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兴县固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村牌坊。这是一座花岗石四柱三门五楼牌坊,共有三道门。大门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看今朝山水新美,忆往昔人文固贤”。牌坊梁柱间雕刻着各种浮雕纹饰,既美观又富含深刻寓意,端庄大气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牌坊背面也有一副对联:“山青水秀美丽村,物华天宝幸福民”,横批是“幸福门”。

跨过这道“幸福门”,便踏入了固贤村。固贤村集体拥有7座大棚,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宽阔的南川里,承载着全村人振兴家业的热望。苍翠茶山下,闪耀着蓝色光芒的光伏电站成为集体经济的“定期存款”。此外,山上还有1220亩柴胡,为全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基金”。

作为纯农业村,全村的粮食种植占比较大,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谷子、黄豆等杂粮。村党支部副书记康全儿就是一位种粮大户,他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和妻子两个人种了60亩地,主要以玉米、高粱、谷子、红芸豆、土豆为主,平均每亩收益约1千元。

“现在种地用的小型农机都能直接开到地头,我家有旋耕机、点种机、脱粒机和小四轮,比起以前省事儿多了。”康全儿感慨地说。

像康全儿这样的人家,全村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实现了半机械化耕作,不像过去一样全凭力气,即便老年人居多,但粮食产能一点也不少。近年来,兴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精品杂粮”战略,高举“特”“优”旗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科技扶持力度,推动全县杂粮产业快速发展。固贤村作为杂粮主产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重点发展谷子、糜子、黍子、绿豆、豇豆、黄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杂粮,连续几年实现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村民收入也节节攀升。

此外,村民们除了种地,还涉足运输和养殖等多个渠道,以实现增收。目前,全村共有养殖户约30户,主要养殖牛、羊,养殖数量少则有二三十只,多则可达百余只,小而精的养殖模式便于管理,效益相当不错。这种小规模的家庭式“种植+养殖”模式构建了“立体循环庭院经济”的格局,利用秸秆喂养牲口,粪便再还田,实现了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固贤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近几年,围绕乡贤文化、生态宜居、文明新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设了“乡史馆”、口袋公园,修缮了文化大戏台,硬化绿化街道,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沿着宽阔整洁的街道前行,道路两侧围墙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内容涵盖党建、乡村振兴、移风易俗、传学古今和乡风文明等多个主题,将庭院建设、文化建设、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让人眼前一亮。

村文化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村民自发组织起秧歌队,驻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为秧歌队购买了服装、锣鼓、电子琴和音响。“农闲时间,妇女们忙完家务,穿上舞衣,摇身一变,成为舞娘。尽管她们年纪稍长,腿脚或许不如年轻人灵活,但她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时,依旧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魅力不减当年,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欣赏。”固贤村党支部书记刘爱泉说。

在村中央,坐落着一座红白理事厅,厅内宽敞明亮,靠窗处排列着两排转盘圆桌,正面墙上悬挂着“争做文明家园,创建和谐固贤”的宣传栏,上面详细列出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制度,而侧面则是推进移风易俗的签名墙。红白事的操办一直是村民们难以言说的心头结。彩礼、宴席和鼓乐使得婚丧事越来越铺张,攀比风气盛行。自从国家倡导移风易俗以来,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宴席标准和上礼金额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这一规定一经出台,村民无不拍手叫好,并积极响应。康全儿说:“现在,每家的红白事都要在村委报备,按照规定的宴席标准来操办,既省钱又省事。”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改变。实际上,固贤村还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地下电网管道、排水管网、配套卫生间都已经入户,村道沿线的垃圾也全部纳入了清运系统。网格员定期巡查,村民们在日复一日的检查督促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自觉习惯。基于此,固贤村还荣获了“吕梁市移风易俗示范村”的称号。

夕阳将落,一道余晖映在路灯上,“贤”“福”二字格外醒目,看着眼前一派祥和景象,笔者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文明风起、贤孝传家、耕读继世、福临农舍的新时代农村美好画卷。白彦平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