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11日,正在西撤向徐州靠拢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部,在碾庄圩一带彻底陷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重围。为了歼灭这一重兵集团,华东野战军集中了4纵、6纵、8纵、9纵、13纵和特种兵纵队的大炮、坦克组成突击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负责共计歼灭。另外抽调7纵、10纵、11纵为正面阻援集团,抽调2纵、12纵、鲁中南纵和中野11纵为迂回打援集团,准备全力阻击从徐州来援的国民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指挥机构

华东野战军抽调重兵阻击援敌

之所以要抽调7个纵队拥有阻击援敌,一方面是因为不足百里的徐州方向驻扎重兵,除了徐州“剿总”直属的大批重炮、坦克、后勤部队外,还有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等部,总兵力超过30万人,其中不乏第5军这样位列美械“五大主力”的王牌劲旅。

另一方面,也是实在有些低估黄百韬兵团的实力。该兵团系1个月前刚刚组建的“大杂烩”,虽然拥有5个军11个师的庞大编制,内部派系却十分复杂,所属第63军、第64军是从广东调来的粤军杂牌,第44军是刚刚调入的川军部队,仅有第25军、第100军是嫡系中央军部队,装备尚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部署援救行动

此前渡过运河时,黄百韬兵团曾遭到华东野战军袭击,损失颇为惨重,除了最先渡河的第64军幸免外,其余各军都损失了数千人,第100军损失了1个满编师,第63军更是全军覆灭,军长陈章也被击毙。因此包围圈内的黄百韬兵团实际上已丧失近三分之一的战力,不仅我军认为解决它问题不大,就是敌人阵营也普遍认为黄百韬兵团支撑不了太久。

徐州城内负责军事指挥的“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曾提出一个作战方案,即暂时放弃对黄百韬的援救,留下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集中邱清泉李弥两支精锐,首先向西会合从华中“剿总”来援的黄维第12兵团,采取个个击破的战术,先集中兵力击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然后再回来对付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救出重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百韬剧照

黄百韬兵团防守顽强

但这一方案实施有个前提条件,就是黄百韬兵团至少要原地坚持7至10天,以牵制华东野战军主力。因此,遭到了所有人反对,因为没有人相信黄百韬这个杂牌将军能够坚守那么长时间。不料,最终黄百韬兵团竟然死守了整整12天,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但黄百韬兵团能够坚持12天时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华东野战军抽调了7个纵队阻击,最终用于攻坚的仅剩5个纵队,与黄百韬兵团残部相比,兵力对比并不占优势。况且该兵团残部龟缩在以碾庄圩为中心,方圆仅10里的狭窄区域,无法实施穿插分割战术,只能逐村逐屋展开争夺,惨烈的肉搏战比比皆是,进展缓慢,又伤亡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形势图

空中火力也十分配合

另外,11月12日开战不久,国民党空军1架负责联络的飞机在碾庄上空坠落,飞机上的1名通讯上尉跳伞落入了包围圈。此后,这名通讯上尉一直亲自用电台指挥飞机实施轰炸扫射,极大提高了地空配合作战的能力,使得华东野战军围攻包围圈的部队遭受不少损失。

14日,遭受了重大损失的华东野战军暂时停止了大规模攻势,紧急调整部署,补充粮食弹药,并迅速确立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新作战方针。会后,华野特种兵纵队和各纵直属的重炮也统一进行整编,80门炮编为3个炮兵群,分别从三个方向支援攻击,效率大大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碾庄圩一带到处都是水塘、洼地,地形易守难攻,此前又是李弥第13兵团驻地,修筑着十分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进攻依然比较缓慢。加上邱清泉、李弥兵团已经大举来援,隆隆的炮声让包围圈内的残敌始终保持着逃生的希望,不愿轻易放下武器,因此直至22日才结束战斗,全歼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