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动荡的九子夺嫡时期,皇子们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互相残杀,朝野上下阵营割据。然而,康熙皇帝的十二子胤裪却与众不同,他虽手握重兵,地位不低,却独善其身,从未卷入这场权力争夺的旋涡。就连在雍正、乾隆两朝,他也仍然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品格,位高权重却从未妄自尊大。奇怪的是,这位长寿到70高龄的胤裪,本应早已退居幕后,却仍被乾隆皇帝赏识重用。一个远离尘嚣的宦者,为何能屹立不倒?他的秘密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裪独特的出身和成长背景

大清王朝的后宫丛生,皇子们出身各不相同。康熙皇帝手握重权,妃嫔成百上千,儿子们自然也是不胜其数。作为康熙十二子,胤裪的出身可谓十分特殊。他的生母万琉哈氏在后宫中地位并不显赫,身份仅仅是一个低微的嫔妃。按照当时的规矩,地位低微的妃嫔是无法亲自抚养皇子的,所以万琉哈氏生下胤裪后,不得不将他交给别人代为抚养。

幸运的是,康熙皇帝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他没有将胤裪随意交给其他妃嫔,而是亲自将他交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启蒙老师苏麻喇姑手中。苏麻喇姑虽然只是一个老师,却在康熙的心目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当年康熙年幼失学时,正是苏麻喇姑悉心教导,使他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多年来,苏麻喇姑对康熙的教育熏陶极深,两人师生情分甚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康熙将心爱的皇子交给苏麻喇姑抚养,无疑是对她的最大肯定。苏麻喇姑自然也将尽心竭力,把自己对康熙最大的爱与关怀都化作教导之力,倾注在了胤裪的身上。在她的精心栽培下,胤裪自小就养成了宽容、大度、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与此同时,康熙亦时常窗中相望,对胤裪的成长给予悉心指导。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苏麻喇姑和康熙的双重浸润下,胤裪终于蓓蕾初绽、茁壮成长。他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六艺,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坦荡,性格纯和,对权力富贵漠不关心。年仅25岁,康熙便破格将他封为固山贝子,亲自辅佐左右,望子成龙般满怀期望。

此后,胤裪在康熙的庇佑下,一路青云直上,步步为营。然而,就在这危机四伏的皇家之中,胤裪独一无二的性格品德和处世哲学,却让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远离了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

九子夺嫡的风云际会中洞见人性

大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上至万机皆制于一身的皇帝,下至芸芸草民,无不濒临这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一时间,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你争我斗,朝野阵营更是分裂纷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动荡风云中,康熙皇帝诸多皇子无不表现出了他们那可怕的一面。有的野心勃勃,穷凶极恶;有的阴谋诡计,险象环生;有的专横跋扈,嗜杀成性;更有的人作践信义,互相残杀。就连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此时也难免卷入其中,有的暗中支持某一皇子,有的则采取观望态度。一时间,阴谋算计、勾心斗角无处不在,整个大清王朝上下簇生出一股腥风血雨般的味道。

而就在这样的风云际会中,康熙的十二子胤裪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作为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他本应投身于这场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或为自己一搏,或为他人效命。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胤裪却从未沾染这场争斗的任何污秽,他独善其身,安守本分,对权力之争撒手不管。

就连当时朝野上下纷纷被卷入这股暗潮汹涌的洪流时,胤裪仍然沉着冷静,做到了"浊世不染,清心自守"。他不为他人的勾心斗角所动,不为任何党派所累,而是一心一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处理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政务。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态度,让他在动荡不安的朝局中远离了危机,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尚的品德操守。

当权力的诱惑无处不在时,胤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利欲熏心的人趋之若鹜时,他却能够"宁可paramita,不爱染著"。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实在是令人敬佩。正是凭借着这份淡然自若的从容与睿智,胤裪才得以在这乱世中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风云诡谲的岁月。

也正是这份独特的品格,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器重。在那段混乱时期,康熙对胤裪情有独钟,不仅亲自为他封赐了"固山贝子"的封号,更是让他长期侍奉在自己身边,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这无疑是康熙对胤裪出众才能和高尚品德的最大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裪手握重兵却能淡泊名利的秘密

作为康熙最宠爱的皇子之一,胤裪的地位自然不同寻常。他不仅被封为固山贝子,在朝中职权很高,更是手握重兵,拥有极大的军事实力。按理说,这样的权力和地位,足以令任何人都陷入名利场中难以自拔。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胤裪在这种环境下,却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态,远离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

这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细细剖析,胤裪淡泊名利的秘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胤裪自小就培养出了出众的沟通协调能力。受到苏麻喇姑的熏陶,他生来就具有超越常人的情商,擅长化解矛盾、疏通关系。在朝中,他时常在不同阵营之间周旋斡旋,调解纠纷,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正是凭借这种能力,胤裪才能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泥潭,与各方保持良好关系。

其次,胤裪作为重兵统帅,指挥才能出众。他不仅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统率大军,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军队是实现霸权的重要力量,但胤裪却能够将大军操控在自己手中而不妄自尊大,可见他处世之高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胤裪善于借助权谋远离权力斗争。面对朝中这些腥风血雨般的争斗,他不卑不亢,对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心怀感恩。他循规蹈矩,遵循体制内的规则,用自己的能力稳扎稳打,逐步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地位。与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不同,胤裪追求的是安于本分、知足常乐,而不是不择手段夺权夺利。

正是出于这三个原因,胤裪才能在权力的诱惑面前独善其身,做到手中有权而不骄不躁。他的淡泊名利不是对名利的恐惧,而是出于自身的高尚品德和睿智处世哲学。面对那些争权夺利的人,他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对抗孤军;面对康熙的钦佩,他心存感恩而不是狂妄自大。可以说,正是胤裪独特的性格特质,让他能够在这人性的大考验中击楫前行,行稳致远。

朝野上下对胤裪的高度评价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胤裪以其独特的处世哲学和高尚品德赢得了许多显赫人物的赞赏。无论是君王还是文人墨士,都对这位淡泊名利的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先,自然是康熙皇帝对胤裪的器重有加。作为父子,康熙与胤裪的师生情谊自不必多说。早在胤裪年少时,康熙就已看中他的出众才能,将他视为心腹左右,赐予"固山贝子"的封号。此后,胤裪不负所望,在政务军事上屡建奇功,深得康熙的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来,康熙一再委以胤裪重任,任命他担任军机大臣、理藩院右侍郎等重要职务。可见,在康熙的眼中,胤裪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员劲旅重臣。即使在九子夺嫡的风云际遇,胤裪独善其身的表现也赢得了康熙的欣赏。正是出于对胤裪的器重,康熙才能在动荡时期将他长期留在身边,参与朝政。

而在乾隆即位后,虽然胤裪年已高龄,本应退休离世,但乾隆并未对其加以冷遇,而是继续重用这位老臣。原因就在于乾隆对胤裪的才德有目共睹。他深知胤裪的淡泊品性和过人智慧,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谋臣良将。正是出于这份敬重,乾隆甚至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胤裪,可见地位之崇高。

除了帝王之外,朝野文人亦对胤裪有极高的评价。有熠熠生辉的人生哲学,而能淡泊名利、独善其身,这种品格在那个时代可谓罕见。多少人为了一点微末的权力而孤注一掷、不择手段?然而胤裪却能穿云破雾、过洪水而不溺。正是这种高尚操守和气度非凡,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士的赞赏。

有人曾这样评价道:"胤裪公淡然名利,不为五斗米而躬,真亦贤矣。"这犹如对胤裪品格的高度赞誉。另有诗人描写胤裪"年蹉六十有九,猥居百年柚域中"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胤裪人生传奇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见,胤裪在外朝中流于上下,无不赢得赞誉与敬重。

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让胤裪成为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无论是当年九子夺嫡的惊心动魄,还是后世权力更迭的风云变幻,胤裪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过着淡泊而富足的生活,最终成就了一段轶闻流传的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裪高龄时期的淡泊宁静生活

胤裪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惊心动魄,见证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更迭兴替。尽管手握重权,却能远离尘嚣,安守本分,最终在高龄时期过上了一段宁静淡泊的生活。

胤裪高龄时期的生活,可谓淡泊宁静、悠闲自在。那时的他已年过花甲,足有70高龄。按理说,作为一位宦臣,到了这个年纪早就应该退休晚年,过上清闲的生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乾隆继位后竟然还将他重新起用,任命为太子太保、六阁大学士等重要职务。

在别人看来,胤裪重新被重用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然而在他本人看来,这却只是再一次肩负起责任的号召。尽管年事已高,但胤裪仍然怀抱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勤勉尽职,兢兢业业。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的太子读书房就成了一个培养英才的摇篮,汇聚了不少人才。

不过,即便在忙碌的公务之余,胤裪也没有荒废自己的私人生活。相反,他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过上了一段闲适惬意的晚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记载,在那个年代,胤裪最大的爱好就是园艺和诗词。由于长期在军营生活,他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尤其是对花草树木格外喜爱。因此,每逢空闲时,他便会亲自打理自家的园林,将其打理得芳菲怡人,有如世外桃源。

同时,他也是个诗词爱好者。无论是在军营生涯还是退休之后,胤裪都常常挥毫泼墨,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虽未被广为流传,但却折射了他高龄时期内心那份超然出尘的志趣。更有趣的是,胤裪晚年时还曾为自己的一位佳人雕塑了一尊石像,见证了他对艺术的独到鉴赏力。

或许正是这份淡泊惬意的生活态度,让胤裪在晚年时光里找到了归宿。他再也不用去操心朝堂上那些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而只需安享天伦之乐、雅趣生活。就这样,这位曾经遭遇过沧桑大起大落的宦臣,最终还是过上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宁静生活。

结尾

当阳春白雪又逢年华,胤裪已步入人生的最后长别。乾隆皇帝在听闻他的死讯时,曾写下感慨万千的挽词:"以白首薰陶,虽然岁馀八十载,仍在坚丁时节耽耽,更无衰迫何事可为事不了、"由此可见,即便在晚节之年,胤裪也依旧保持着淡泊名利、勤恳为民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