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被誉为皖浙人民的母亲河,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水源地。

新安江风景秀丽,山水清新。古往今来,就有众多诗句,述说着她的风光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江(资料图)

孟浩然笔下的“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沈约笔下的“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孟云卿笔下的“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跨越千年,这些诗句历久弥新,意蕴悠长。

自2012年以来,新安江开启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以来,再次受到全国瞩目。“新安江模式”在走向全国的同时,也展现着皖浙两省人民锐意创新、携手共赢的智慧与担当。

新安江全长373公里,从海拔1629米的休宁县六股尖发源,逶迤东流,经安徽歙县进入浙江淳安、建德市的千岛湖,最后汇入钱塘江。

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但其在安徽境内干流长240多公里,流域面积占新安江全流域面积一半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江(资料图)

自本世纪初开始,黄山市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污水垃圾压力增大,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处在新安江上游的安徽和下游的浙江在水质保护上长期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水质问题止步不前。

如何确保“一江清水出新安”?

2012年以来,财政部、原环保部等有关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我国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新安江模式”正式开启。

2023年6月,皖浙两省人民政府在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开启第四轮试点。补偿范围从之前三轮试点期间的3市10县(安徽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建德市),扩大至4市34个县市区(安徽黄山市、宣城市全境,浙江杭州市、嘉兴市全境)。

从协议内容上看,四轮试点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持续地迭代升级。从最初的对单一水质指标评价进行资金补偿逐渐转变为包含资金补偿、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技术援助等的多元补偿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下游受益与补偿相对应、上游享受补偿权利和履行补偿义务相匹配。

从2023年开始,皖浙双方每年出资额度从过去的最多出资“2亿元”提升到“4亿元至6亿元”。此外,在断面水质补偿上,2023年补偿资金总盘增至10亿元。

安徽和浙江“对赌”升级,越“赌”越大,底气却越来越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市徽州区临河村村民在“生态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资料图)

十二年来,皖浙两省的合作基于水,又超越水,携手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为了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新安江,黄山市设立市级领导小组及专职机构,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防治,构建集环保、水利、住建等监控系统于一体的流域智慧管理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域保护治理网络。黄山市率先在安徽省以PPP模式治理农村污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2023年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P值为0.81,连续十二年优于考核标准。

近年来,黄山在生态变现上持续发力,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乘借着与浙江省深度合作的东风,黄山市与杭州市共同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旅廊道建设。2023年,黄山市旅游收入743亿元,较2019年增长12.68%。

除旅游业之外,随着黄山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上下游生态共治、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正不断升级。双方还计划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强文化创意、商贸金融、绿色农业等领域合作交流协作。

新安江水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自2012年以来,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连续12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

2023年,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新安江黄山段上榜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山市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前的77.4%提高到82.9%,自然生态景观在流域中占比达85%以上,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5,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相较于“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8.6%、12.36%。

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64.5亿元,2022年黄市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量为3916.93亿元,相当于年GDP的3.91倍,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皖浙携手合作,从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再到如今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实现了共同保护战略升级、多元补偿机制升级、合作模式创新升级“三个升级”。今年,“新安江”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已在全国20个流域、21个省级行政区复制推广。

近日,在召开的黄山市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黄山市委书记凌云表示,将扎实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紧盯新安江P值变化,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推动绿色转型,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做好各项工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再探新路。(记者 汪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