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父母在世,提前立遗嘱怎么看?#

立遗嘱是很多父母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不立遗嘱的话一旦遇到变故会有不可估计的麻烦,尤其是多子女家庭麻烦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图侵删

没有立遗嘱的老人

王海珍老人育有四个儿子,名下有一套楼房和两院平房,老伴死的时候小儿子还没有成家,小儿子一直和王海珍一起生活。

后来小儿子去市里发展、成家、结婚,王海珍还是跟着小儿子一家。

在王海珍的潜意识里跟着小儿子养老,自然这些房子都应该是小儿子的。

王海珍75岁那年,大儿子感觉这样不公平,召集大弟弟和二弟弟讨论老母亲养老的问题,商量的结果:把老母亲送到养老院,工资卡和存折由大儿子保管。

三儿子感觉亏本,哄骗着王海珍:“我生意上急用钱周转,用一下你的房产证抵押贷款。”就这样不设防的老人轻易把房产证交给了三儿子。

老人在小儿子家生活得好好的,突然被送到养老院,自然不配合,吵着闹着要回来。

小儿子和几个哥哥商量:“咱们兄弟几个把老娘送到养老院不合适,要不然我还接回来。”

几个哥哥怎么可能放手?达成一致:轮流照顾母亲,工资卡跟着人走。

从此王海珍常年带着包裹被接走,再被送回来。

毕竟年事已高,老人经不起这样折腾,最后老人回到了自己家中,四个儿子轮流到家照顾。

不在一个城市居住照顾老人哪有那么方便?后来儿子们提出雇保姆照顾,轮到谁,谁监管。

临死之前的几个月王海珍一直由保姆护理,生命中的最后两天儿子儿媳齐齐聚在房子里等着老人咽下一口气。

办理后事用的老人的存款,然后就地分钱。

小儿子拿着两院平房的房产证,三儿子掌握着楼房的房产证,老人过世两年房产分配还没有达成一致。

立下遗嘱的老人

刘素英和老伴都是进疆的军垦一代,婚后共同养育了一子两女。

儿子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后分在省城工作,两个女儿都在身边成家立业。

退休后的刘素英夫妇被儿子接到省城生活了一段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有点怀旧非要回到本地生活,并把老房子置换成大房子。

刚刚退休的大女儿肩负着照顾老两口的任务,刘素英每个月给大女儿2千元辛苦费,儿子也补偿大妹妹2千元请她代替自己照顾父母。

刘素英老伴病重那一段时间,儿子还在工作状态,照顾老伴的重担一直是两个女儿在扛着。

办完老伴的后事,刘素英做主把24万丧葬费平分给两个女儿,儿子没有异议。

小女儿退休后接替大女儿照顾刘素英的生活起居,此时头脑清醒的李素英请人写了代笔遗嘱:

小女儿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工资卡交给她打理,儿子每个月给小女儿2千元辛苦费。

百年之后我名下的存款三个子女平分。

房子归儿子,儿子必须拿出房款的一半分给两个妹妹。

对此,刘素英的三个子女并没有任何异议。

逢年过节儿子回来看望老母亲,陪着母亲住几天。

目前,刘素英有点轻微的痴呆,后事已经安排妥帖,肯定会得到不错的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图侵删

同样是有资产、有工资的老人,王海珍和刘素英却过着不一样的人生,究其原因还是财产归属不明确。

王海珍没有明确交代财产分配计划,哪个儿子不虎视眈眈?

而刘素英提前做了规划谁履行义务,谁才能得到财产,看在钱的份上,子女们能不尽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