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Larry 励叔

大家好,我是Larry。

这是我在高净值移民的专栏【励叔吐槽留学】上发表的第5篇文章,其他同系列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点击下图),更新随时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硕士项目被说太水了,还值得读吗?

前几天,辅导小朋友写语文作业,用“水”组词,我以为他会想到水草,水牛,水手,水兵…… 没想到小朋友张口而出:水硕

没想到“水硕”的概念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了!

所以,我们今天聊聊:水硕。

什么是“水硕”?

什么是“水硕”?

“水硕”通常出现在留学行业内,是指某些主流留学目的地的授课型硕士,因为招生规模庞大、学制短,从而成为中国留学生“刷”学历的快捷通道,

但又因为录取门槛低、毕业容易,学历的含金量也受到大量质疑,从而被大众认为很“水”。

为什么会有“水硕”?

为什么会有“水硕”?

“水硕”的起源,其实是中外教育体系对“硕士”这个学位的认知和观念差异太大。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承师于前苏联,硕士很久以来被当作某种“副博士”在培养,硕士毕业生一般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实践经验。

所以在我国,硕士被认为是“高于”学士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经常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体现该岗位的高要求。

很多企事业单位同样以员工硕士学位占比来宣传实力的强劲。

但是,海外教育体系中,在美国,硕士和博士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径,并不构成学习的先后关系。

本科毕业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博士;想要习得某种职业技能去就业的,可以读硕士或者JD、MD;或者直接去工作,毕竟大部分硕士能做的工作,本科生也能做。

而在英联邦的教育体系中,硕士被分为就业导向的taught graduate(授课型硕士)和MPhil(研究型硕士)。

研究型硕士以学术为导向、为申请PhD做准备,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硕士较为接近,但招生极少、标准严格,因而我们大部分留学生就读的都是授课型硕士,也就是并不以学术研究作为主要任务。

当然,随着我国教育大跃进,国内的硕士也在往海外硕士的方向靠近。

近几年来,专业硕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学术硕士的规模相应减少,学制由之前的三年压缩到现在主流的两年,取消了论文发表要求,都能体现这种“堕落”。

但是,有一点核心区别还是没改的,那就是国内所有的硕士,无论是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哪怕是MBA、MPA,都是要写毕业论文的。

但“水硕”则一般不用写毕业论文。

因此,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国内概念中的硕士,跟海外的master,本质是不同的。

关于怎么择校,选择适合后续就业的硕士项目,可以私信回复【留学】,先领取一份《留学白皮书》,然后联系Larry老师诊断。

“水硕”水吗?

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海外的“水硕”还真挺水的

由于定位不同,海外的硕士跟国内的硕士最大的区别就是缺少研究经历。

网上经常能看到海外硕士这么为自己辩解:“国内的课程也很简单,不是一样水吗?”

这就属于偷换概念了。

因为国内硕士生们的重点从来都不是上课。事实上,只要是用上课作为主要学位要求,那就很难避免“水”,毕竟学生有一万种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浑水摸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理工科的硕士难免被导师抓取当“民工”,天天在实验室搬砖,文社科的硕士也可能要帮导师整理资料、天天看论文等。

虽然所有的硕士生都吐槽这些,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也算是某种科研实践。

就算是找到了非常善良、包容、大度的导师(就像我一样),可以在读硕期间疯狂摸鱼,但最后还是有毕业论文的一道大坎摆在前面。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硕士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压力,可能大于整个硕士期间所有课程加起来的量。

因此,我们海外的硕士留子们其实不用为自己的“水硕”争辩,而是要意识到,去海外读硕士的本质就是一种“花钱买分”,就为自己能够利用到国内的认知偏差,从而享受硕士的福利偷着乐就行。

因为,当我们在说海外硕士门槛低时,其实隐藏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能付得起海外的学费生活费。

毕竟,主流留学国家和地区读一个硕士的总费用在50万人民币以上,这已经超过我们大部分国内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了。

用更高费用的门槛拦住大部分竞争者,本质跟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北京上海天津的户口,从而在高考中更轻松,没有本质区别。

“水硕”值得读吗?

“水硕”值得读吗?

不得不说,海外高校就是在拿各种“水硕”项目当现金牛来割中国学生韭菜的。

以水校鼻祖UCL为例,这也是王思聪、周受资等一众名人的母校,但你如果不是为了去混圈子进去,只是冲着名气去,励叔劝你三思。

每年招收近一万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其中大部分都是各种一年制硕士生,以平均30万的学费来计算,每年的收入高达30亿人民币,这还没算上为伦敦的房租、餐饮、交通等行业贡献的上百亿收入。

但学生收到的教育服务相当有限,无论是超级大班课让孩子上课直接摸鱼,或者几乎没有的就业服务,甚至教授自己罢工导致孩子迟迟拿不到学位,都让学生的体验差到极点。

而毕业后,可能只能回国拿着不到一万的月薪,最多攒下3000的盈余。

如果薪资不增长,按这个速度,要收回这个硕士的教育成本需要200个月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招生规模过大,鱼龙混杂,你不靠谱的学长学姐们可能已经给国内企业上过一课了,国内的企业也早就领略了“水硕”的威名了。

同时,随着外资撤离、经济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模式,留学生最基本的语言优势(但其实一年硕也并没有这个优势)也不再有用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水硕”在国内的就业情况必然是越来越差的。

虽然我们做留学业务,但在硕士这个阶段,我们经常是做劝退的工作。我总会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考研啊?

很多学生也许会回答,我家里付得起这个钱、不在乎这个费用,我就是想去学东西/想去开拓眼界等等……

希望大家还是别骗自己了,想学东西、想上课哪里不能学、不能上?B站和edX等平台上有各种教学视频,可以在网上下载到你任何感兴趣的教材和论文;

想开拓眼界不能去旅游吗?在国外九个月,天天上课写作业的,能开拓什么眼界。

其实本质上,大家还是冲着所谓世界大学排名去的,希望在这个东西的加持下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放下幻想,信息差在逐渐缩小,这些所谓的世界前20在国内很多时候真不如211好使

来看看江浙的定向选调名单,这简直是“水校鉴定宝典”,当中有很多211大学,但没有一所海外学校。

正如上文所说,适合读“水硕”的只有一种学生,那就是只要有个硕士学位,家里就可以通过关系给安排到国央企工作的。

重点是,别看了各种企业的拟录取名单里面一堆海外水硕,就觉得自己读个水硕也能进去。

现实是,真进不去的,亲!

海外硕士都水吗?

海外硕士都水吗?

有没有不水的。

“水”主要是取决于录取难度还是课程质量?或者说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哪个水?

在大众心目中,“水”主要是指录取难度

毕竟课程质量很难判断,对外面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而录取难度则比较客观,无数人都可以通过身边的人的例子来大致判断所谓录取难度。

企业在选人时,之所以更愿意选名校毕业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名校帮忙筛选了候选人,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大概率是很优秀的,这样企业能够节省挑选人和试错的成本。

在斯宾塞的“教育的信号发送理论”中,即使假设教育本身不会对学生能力有任何改变,其区分学生能力的功能还是会对社会效率的提高有重大贡献。

所以,我们还是会以录取难度作为评价是不是“水”的标准。

就像我看到的,澳洲留学生说自己学的很苦、很容易挂科、很宽进严出、所以不“水”时,有人反驳:

“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录取时标准放得太低,所以导致了后面的学习困难;如果是高标准录取的学生,就不会遇到这些困难?”

所以,这其实就会有个悖论,学生都是希望留学中介帮他找到一个“性价比”高的项目。

但是,如果“性价比”高,就是很好录,那就是“水”,如果不“水”,那可能就是录不了。

终究还是无解。

所以,做硕士申请的都得主打一个信息差,将项目描述的非常好、将学生的条件描述的很低,才能产生一种“高分低录”的效果。

就像前些年,很多中介宣传背景多么一般的学生录取了哥大硕士。后来大家一看这种标题就知道肯定是哥伦比亚大学专业研究学院(SPS)。

一个冷知识,脱口秀演员呼兰,就是SPS的精算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产生了两个结果:

首先,大家都知道哥大SPS是水硕;

然后,大量的学生去申请哥大SPS,导致其录取的门槛越来越高。

到现在,我们甚至很难再说哥大SPS真的可以稳进了。

我就喜欢水硕,给我推荐几个

我就喜欢水硕,给我推荐几个

英澳的水硕项目太多了,遍地都是,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主要聊聊美国的项目。

美国的各种“水硕”项目,简直是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

曾几何时,美国的硕士项目少的可怜,本科生毕业除了去法学院和医学院,都是要么读博,要么工作,谁会读硕士啊。

但是看到英国人实在赚的太多了,于是赶紧模仿,开设各种专门招收中国学生的“水硕”。

整体来说,美国的水硕项目还是很多的,但是以后只会越来越少。

有一个反直觉的数据,我们感觉到国内本科的学生已经几乎不考虑去美国读硕士了,毕竟各种留学大V都在跟你说美国留学已经彻底失去性价比了,

但实际上,去年中国赴美读硕士的学生人数是增长的,大幅度下降的主要是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人数。

所以结果是,曾经的各种“水硕”项目,在中国学生的追捧下,都变得越来越高不可攀了。

曾经提到哈佛硕士,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该不会是哈佛教育硕士吧?结果果然就是。

但是现在哈佛教育硕士也相当难录了,GPA没有3.9,都很难录取。

同样,哥大曾经著名水硕的三大金刚 SIPA,SPS,Teacher's College,SIPA的门槛已经高到离谱,SPS还丧心病狂的要求哪怕是美本的学生也要考托福。

唯一还能是水硕项目的就只剩下了一个Teacher's College

而宾大(UPenn)也只有教育学院和IMPA还是保持着“水”准。

幸运的是,JHU的Carey商学院的一众项目虽然相比较之前门槛大幅度提高了,但还是能够归类为“水”。

然而,很多项目,我们以为会“水”,结果并没有真的“水”。

比如去年,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接连开出两个新的硕士项目,管理硕士和金融硕士。

我心里想,缺钱了吧,开水硕项目了吧?结果最后这两个项目录取的门槛都还是很高。

说个题外话,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提到水大家都说英国和澳洲?

明明加拿大的本科、尤其是多伦多大学的本科,录取也超水;而美国也有这么多“水硕”项目,而中国香港、新加坡大学的硕士对海外本科的学生招生的门槛也是低的吓人。

但为啥大家都是骂英澳呢?

后来我发现,只有英、澳是本科和硕士都很“水”。

事实上,虽然提到英国都是在说“水硕”,但英国大学的本科比硕士更好进。

硕士因为很多大学都拉List,对本科学校做了限制,其实没有那么水,但本科生就真的是“应收尽收”了。

而加拿大虽然本科很水,但是硕士很难啊。

美国虽然很多“水硕”,但是本科很难啊。

中国香港、新加坡虽然对海外本科把标准压的很低,但是对大陆的学生要求很高啊,动辄只录985。

这样,只要有一个方面没那么水,也许就能逃脱大众给它们贴“水”的标签。

总结

总结

最后,我们认为“水硕”的价值真的相当有限

尤其是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读“水硕”可谓毫无性价比,建议考研。

其实真论性价比,还是美本和博士更有性价比。

美本虽然花费更高、录取难度更高,但学校是真的在努力投入培养本科生的,通过教育的价值和成长大概率是能够值回成本的。

并且,本科四年能更充分地提升语言熟练度、融入当地社会,更有可能在当地找到工作,赚回花费。

现在,单纯读个硕士,看上去花的不多,但也更加没有价值。找工作?不容易。

而博士则通常有全奖,已经可以算是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了。

你或者你周边的人现在在申请“水硕”吗?可以拿来给我评估一下,是继续准备下去,还是直接撒手躺平过一个欢乐的暑假。可能一念之差,付出的成本天差地别。

感兴趣的朋友,私信回复【留学】,可以向我领取一份留学白皮书,我帮你定制留学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