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陶南山馆藏书文化座谈会”在肥城市举办,市内外相关文化研究专家齐聚一堂,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使陶南山馆藏书文化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南山馆是什么?它与清末四大民间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有何渊源?这场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让很多尘封的“往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包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其中,海源阁是四大藏书楼之首,位于今山东聊城市中心,其藏书量之多、版本之珍贵都是首屈一指的,筹建者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以增。

据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丁延峰介绍,杨以增大规模收藏古籍是在任江南河道总督的七年里,但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聊城难免遭难,其次子杨绍和就在聊城东南一百余里的肥城西南“华跗庄”建起陶南山馆,以纾难安亲。华跗庄,古称“古肥子园”,后称杨庄,就是今天的肥城市王庄镇花园村。杨绍和的儿子杨保彝在《重修陶南山庄眉园记》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段修造别墅的原委。

丁延峰教授告诉记者,杨氏信奉“大乱居乡,小乱居城”的观点,为长久保存自己辛苦收藏的典籍,陶南山馆既是纾难之所,也成为藏书的最安全之处。于是,他们将大部分珍贵古籍一同随身运往陶南山馆,当时的陶南山馆不但藏书数量多,大多还是善本。杨以增的曾孙杨敬夫在《藏书三期》中说:“余曾祖父指示,书分两份,以十分之四藏于聊城故居,十分之六藏于陶南别墅。”

但是,时逢乱世,陶南山馆于1861年惨遭捻军毁坏,焚毁的书籍有十分之四、五,宋元旧本近百种,其他则有近千种,还有很多珍贵文物和藏品。此后残余的书籍大部分被运回海源阁保存,直到四十多年后,杨保彝隐居陶南山馆,又开始藏书,但已难现昔日辉煌。杨保彝的儿子杨敬夫作为海源阁的第五代传人,在乱世中始终艰难地开展着保护古籍的工作,1945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他将剩余书籍捐入山东省图书馆,如今,这些藏书主要在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为广大读者阅读使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以前,陶南山馆曾为解放军后方医院,1950年后,成为政府粮所。来到如今的陶南山馆旧址,古风犹存。旧址占地78亩,以南北大路为界,分东西两区,其中西区有四个院落,残存的房屋虽然损毁较为严重,但仍能看到厢房檐角上“百禄”“是荷”和“竹壁”“松窗”等砖雕字样,还有造型各异的莲花、菊花、石榴、兰花、竹子、钱币等纹饰,这些都表明当年这里曾有过的辉煌,以及主人不与流俗为伍的高洁品质。

目前,陶南山馆先后被列入泰安市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进行重新修缮。

左丘明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敏表示,随着此次陶南山馆藏书文化座谈会的召开,围绕海源阁与陶南山馆的历史渊源、海源阁杨氏家风、肥城藏书文化、陶南山馆的建筑风格、文旅价值等议题的研究和交流愈加深入,陶南山馆藏书文化作为肥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成为拓展和提升泰山文化内涵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将继续发掘藏书文化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丰富肥城历史文化内涵、涵养良好社会风尚、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做出积极贡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实习生 王瑞雪 通讯员 纪宗玉 李胜男 赵春燕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