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开始公开讨论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心理问题的看法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矫情是不同的概念。

尤其是抑郁症,它和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只是发病率相对较低,所以不被广泛了解。

事实上,近年来,抑郁症有两个显著的趋势:普及化和低龄化。也就是说,患有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患者的年龄段越来越低,从三四十岁到二十多岁,再到十多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也可能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抑郁问题的危害有多大?

事实上,抑郁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抑郁症得不到及时解决,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有一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事情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中产家庭中。当地医院接收了一名9岁的小女孩,她的手臂、大腿和身上布满了划伤。

医生怀疑她遭受了虐待,于是一边治疗一边报警。经过详细的调查后,发现这些伤口竟然都是小女孩自己弄的,与父母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地相关部门仍然依法起诉了女孩的父母,因为他们在发现孩子异常时,没有及时带她去医院治疗,这被认为这是最大的失职。小女孩就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心理疾病。在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悲剧中,至少80%是由抑郁引起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抑郁症几乎不可能自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包括治疗时间)。因此,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比治疗更加重要。

02

病发之前,孩子有什么特征?

心理问题看不见,摸不着,再加上表现特征与情绪波动的区别并不大,因此确实很难预防。

对此,儿童专家樊登给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诊断方法:色彩法。通过孩子喜欢的色彩,来分析他们的心理,该方法虽然不能说100%准确,不过确实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喜欢下面这两种颜色的孩子,未来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极大,家长要小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蓝色

深蓝色是一种经典的“抑郁色”,在心理学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深蓝色兼具黑色的神秘与蓝色的明亮,让人感受到一种直击灵魂的深邃力量。

喜欢深蓝色的孩子,通常智商较高,情绪稳定,遇到困难时也能自主解决。然而,这种自立品质对成年人来说是优点,但对孩子而言却可能带来问题。

孩子不依赖父母,意味着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自己解决,缺少与他人互动建立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更倾向于自我,一旦出现问题,情况可能迅速恶化。即使父母察觉到异常,也难以有效帮助孩子,因为缺乏信任基础。

绿色

绿色在自然界代表健康与自然,然而在心理学上,绿色却并不总是积极的象征。喜欢绿色的孩子,性格平和,为人友善,但往往缺乏个性,容易被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长时间不受关注会使孩子变得敏感。一方面,他们渴望更多的关注,希望成为焦点;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又抑制了这种渴望,陷入矛盾之中。

在这种矛盾中,孩子要么在压抑中失去自我,要么在内心冲突中变得极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深蓝色或绿色,家长应给予更多关注。虽然这两种颜色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心理问题,但早期关注和引导可以预防潜在问题的恶化。

03

面对心理敏感的孩子,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除了颜色之外,某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天生就比别人更加敏感,那么在与这类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根据个人经验,结合专家的意见,我在这给大家总结了几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提示。

保持必要的互动

前文提到,互动才能巩固感情,这个道理与婴儿需要抚触一样。作为心理问题的一种,抑郁与其它心理问题一样,都可以通过爱与关怀来预防。

我知道现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迎合领导,还得面对不讲理的同事,每天下班之后,恨不得倒头就睡,压根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今天的不闻不问,意味着未来需要付出10倍乃至百倍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这样对比来看,感觉还是前期累一点比较好。

孩子的要求也不高,爸妈只需要每天拿出30-60分钟的时间去陪孩子看书、做游戏即可。玩手机的时间随便匀一点出来就能满足条件了,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波动

不听话就打、就骂,让孩子当众下不来台,这种家庭环境下走出来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试想一下,我们犯错被领导训斥时,心里还会抱怨呢,孩子虽然年龄小,难道就真一点都不在乎了?恰恰相反,承受能力较差的他们,反而更容易走入极端。

真正优秀的教育不仅需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理念,还得顾及他们的心理变化,避免留下隐患。

果妈寄语

现如今,健康的定义早就不再局限于生理,很多行业都会进行心理测试,难怪很多人说,心理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刊载此文是出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