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纯属故事,以第一人称撰写,本篇包含虚构创作。

我叫李明,今年32岁,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在市里的一个小公司做文员。我们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父母靠种地为生。父亲李大山,母亲王秀娟,他们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辛苦劳作,没什么文化,但心地善良。

那年我刚上初二,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走家串户的货郎,叫张老三。张老三背着个大篓子,里面装满了各种日用品、针头线脑的东西,走村串巷地卖。他一到我们村,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大家对他的货物新奇得很。我当时也在人群里看热闹,没想到这一看竟然改变了我的命运。

张老三身材不高,脸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一副操劳过度的样子。他一边摆摊一边吆喝:“来看一看,走一走,家家都用得上的好东西!”声音沙哑但很有力,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母亲也凑过去,想买些针线。

“这个针线包多少钱?”母亲问道。

“只要五毛钱,很便宜的。”张老三笑着回答。

母亲看了看他的篓子,眼睛里闪过一丝同情,随手买了些小东西。张老三道谢后,就继续吆喝起来。

傍晚时分,父亲回家吃晚饭,看见张老三还在村口转悠,天色已晚。他走过去问:“老张,你这么晚了还不走,是不是没地方住?”

张老三叹了口气:“唉,这附近也没啥亲戚朋友,实在找不到地方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你来我家吧,反正我们家地方大,也能搭把手。”父亲爽快地说。

张老三听了,感激不已,连声道谢。我当时觉得父亲真是太好了,一个陌生人都能收留。

晚上,吃饭时,张老三话不多,但我能看出来他对我们家的感激之情。母亲给他盛了一大碗饭,他连声说:“谢谢,谢谢,太感谢了。”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张老三说自己是孤儿,从小没读过书,只能靠这种走家串户的生意维持生计。听了他的故事,母亲眼睛有些湿润,她对我说:“你看,明儿个要好好读书,别像人家这么辛苦。”

张老三在我们家住了下来,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出去卖货,晚上回我们家吃饭、睡觉。渐渐地,我们也习惯了他的存在。

一个月后的一天,村里来了个急信,我堂姐的母亲病重,需要人手照顾。母亲急忙收拾行李,带着我一起去堂姐家帮忙。临走前,母亲交代张老三:“老张,我这几天得去娘家照顾病人,家里就拜托你和大山照看了。”

张老三点头答应:“大嫂,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我们回到家,发现家里井井有条,张老三和父亲配合得很好。母亲感慨地说:“老张真是个好人,有他在,我也放心了不少。”

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个月,张老三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他帮忙干农活,照顾家里的杂事,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晚吃饭时,我们都会聊聊当天的事情,逐渐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一天,张老三突然对我说:“小明啊,你学习怎么样啊?”

“还行吧,学校老师说我成绩不错。”我有些骄傲地回答。

“那就好,好好学,等将来考上大学,就不用像我这样到处跑了。”张老三的眼神里透出一丝期望和自责,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母亲在一旁接过话:“是啊,小明,你要努力,别让我们失望。”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张老三的话一直在耳边回响。我突然明白,他不仅仅是对我说的,更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寄托和期望。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这个小村庄,不辜负父母和张老三的期望。

多年以后,当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子时,张老三站在村口,目送我离去。他的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像是骄傲,又像是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曾经走家串户的货郎,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成了我们家的一部分。

大学毕业后,我在市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成了一名公司职员。父母和张老三对我寄予了厚望,希望我能在城市里扎根,有个好前途。每次回家,张老三总是拉着我问这问那,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

一天,我在公司加班,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了,情况不太好。我心急如焚,赶紧请假回家。一进门,看到父亲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母亲和张老三在一旁照顾。我握住父亲的手,心里五味杂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怎么不早点告诉我?”我哽咽地问。

“没事,别担心,就是老毛病犯了。”父亲勉强笑着说。

“张叔,这段时间多亏你了。”我看向张老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明,你不用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张老三摆摆手,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我在城里忙工作,心里却总挂念着家里。每次打电话,张老三总是详细汇报情况,让我安心不少。时间久了,我越来越觉得他是我们家的守护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小明,你张叔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你回来看看吧。”

我赶紧请假回家,一到家就看到张老三躺在床上,脸色不好。我心里一紧,急忙问:“张叔,你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毛病,没事的。”张老三笑着说,但我看得出他很虚弱。

母亲在一旁红着眼睛:“小明,张叔这几年一直帮我们家,照顾你爸,这次你得好好报答他。”

我点点头,心里默默决定,无论如何要帮张老三治好病。几经打听,我带着张老三去市里的大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是积劳成疾,需要住院治疗。我陪在他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就像他曾经照顾我们家一样。

张老三的病情渐渐好转,医生说他恢复得不错,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出院那天,他握着我的手,眼里闪着泪光:“小明,谢谢你啊。”

“张叔,您别这么说,您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回到村里,父亲的病情也有了好转,家里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张老三在我们家继续生活,和父母一起种地,帮忙干活,日子过得充实而温馨。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四处打听张老三的下落。母亲听到消息,心里有些担忧:“小明,这人打听张老三干嘛?会不会有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有些疑虑,赶紧去问张老三。他听了,脸色一变,低声说:“可能是我的亲戚,他们一直在找我。”

原来,张老三年轻时曾离家出走,一直漂泊在外,后来辗转来到我们村。他离家多年,一直不敢回去,怕家人责怪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那陌生人终于找到了我们家。原来,他是张老三的堂弟,一直在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见到张老三,堂弟眼里满是激动和泪水:“哥,总算找到你了!”

张老三愣住了,眼里闪烁着复杂的情感,仿佛在回忆那些年离家的往事。他走上前,紧紧抱住堂弟:“弟,真的是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堂弟带来了家里的消息,原来张老三的父母早已过世,家里人一直在找他,希望他能回家。我和母亲听了,心里既高兴又不舍,高兴的是张老三找到了亲人,不舍的是我们要失去这个家庭的一员。

母亲含着泪对张老三说:“老张,这些年你帮了我们不少,现在你有家人了,回去看看吧。”

张老三也红了眼圈:“大嫂,大山哥,小明,这些年我一直把你们当家人。谢谢你们的照顾,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

送别那天,张老三依依不舍地和我们道别。看着他和堂弟的背影,我心里百感交集,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时间过得飞快,张老三回家后,我们之间的联系依然密切。他时常打电话来问候,偶尔也会回村里看望我们,每次回来都带着家乡的特产,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

有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小明,你张叔最近身体不太好,咱们去看看他吧。”

我心里一紧,赶紧和母亲赶去张老三的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他躺在床上,面色憔悴。堂弟告诉我们,张老三的病情加重了,需要人照顾。我二话不说,留下来陪他。

那段日子,我和母亲一起照顾张老三,帮他煎药、喂饭。张老三看着我们,眼里满是感激:“小明,大嫂,你们真是我的亲人。”

我握住他的手:“张叔,您一直都是我们家的一员,我们当然要照顾您。”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老三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医生说他可以出院了。我们带着他回到村里,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

回到家后,张老三感慨万千:“小明,大嫂,这些年你们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

母亲笑着说:“老张,咱们是一家人,不说这些。”

张老三点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是啊,我们是一家人。”

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张老三依然是我们家的一员,和父母一起种地,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我们经历了风雨,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那个走家串户的货郎,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成了我们家的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