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太不可思议的?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林县红旗渠!

这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建筑,缘何有如此的魅力呢?

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红旗渠,走进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条横亘在太行山脉,连接漳河与林州盆地的伟大工程。它是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耗尽10年精力,完成的伟大奇迹。

在红旗渠修成之前,林州的干旱和缺水,几乎达到了极点。翻开林州的县志,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大旱导致的灾难,在林州历史上屡有发生,在明清时期记载的碑文上,发生过的“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就有5次。

有一碑文记载如下: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关于缺水,还有一个小故事,读后无不令人伤痛不已。

那是1920年的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有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多里路,排了一天的队,终于从山里挑了一旦水。

临到家的时候,被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两桶来之不易的水,可谓是水贵如油。儿媳妇因为内疚,当天晚上竟然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干红旗渠

大干红旗渠

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伤痛,才能把修建红旗渠的梦想根植在每个林州人的心中。

1959年,时任林州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林州人要当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修渠引水,造福后代。

这一梦想林州人想了几百年了,正是因为它几乎难以实现,所以一直也只是一个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那个自立更上、艰苦奋斗的大环境下,林州人才将其提上日程。

当时红旗渠的预算预计投入近7000万元,而整个林州的家底却只有290万。当时全国都还处于艰难时期,别的省份几乎也帮不上忙。

对此,有人曾找到杨贵质问,“你林州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的粽子”?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当时林州除了55万父老乡亲外,几乎没有丁点优势。同时还面临着两大困难,一个是没钱,一个是没粮。在旁人的笑料中,临县人还是出发了。

没有经历过林州人的苦难,很难想象林州百姓的坚定信念。首先,37000人的先头部队毫不犹豫的走进了太行山。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工人,而是来自不同村镇的农民。

他们父子相随,夫妻相半,他们背上全部家当,就这样上了山。他们白天开天辟地,晚上就直接睡在山崖的石缝里,就连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顺带着搬一块石料送到工地。

开渠路上,水泥买不起,他们就自建水泥厂;水泥成本太高,那就烧石灰;钢钎买不起,就从部队购买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钎炮锤来用。

长钎磨短了当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钻接着用,一点都不能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他们用锯末制作土炸药,后来,锯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很快,煤面也用完了,又找到牛粪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