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山,名山之旅(53)

7月29日早7点,自宝鸡火车站乘公交车到县功镇,路边吃大碗豆腐脑泡馍(4元),后改乘小公交到达新街,又乘出租车到达吴山脚下。

景区前有一巨大山门

匾额:西镇吴山

对联:伯仲三让天成吴越祖地

芙蓉五朵地造西镇岳山

两边门的横匾:二华同高

五峰挺秀

由此,可看出两个问题:

一、地位重要,与华山并称“二华”。

二、以姓命名,天下吴姓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山门后,路边有标牌简介:

中华五大镇山:西镇吴山、东镇沂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按金木水火土分布在中国五个地方,是皇家祭祀山脉,简称“五镇”,与“五岳”合称中国古代十大名山,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西镇吴山:文化内涵深厚,自古被历代帝王视为镇国靖朝之灵山,不仅是炎黄分支吴人生息、繁衍、兴起发展之地,而且是最早得名称岳的古镇山。其山体蜿蜒,气势雄伟,峡谷幽深,钟灵毓秀,古木参天,特别是五峰挺秀,高入云天,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景区后买票上山,其中门票40元、景区内往返交通车票16元。虽上车者只有我一人,但司机师傅还是满腔热情地拉我上山,我问在我之前是否还有人上山,他说有一伙7、8人已进山了。车行4、5公里,到达验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验票口检票进山后,一路沿简易台阶路曲折上行,路边植被茂密,树木葱茏。经一处滴水观音,一股细流由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飞泄飘漾,如抛珠散玉,地面形成深潭,名曰“观音池”。池前塑一观音,传说此为观音净瓶之水,可疗疾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此,有洞真真人洞,高1.7米、宽2.2米、深2.5米,洞中侧面岩壁上有石刻“洞真真人洞 戊戌年上石”,为颜体大字,刻于南宋。

这一带,还有黑虎殿、西镇灵湫等人文、自然景观,石壁上还有“五峰奇观”“鸿蒙灵气”等摹崖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下一拐弯处是“吴岳老庙”,坐北朝南,面积约180平方。相传建于隋代,文中被拆除,现为重建,殿门匾额“吴岳大帝”,庙前有两株直径1.5米、高达20多米的古栾树,殿侧一生活住房,上书“山静林幽”。

再往上一拐弯处的石壁上刻“日近云低”四个大字,为州守蒲坂杨良才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此,到达一高地,左倒山头上为“灵官殿”,前为一下坡的石阶路。此前,一路上就我一个人,到这里时听到前面有说话声,不一会上面下来男女7、8人。我问他们前面情况怎样,他们说路很窄无法走,没到顶就回来了。

告辞后继续前行,先下数十级台阶,接着上山,越走越陡,在一转角处的石壁上,“回心石”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或许是刚才遇到的那伙人就是见此而“回心”的。同时,路边一标牌提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再往上,只能一人侧身通过,峭壁上刻“手板岩”,号称“吴峰第一险”。岩石裸露,只能用手板住岩缝,脚踏凸处或凹处的地方,四肢并用爬行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此,便进入两峰之间的一峡谷,沿其中的小路蜿蜒上行,沿途古树遮天,藤蔓缠绕,还有倒地的大树横在路上。行至一岔路口,右为镇西峰,海拔1715米,其四周皆为绝壁,人迹罕至,只能从其他峰才能望到。其状若宝塔,又似五峰之蕊,具有镇压群峰之势。

康熙12年(公元1703年)4月,皇帝御赐封号即此山也,峰顶立有“吴山之峰”。其峰与其他4峰并立,但高度略低。古人特取“群山低,高山为主;群山高,低山为主”之意,将镇西峰立为主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木挑两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西峰,五峰之主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侧石壁上红漆字:到灵应峰1000米,会仙峰900米。决定由此继续上行,至此峡顶端,左为会仙峰,右为灵应峰。沿右侧前行,不远处有陡峭的下山台阶,之后进入对面山峰,沿山体盘旋上行,快到山顶时,出现一岔路口,右为“舍身崖”,左为“一木挑两峰”。有一树在两个尖峰之间,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山峰如笋,挺立两旁,山树并峙,形若一木挑二峰,又叫“二郎担山”。

右侧陡峭的山峰石壁上刻有“吴山神峰”四个大字,为西安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所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岳神峰、刘文西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前行便是会仙峰了。

标牌显示,海拔1831米,由北1小峰、南4小峰组成。

会仙峰层峦叠翠,林壑幽深。传说天宫诸位神仙常常驾云游此,并时有高人逸士前来游栖,因以名焉。

峰北遗留有架木石孔,相传为会仙庵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此,由小路沿石壁环绕上山,至山的西北角,直上数十米,到达山顶。

山顶有立石,两棵多杈的松树。

站在松树下自拍一张,便下山了。

下山至灵官殿时,遇一正上山的中年男子,向我打听山上情况,简单向他说明后,继续下山。至较高台阶处,遇一70多岁老太太和10多岁的小男孩,正在努力向上攀登。交谈中得知,前面的男子是他们一家的,看来这是一家三代爬山了。加上他们,今天爬山的也就是我们三伙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至山底,已是下午3点了。从上午10点上山开始,在山上已5个小时了。看手机上的“运动小结”,也有8公里了。

2016.7.29游览

2024.7.1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李勋修/常显云/宋现檩《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