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张寿臣为何对于世德说:"苏文茂比你入门早,你得尊敬他啊"?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相声世家传奇?

在那个旧社会,相声艺人们谨守着一脉单传的师徒规矩,师道尊严无比神圣。师徒之间的辈分高低,决定着他们相互间的尊卑关系。可是,张寿臣为何突然要于世德这个小徒弟尊重比他入门更早的苏文茂?难道单单是因为入门早晚的先后次序吗?相声世家里到底上演了怎样一出有趣的师徒恩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徒弟入室有高下,师承单传数百年

自宋元以来,相声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沿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模式——单传户师承。这种传承方式要求相声艺人必须拜师学艺,由师傅一对一亲自教授徒弟,秘传绝艺。徒弟拜师之时,需严格遵守规矩,从跪拜大礼到馈师赀物,无不体现了对师道的崇高敬意。

作为京津两地响当当的相声大腕,张寿臣对收徒的门风自是格外严格。他收徒弟时定下"五条标准":必须是北京人,眼睛要大,伶俐而不油滑,能言善辩不贫嘴,规矩而不木讷。直到1931年,张寿臣才首开徒门,收下大弟子常宝堃。常宝堃不但完全符合五条标准,而且天资聪颖,让张寿臣十分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43年,时年11岁的于世德渴望拜师张寿臣学艺。作为京城相声名家马连登的表侄,于世德从小就被师曲艺所吸引,特别是张寿臣的相声令他如痴如狂。可惜,于世德眼睛太小,不符张寿臣的收徒标准。面对表弟的殷切恳求,马连登无奈之下,只好领于世德去见张寿臣。

本不想收这个眼睛太小的小伙子,但看着满脸憨厚纯真的于世德跪地叩拜,他终究心生怜惜,决定破格收下这个"眼小徒"。从此,于世德就长期住在张寿臣家中,吃住都由师父打点,师徒两人形影不离。除了教授说书的艺术,张寿臣还教导于世德读书习字,对他就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疼爱有加。师生情谊之深,令同门好友无不艳羡。

二、徒孙挚爱难分轩轾,张寿臣待之亦如子

张寿臣不仅对于世德如同亲子,对自己的徒孙苏文茂也视若掌上明珠。苏文茂原是常宝堃的独传徒弟,既是张寿臣大弟子常宝堃的嫡传,又是张寿臣在相声世家中的长孙。作为张寿臣最宠爱的一代传人,苏文茂自小便备受师祖的厚爱有加。

苏文茂出身寒微,12岁那年父亲去世,贫困交加之下只得辍学做学徒维持生计。1943年,他终于有缘拜入常宝堃门下,成为"文"字辈的相声世家传人。虽然年岁尚小,但苏文茂天资过人,加之师祖张寿臣亲自指点,说学如探龙蹑凤,日益在艺坛小有名气。

每逢张寿臣在北京或天津演出,苏文茂总是追星般追随在侧,他视师祖为人生导师,对张寿臣无上的艺术造诣和高尚品德无比敬佩。张寿臣待这个徒孙也亲如己出,除了传授绝艺,还教导他为人处事的道理,期望他能成为一代相声宗师。

与苏文茂的师兄弟于世德不同,苏文茂性情儒雅,行事谦逊有礼。他虽然比于世德入室先三年,但面对后辈,总是恭敬有加,规规矩矩地称呼"师叔"。而于世德却从不回应这个尊称,这与张寿臣的教诲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寿臣对两人都是一视同仁。他盼望这两个最得意的徒孙能心心相印、共同传承相声艺术。因此每逢苏文茂称呼于世德为"师叔"时,张寿臣总是厉色相斥,要求于世德也以"师侄"相称。可于世德因循守旧,终究仍旧尴尬地不予回应,这也埋下了两人今后间隙的祸根。

三、师爷权威自有原因,徒孙难解辈分之疑

作为京城相声泰斗,张寿臣在艺坛声望赫赫,无人不服。他不仅是一代宗师,更是相声艺术的大家长。基于张寿臣在同门中的崇高地位,他的一语一行,往往决定着整个相声世家的规矩和纲常。

1944年的一天,师徒三人正在张家小聚。苏文茂如往常一样,谦恭有礼地向于世德请安:"师叔请安。"这一礼数之举,理应得到于世德以"师侄"回礼。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于世德竟然阴沉着脸,对苏文茂的尊称避而不理。

面对徒孙间的尴尬场面,张寿臣立刻严肃地训斥于世德:"苏文茂比你入门早,你得尊敬他啊!"张寿臣这一番无情的斥责,立刻引来在场者的哗然。众人无不心生疑惑:难道入门早晚就决定了师徒间的尊卑有无?按照相声世家的规矩,于世德乃是张寿臣的亲传徒弟,地位自然高于嫡长孙苏文茂。张寿臣为何却要颠覆师徒规矩,要求晚辈尊敬长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一切都要从几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1943年,张寿臣在天津演出时,征求徒孙们的意见:是否让苏文茂同台献艺?苏文茂虽已小有名气,却因年纪尚小,礼数全在。他遵从师命,谦逊地表示:"徒孙年纪尚幼,还请师父、师叔多多指教。"于世德却对此耻笑不已:"他还没给师父拜过大师呢,怎么就出场同台了?"

正是于世德这一番话,引起了张寿臣的不满。他痛斥于世德:"苏文茂虽然没给我拜大师,但常宝堃早就替他请过安了。再说,你们都是从我一脉传下来的,有什么分别?"从此,张寿臣遂下定决心,要让这对师徒孙彼此尊重、互相有加。

四、两位大器晚节高风,互生尊重化解前嫌

尽管张寿臣曾一度严词训斥,要求于世德尊重比他入门早的苏文茂,但两位徒孙的本性高洁,使他们最终互生敬重,化解了前嫌。

苏文茂为人谦逊有礼,处事圆滑周旋。他虽然得到张寿臣青睐,却从不因此而骄横自大。相反,面对晚辈于世德的冷淡,他总是笑着含蓄。有一次,他对于世德说:"师叔高才,来日必有大作为,徒孙怎敢绻薪之谊?"这番诚心诚意的谦逊话语,令在场者无不钦佩。

于世德则是个质朴憨厚之人,虽然古板保守,却也懂得遵师从徒的道理。尽管当初拒绝回应苏文茂的"师叔"尊称,但在张寿臣的叮嘱之下,他渐渐学会谦让。有一次,于世德向张寿臣请教一段新创艺术,被师祖批评不够用心钻研。于世德当即磕头请罪,并谦虚地说:"弟子笨拙,幸蒙师侄指点。"这番殷殷谦词,令张寿臣大喜过望。

张寿臣见两位徒孙都如此虚怀若谷、谦和有礼,自是喜出望外。他对人说:"这两个徒孙都是良家子,将来必定宏扬我声腔之学问。他俩若能同心协力,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至亲好友一家人,师徒恩怨皆成往事

岁月恰恰如江河之流,终将冲淡一切过往的矛盾与嫌隙。张寿臣移师天津后,随着年岁渐长,对于徒孙们的态度也日渐宽厚。他待苏文茂、于世德,就如亲生儿孙般疼爱。

有一次,张寿臣在一场宴会上,无意中听到一位同行的酸言酸语:"他身边就没个像样的徒弟,将来定然是个半瓶子。"张寿臣当即严词反呼:"苏文茂、于世德都是德艺双馨的好徒弟,将来必成大器!"

从师祖的称赞中可见一斑,两位徒孙的确都在艺坛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苏文茂曾多次获得"全国曲艺大赛"的桂冠,更编写出不少精彩佳作,为中国相声艺术的传承贡献了力量。而于世德也曾三次被授予"天津市优秀演员"的荣誉,他创作的百余个新口相声剧目,都极具地方特色与艺术价值。

随着时间流逝,两位徒孙也逐渐成为了张寿臣最亲密的知己好友。晚年时,张寿臣常对人说:"我最欣慰的,就是两个徒孙待我如父,互相之间也如手足之亲,根本分不出谁先谁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啊,恩怨情仇皆已随岁月而逝。那个曾经争执不已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暮年,变得慈祥而宽容。每逢佳节,苏文茂与于世德定会率子孙们前来张寿臣府上叩拜问安,一家老小共庆团圆。两位徒孙携手同心,世代相扶,勠力同心守护着相声艺术的根脉与道统。

直到临终前夕,张寿臣都恪守着一个信念:把艺术传承给两位可信赖的徒孙,是他毕生最大的慰藉。有了苏文茂和于世德,相声之路必将前景无量。就这样,这对徒孙恩怨情仇最终都化作美谈,永铭于相声世家的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