患者中,卡博替尼对比依维莫司,可以显着改善PFS,OS和ORR,是这类患者的更优选择。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