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的茂密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既像鸡又像猫,却又独一无二。它们拥有圆滚滚的身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晚上却化身为神秘的夜猫子准时出动。

没错,这就是鸮鹦鹉,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虽然它们蠢萌可爱,但却处于极大的生存危机中,数量少到只剩下50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最重的猫面鹦鹉

世界上最重的猫面鹦鹉

“鸮鹦鹉”,此名一出不知道会引起多少人的疑问:这神秘的生物到底是猫头鹰,还是鹦鹉?

实际上,鸮鹦鹉与猫头鹰没什么亲戚关系,之所以名字里带一个表示猫头鹰的“鸮”字,是因为鸮鹦鹉脸部宽阔圆润,带有一对大大的眼睛,长的猫头鹰很像

但与此同时,它们的羽毛颜色又呈现出鹦鹉标志性的黄绿色,上面还带有黑色和棕色的条纹,能够很好地在森林中伪装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一些体型较小的鸟儿不同,鸮鹦鹉可是鹦鹉中的重量级选手,成年鸮鹦鹉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在1.5到4公斤之间,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鹦鹉物种!它们浑身充满脂肪,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看起来有一种珠圆玉润的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嘟嘟的身体

鸮鹦鹉是新西兰特有的鹦鹉,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的南岛和一些离岛上,特别是没有掠食者的保护岛屿

它们喜欢栖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这些地方可以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隐蔽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不折不扣的“夜猫子”,鸮鹦鹉通常在白天藏匿在树洞或灌木丛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只不过,体型硕大的它们并不捕食鼠类和其他小鸟,而是专心致志地做一名素食主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鸮鹦鹉的嗅觉非常发达,能够通过气味找到食物和同伴。它们的食物主要为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皮。

在鸮鹦鹉的绿色食单上,它们尤其喜爱陆均松的松果。可惜,这种松果是应季节而生的果实,不会每时每刻都有,因此鸮鹦鹉会在有食物时储存脂肪,以此应对可能出现的饥荒。不过,光吃草就能给自己吃成个大胖子,这个大鸟也算有点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均松

有趣的是,鸮鹦鹉不仅是世界上最重的鹦鹉,也是唯一不会飞的鹦鹉!

“笨鸟”不会飞

“笨鸟”不会飞

没错,鸮鹦鹉并不会飞行。它们的翅膀相对短小,胸部不具备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突,因此它们无法像其他鸟类一样产生足够的升力来飞行。同时,它们的羽毛还非常柔软,不像其他鹦鹉那样具有刚性,这也是它们不能飞行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这自然也和鸮鹦鹉笨重的身形分不开,它们的肌肉和骨骼也不适合长时间的飞行。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鸮鹦鹉的栖息地没有大型陆地掠食者,因此它们不需要利用飞行来逃避捕食者。

久而久之,这一鸟类的本领就被进化掉了。相反,它们主要还是依赖于隐蔽和拟态来保护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不会飞,但鸮鹦鹉在爬树方面却是一把好手。它们的爪子非常强壮,可以紧紧抓住树干,再加上鸟喙的辅助,偶尔,鸮鹦鹉会忘记自己不会飞这件事,每每尝试从高树上滑下来,总是摔个四脚朝天。

好在,这一身膘可不是白长的,它们厚厚的羽毛和柔软的身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这种跌落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双翅膀虽然不会飞,但能帮助它们在爬树时保持平衡

鸮鹦鹉在大多数时间过着独居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聚集在一起。雄性鸮鹦鹉在繁殖季节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用脚和喙清理出一块光滑的地面,表示:“这就是我的领地了!”

然后,雄鸟开始发出低沉而悠长的叫声,这种叫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来吸引雌鸟。雌鸟根据这种叫声从远方赶赴雄鸟的领地,然后进行交配。交配成功后,雌鸟会独自承担孵化和养育雏鸟的任务,而雄鸟则会留在领地中继续吸引其他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自育雏的雌性鸮鹦鹉

鸮鹦鹉的寿命很长,雄性在5岁时性成熟,雌性则在9岁,而它们完整的一生能够活到60岁!然而,这并不代表着鸮鹦鹉的种群数量丰富,相反,它们正处在十分艰难的生存困境中,甚至一度仅存50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天堂到濒危,鸮鹦鹉历经生死劫

从天堂到濒危,鸮鹦鹉历经生死劫

鸮鹦鹉,这种圆滚滚的可爱生物,曾经享受过一个相对无忧的生活环境。可惜,这样的“乌托邦”并未持续太久。

虽然鸮鹦鹉的寿命很长,但它们的繁殖周期却非常缓慢。雌性鸮鹦鹉只有在陆均松的松果特别丰富的年份才会繁殖,通常是每三到五年才发生一次。并且,即使在繁殖季节,雌性鸮鹦鹉也只会产下一到四枚鸟蛋,且孵化率并不高。

繁殖的缓慢让鸮鹦鹉的种群发展速度极为缓慢。即便没有外来捕食者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也足以让它们的数量增长非常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的出现也给鸮鹦鹉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大约1000年前,毛利人首次登陆新西兰,他们带来了猎犬和老鼠,这些外来物种对鸮鹦鹉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毛利人取用鸮鹦鹉的肉作为食物(据说鸮鹦鹉味道像羊肉),还将它们的皮毛制成斗篷。为此,他们专门将猎犬训练成捕猎鸮鹦鹉的助手,而老鼠则成为了鸟蛋和雏鸟的天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鸮鹦鹉毛斗篷,也叫做毛利斗篷

鸮鹦鹉不会飞,自卫能力极为有限,在面对捕食时唯一的防御机制就是静止不动,这在面对这些新来的捕食者时显得尤为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殖民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掠食者,如猫、黄鼠狼和白鼬。对于鸮鹦鹉来说,这些捕食者完全颠覆了它们原本宁静的生活环境。无论是鸟蛋、雏鸟还是成年的鸮鹦鹉,都成为了这些掠食者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野猫吃剩的鸮鹦鹉

除了掠食者的威胁,新西兰的原始森林被人类大规模砍伐,用于农业开发和城市扩张。鸮鹦鹉依赖于茂密的森林环境来获取食物和筑巢。森林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它们可利用的栖息地大幅减少,这就导致鸮鹦鹉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

曾经的新西兰森林是鸮鹦鹉的天堂,但在掠食者和栖息地丧失的双重夹击下,这些可爱的大鹦鹉数量急剧下降。根据数据显示,1995年,鸮鹦鹉的数量仅剩50多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年内,鸮鹦鹉的种群数量变化

新西兰人如何挽救鸮鹦鹉?

新西兰人如何挽救鸮鹦鹉?

1995年,当鸮鹦鹉的数量降至历史最低点时,新西兰政府和鸟类保护组织已经认识到,必须采取紧急而有效的措施来拯救这种独特的鸟类。为了保护鸮鹦鹉免受掠食者的威胁,新西兰的保护专家们制定的第一个计划就是:搬家!

为了将鸮鹦鹉从其原始栖息地转移到安全的“避难所”中,科学家们精心挑选了几座岛屿,在彻底清除了岛上可能威胁鸮鹦鹉的掠食者后,鸮鹦鹉被迁移到这些没有天敌的小岛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批迁移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新家园包括卡皮蒂岛、钦岛和马纳岛等,这些岛屿都经过严格的生态修复,确保此处绝对是鸮鹦鹉的理想栖息地。迁移项目不仅需要精密的规划和执行,还需要专家对岛屿进行长期监测,保证不能有任何天敌上岛威胁到鸮鹦鹉的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皮蒂自然保护区

在这基础上,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保护组织引入了人工繁育和育雏计划。科学家们通过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提高了鸮鹦鹉的繁殖效率。在繁殖季节,研究人员会密切监测雌性鸮鹦鹉的健康状况,确保它们能够顺利产卵和孵化。

研究人员将雏鸟从巢中取出,放置在安全的孵化器中饲养,直到它们足够强壮,能够返回野外。这些雏鸟在鸟类专家们的精心照料下,得以避免早期死亡的风险,并逐渐成长为健康的成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鸮鹦鹉的食物资源有限,尤其是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之后。为了确保鸮鹦鹉有充足的食物,新西兰政府和保护组织建立了多个投食站。这些投食站定期提供鸮鹦鹉所需的高能食物,比如水果、坚果和专门配制的营养混合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投食装置,鹦鹉吃得头都钻进去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经过一个富有成效的繁殖季节,以及多年成功的人工育雏,2022年,鸮鹦鹉的种群数量已经增加到252只。2023年,鸮鹦鹉首次被重新引入大陆,重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新西兰的森林中,这些圆滚滚的大鹦鹉依然在夜晚悄然出动,继续着它们独特的生活。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多么珍贵,也提醒着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尽管曾经濒临灭绝,但在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鸮鹦鹉的数量正在缓慢增加,每一只鸮鹦鹉都象征着自然界的脆弱与奇迹。希望人类能够继续关注并保护这些蠢萌的大鸟,让它们在新西兰的森林中继续繁衍生息,让这个“胖鸟”家族能够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