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周清怀 吕存伟 李丹丹/文 邵金忠 汤凤军/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是造型艺术的再现。坐落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裴村店乡孟里寨村的庆合堂像一坛纯正的美酒,厚重而又绵长;又像一曲优美的音乐,音符在门楼、正房、院墙等错落有致的建筑的曲线上跳动流淌;像一首诗,一砖一瓦、一梁一栋,都写着不朽的诗篇;又像是一幅画,院落布局、雕梁画栋、竹林及石榴盆景皆可丹青晕染。院里有山水、有赏石、有花草树木,步入其中恍如进入“人间仙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庆合堂是一座东西窄、南北狭长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从远处看,它像一块长条形巨石,静静地卧在那儿沉默不语。门楼和二进院门“庆合堂”、三进院门“美仑美奂”及过厅“万宝园”在狭长的中轴线上,青砖铺就的甬道和过厅将其串连起来,使其南北贯通。庆合堂的三进院落“耕读第”“诗书第”“世德第”在门楼及南北方向的甬道两侧并列布置,互不干扰。每个院落皆通过院墙进行相隔,在院墙上的巽位上开设一小门,界定该院的空间和名称,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意境。庆合堂院墙高大,外面造型较为封闭,厚重的砖墙与雕花格子门窗形成虚实对比,增加了庆合堂的空灵和厚重。庆合堂整体设计考究,在局部建筑上又有自身特色,规范而又富有变化,给人一种朴实、秀丽、端庄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庆合堂前,迎面看到的便是高大雄伟、规整壮丽的沿街门楼。门楼开在院落的东南角,是北方民居中常见的屋宇式门楼。门楼为上下两层,门洞上方的二层可以堆放一些杂物,下层为通行之用。门楼由门头、门身和台阶三部分组成。门头为砖雕硬山式墀头,两排砖雕椽子叠涩出檐,檐下为砖雕的檩,檩下为横坊,横坊以下分置两组檐板,上面雕饰动物图案和花卉图案。墀头承挑外墙厦檐,墀头为三层,上层砖雕无饰,为戗檐板,中部为一人骑马图案,下部花墩须弥座上雕饰梅、兰、竹、菊花卉。

墀头以下为门身。门身上端有一块砖雕匾额,上书吉祥语名“福无涯”。匾额边框四周雕刻有若干个梅花图案,匾额以下为拱形门,门无门扇,为虚门。拱形门向内50公分处有一方形木门,大门抱框尺寸较宽,用于逢年过节贴祈福颂吉的大红对联。两扇樟木大门上均匀排列二十枚圆形铜质乳钉,乳钉铆在门上长条形的铜看叶上,看叶将门的四角围拢起来,在长条形看叶的基础上,沿门缝两侧设置如意形铁皮,铁皮上镂空雕刻古钱币纹、蝙蝠纹、菊花和卷草等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使门板看上去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木门正中有八卦形铜钮门钹,中部镂空雕刻着三角纹和小乳钉纹、福字纹等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楣之上有四枚八角形门簪,门簪头部雕刻有梅、兰、竹、菊等四时花卉图案,象征一年四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宽大的木门槛穿插在两侧门枕石的凹槽内。沿街门楼的门枕石共有两组,前面拱形门外墙壁前为鼓形门枕石,鼓形门枕石立体为圆鼓形,鼓身两侧雕刻有喜鹊和梅花的图案,寓意为“喜上眉梢”,上面圆雕鹿头雕塑,鹿的眼、口、鼻雕刻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圆鼓下面为须弥座,座上雕刻着植物花卉图案。鼓形门枕石多为武官家里用,无功名者门前不可立“鼓”,抱鼓石是功名的象征,藉以通过出征获得功名,获得荣华富贵,传达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后面的木门下面为箱型门枕石,门枕石外形酷似书箱,一般读书人家常用。

拱形门外面砌筑三级青砖台阶。台阶下面左右两方各蹲着一个高大的石狮,石狮鬃发卷曲、细致入微,两目远视,高大威严。其中的一只脚踏着小狮子,另一只口衔绶带。沿街门楼的两侧是左右对称的“撇山影壁”。影壁由上部的影壁顶、中部的壁身和下部的须弥座三部分组成。影壁顶的样式和门楼的样式一样,为硬山式顶,高度低于明间的大门,与正门的上额枋同高,影壁屋顶有屋脊、吻兽、瓦当等构件,如真正的房屋顶一样。影壁身为长方形,壁心雕以精美的凤凰牡丹和荷花鸳鸯图案,四个岔角也雕刻卷草和祥云纹图案,基座为莲花瓣承托须弥座,与门楼的基座连在一起。两个影壁墙如大门两侧的双翼,增添了门楼的空灵和美观。

走过沿街门楼,回首后望便是沿街门楼的后墙。在后墙檩和柱枋之间的檐垫板上有砖雕的“勤俭”二字匾额。柱枋下面有一组砖雕图案,分别为“马踏祥云”“双狮舞绣球”和“宝瓶”花卉图案,柱枋下面左右两侧各有精美的圆、浅浮雕垂花柱,垂花柱图案由上下四组形状不同的莲花图案组成。在砖雕图案和垂花柱之间有两块石刻匾额,一为“世美居”,一为“鸢飞鱼跃”。

沿着门楼前的甬道往前走,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块观赏石,该石镶嵌在砖砌的须弥座之中,具有照壁(影壁墙)的作用,同时也是一标志牌,在它的后面镌刻着“庆合堂造园记”的内容。

甬道的右侧为风雨廊,风雨廊是沿着东墙建立的披檐式走廊,四个檐柱支撑硬山式屋顶,进深三楹,斗拱、柱枋、柱础、雀替等一应俱全。檐柱和檐板之间的雀替为木雕的“缠枝牡丹”“枝叶葡萄”等图案,柱枋和檩之间花卉纹饰额枋,柱础上雕刻精细的莲花图案。穿过风雨廊,前行便看到东墙上的砖雕壁画。壁画最上端砖雕“善为宝”三个大字,壁画中心图案为“武松打虎”,圆形的图案内有山、亭子、狮子、凤凰及武松打虎造型,在图案的周边及四角砖雕牡丹、荷花图案。壁画为砖雕屋顶,上有鸱吻吞脊,脊上饰以牡丹图案。甬道的左侧为“耕读第”院落,“耕读第”大门是在南北走向的院墙上开辟的随墙式简易门楼。大门为硬山式顶,鸱吻吞脊,层层叠涩的砖雕檩椽支撑着屋顶。檩枋和大门墙正中置一块砖雕匾额,上书“勤俭”二字,寓意“稼穑不易,勤俭持家”,是“耕读第”的核心内容。黑漆木大门门首上有四个门簪,门簪前面的圆面上分别镂刻“福禄祯祥”四个字,大门上有门钹和看叶,花卉纹和卷草纹装饰门看叶的四角,门下有箱型门枕石,门枕石正面的石头上浅浮雕“鹿”图案。

“耕读第”的正房为庆合堂创办者张书勇的老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豫东地区用红砖建造的老堂屋。为了保存曾经生活的记忆,张书勇未对老堂屋进行拆迁,只是在它的外围进行了包装。包装后的屋子外形为现代化造型。屋顶为青砖砌筑的“山”字造型,层层叠涩青砖檩椽和墀头上承两堵小山墙,在两山墙之间有一块砖砌筑的半圆形匾额,上书“耕读第”。檩枋下的砖墙上有木方格透雕门窗。正房的右侧为三间厢房,卷棚顶、青砖墙、木门。在檩枋和木门之间,有一块砖雕匾额“义学”(也称三益堂),匾额“义学”下面有蝙蝠和牡丹图案,寓为“花开富贵”,木门的外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开门扫净迎三益”,下联为“入户闭窗远是非”,也是该“三益堂”的寓意。环顾“耕读第”院内,院墙上镶嵌有“挹翠”“毋荒”“勤学”等与读书和耕读有关的石刻和竹子、花卉。

走出“耕读第”,沿着甬道往前走,便到了第二进院。在一进院和二进院的交界东西院墙上,辟有一门,为该宅院的第二道门。砖雕硬山式墀头门头上,两排层层叠涩的砖雕椽子出檐,简易的墀头挑檐而出,檩下为三个砖雕斗拱,上承整个屋顶。斗拱之下的横枋下垂三个垂柱,垂柱之间的额枋上有四组花卉纹饰图案。枋柱与门楣之间有一块匾额,上书“庆合堂”。匾额之下的额枋上有“鼠、虎、马、猪”等四生肖图案。拱形虚门的两边有石刻对联,上联为“文词泛政之端忠孝立身之本”,下联为“烟霞赏心之事琴酒得意之亲”。青砖砌筑的三级台阶,台阶下面为一个半圆形石盘,与沿街门楼后墙下的半圆形石盘遥相呼应。门的两侧有一对欢喜狮,两狮相对而视,欢喜之情溢于脸上,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第一道门回首后望便看到了它后墙上的两组“盘虺纹”图案,石刻“松鼠、寿星”图案和砖雕匾额“永增我寿”,此组图案都有长寿的含义。

进了二道门,就是“诗书第”的院落。二道门向右至东墙边有赏石和竹林园圃,此为园中造景,目的是营造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意境。院内与院外的景观衔接,东墙壁上镶嵌有一块石刻,上刻有古诗一首:“静能生悟,云生涧户六赏润,写尽花阴叶研香,兰生室香,六代云上环户牗,一庭花鸟画聪明。”第二道门向左便是“诗书第”的大门。大门是在院墙上开辟的随墙式简易门楼,硬山式顶,吻吞两脊,两个丁字形斗拱支撑檐顶,檩枋和大门上墙顶之间置有一块石刻匾额“诗书第”,门楼的外墙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斗水清茗煮日月”,下联为“半闲诗书去岁长”。对联均为张书勇撰文并书丹,藉以表达他对诗书济世的心迹。木门板上浅浮雕有秦琼、尉迟恭等武将门神的图像。雕像高大威武,怒目而视,令人生畏,有“辟邪驱魔”,保障家人平安的意思。木门之下为石门墩,门墩内侧有圆形凹槽,用于转动门轴及插放门槛。门墩外侧的主体上浅雕“竹林七贤”故事图案,门墩上方安放两只小蹲狮,门楼后墙的檐板上镶嵌匾额“致中和”。

走进“诗书第”院内,大门的左侧建有倒座房五楹,正中面阔三楹,硬山式屋顶,墀头挑檐,斗拱承托檩枋,檩枋下的檩板上置一块石刻匾额“子国书社”,门楣上悬挂一块木制匾额“张氏宗祠”。屋内镶嵌有《张氏家训》和“庆合堂造园记”石刻。两侧的配房分别为“勤俭”堂和“清雅”堂。倒座房正对面为“素朴居”院门,随墙式简易圆形虚门,砖雕的檩椽叠涩出檐,吻吞两脊,中置石猴,猴子捂着耳朵,目视远方,闭口不言,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在此立猴,有“少听,多看,坚决不说”之意,这是一种大智慧,以此喻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在檩枋和圆形门之间有一砖雕匾额“素朴居”,“素朴居”是汉砖上的字,为张氏的福堂,和“安荣真福命”同出一辙。“素朴居”的左右两侧镶嵌有对称的三组图案,一为砖雕秦琼、尉迟恭门神的图像,一为莲花石刻图案,一为“安荣真福命”“敦诗说礼”的石碑刻。在“素朴居”左侧西墙壁旁立有一块宋代赏石,该赏石比较高大,面部千疮百孔,为水长时间冲刷雕琢的痕迹,记录着曾经的峥嵘岁月。砖制须弥座承托赏石,更让它显得雍容华贵,高雅无瑕。

走进“素朴居”院内,迎面为一道砖砌的影壁墙,硬山式影壁顶,鸱吻吞脊,脊走小兽,脊背两侧砖雕“缠枝牡丹”和“二龙戏珠”图案,中置葫芦宝瓶,寓意收纳紫气,平平安安。影壁心为汉代石刻“二龙戏珠”神龛,神龛前为石雕供案,供案梁枋、斗拱、柱础、券门及汉阙式顶一应俱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影壁墙的后面有石刻“寿”“鹿”和“虎”图案,寓为“福禄寿”齐全,子孙绵延不绝。影壁墙正对着的为正房,两边为厢房,均为硬山式屋顶,墀头和木椽叠涩挑檐。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根红漆木柱支撑出厦檩椽,石鼓形柱础,上面雕刻乳钉纹和花草纹。在砖墙正中安一对木门,木门两侧有左右对称的透雕竖条形木窗棂,下有简易箱型门墩,厦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有雕刻的“蝙蝠”图案,青砖砌筑的三级台阶,看上去高大雄伟、规整壮丽。东西厢房形制和正房形制相同,只是门前没有立柱,镂雕的冰梅花格扇木窗,周边饰以蝙蝠图案,寓为“十全十美,四通八达”。按照规制,东厢房为男主人卧室,西厢房为女主人卧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诗书第”出来,七转八拐又回到了甬道上,便可以看到甬道上的长长过厅。过厅是在甬道上辟建的倒座式三层楼房,过厅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像长长的走廊。过厅最上层为两个相向而对的小阁楼,一个坐北朝南,一个为倒座式阁楼,两个阁楼之间的空隙处为露天凉台。两个阁楼的规制相同,都是歇山式屋顶,鸱吻两脊,正脊中间置一猴子远望前方。垂脊上走嘲风、凤、麒麟三小兽,飞椽斜出,檐头向上挑起,有小鸟欲飞的样子,远远望去,飞檐挑翅,凌空而飞,气势恢宏,使沉闷厚重的建筑有了飘柔的空灵。最上层的南外墙上做披檐,檐为从墙体伸出的丁字形斗拱,直接承托檩椽和檐顶,披檐下为一块木质匾额,上书“德寿”。二层为书房,倒座三进深,四面的墙壁上透雕木窗棂,墙上镶嵌历代文人的碑刻、石刻、砖雕。二楼南墙上做披檐,其形制和三层一样,檐下有一块石刻,上书“半贤”,下为两个并列的砖雕弥勒佛像。最下的一层为过厅门洞,在圆形的门洞上面做披檐,其形制和二、三层相同,披檐下与门洞上的空间置一块匾额“万宝园”。“万宝园”上面有砖雕“天官赐福”(福寿禄)图案,周边饰以松树和牡丹图案,以及“南极仙翁骑鹤”石刻,所有砖雕、石雕皆为长寿之意。走出过厅,回首后望便看到过厅后墙上的“琴鹤亭”“庆有余”“义舍”等砖雕图案或石雕匾额。

过厅后墙的对面便是第三道门,门为东西走向的院墙上开辟的随墙式简易门楼,砖雕檩椽和墀头挑檐出厦,在檩枋和门的额枋上置一块清代石刻匾额,上书“美仑美奂”四个字。黑漆木门下有两个门墩,门墩前面上浅浮雕“鹿”图案。门的外墙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蛙鼓虫鸣声悦耳”,下联为“天光和风月下谈”,为张书勇撰文并书丹。过厅后墙和第二道门之间种植腊梅、桂树、竹子等草木,放置赏石盆景,于园中造景,于形中立意,使园子的文化氛围更浓。

迈过第三道门继续前行,向左抬头便看到了“世德第”大门。大门是在南北走向的院墙上开辟的屋宇式门楼,单开间,硬山式屋顶,木椽叠涩出檐,龙头形额承托四角向上挑出,鸱吻两脊,垂脊上有四个走兽。檩枋和额枋之间有木檐板,额枋下为黑漆方形大门,圆形门环,在条形的铁皮看叶上有序排列乳钉纹,八卦形门钹底座上有梅花图案,门楣的正中有两个门簪,箱型门枕石正面雕刻“入富贵”三个字。

门楼的后墙上辟一拱形砖券门,券门的上方与檐枋之间有一块明代石刻匾额“世德第”。券门两边的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宁为故土寒归士”,下联为“不为他乡做上客”,为张书勇撰文并书丹,表达了他浓浓的乡梓情怀。“世德第”后墙左侧的墙壁上,有一块青砖砌筑的壁画,壁顶为砖雕简易屋顶,青砖叠涩出檐承托檐顶,四角微微挑起,壁心为双龙石形佛龛,四角为蝙蝠形图案。

走进“世德第”院内,迎面看到的是石质扶栏拱形小桥。桥下有东西走向潺潺流水,走过石质小桥便看到了一个高大的戏楼。戏楼又名歌楼,旧时为节日、祭祀、还愿、祝寿所用。戏楼坐北朝南,建在1.9米的台阶上,台阶正面用青砖砌筑的台面,左侧有石阶可上戏台。戏台宽14米,深8米,分前后两部分。前台为“乐床”,用于正式演出,后台为“戏房”,专供演员化妆。台中有屏风隔板,其前方两侧为上下场门,形成凹字形空地,是乐队演奏场地。戏楼高10米左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两侧的木柱以鼓形柱础为基,两两相对延伸至台口,东西两侧各有圆柱四根,上承梁架,歇山式屋顶,双重檐,屋脊、梁柱、柱壁、门窗、屏风及其他建筑构件饰有雷云纹、回锦纹、如意花卉和戏曲人物故事图案,人物故事图案有《西厢记》《蟠桃会》《杨家将》《三官堂》等,皆有戏曲脚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台前的柱子上有一对楹联,上联为“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下联为“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戏楼前方东西两侧为回廊,回廊依靠东西院墙建立起披檐式走廊。东西两侧各面阔六楹,由七根红漆木柱支撑檐顶。斗拱、柱枋、柱础、雀替等部件雕刻有精美花纹,使回廊有了可供观赏的内容。回廊的四周种植梅花、桂树、竹子、槐树等草木,让回廊掩映在草木葱茏之间。这里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庭院深深,回廊相绕,漫步其中,处处如诗如画。可以想象在夜色如水的月夜,文人雅士相聚在回廊里,举杯邀月,醉看花开花落,或者在明媚的春日,在回廊里听听戏曲、音乐,品诗赏石,让时光在春光里慢慢沉淀,或者在天高云淡的秋日相聚一起,畅谈理想和远方,寻觅在回廊里遗落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