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晚,一则消息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某知名教育集团旗下的国际学校,在北京的一所校区即将关闭,而半年前,他们在深圳的一个分校也已宣布关闭。名字这里就不说了,因为在这个圈子里十多年,很多校长,股东都认识,这个时候不想落井下石。
但这一突变无疑给众多家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一年20多万的学费,却换来学校突然关闭的结局,这怎能不让人痛心?此前,中国宁波、深圳、佛山等地的国际化学校已大面积关闭,这使得部分家长对集团其他校区的稳定性产生了严重质疑。
过去三年,中国的国际化学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无论是东部的一二线城市,还是中西部的省会城市,都有不少国际化学校宣布停止运营。更有甚者,某上市国际学校集团的股票已经停牌3年,这无疑是教育界的荒诞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的形势,那些已经或正准备将孩子送入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规划孩子的教育路径。他们面临的选择是:回到体制内学校走高考路线,继续留在国际教育体系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还是提前将孩子送出国,在低龄阶段就接受海外教育?
当下,客观环境的变化无疑是国际化学校面临的最大危机。关于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我一直在深度参与,也有经常更新观点和预测,关注我的老粉丝应该都可以扒一扒之前的观点和建议,我自认为预测的还都是挺准确的。。
在我看来,倒闭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生率降低:随着出生率的逐年下滑,甚至人口负增长,国际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办幼儿园的关停潮已经愈演愈烈,可以预见的是,人口减少将导致需求减少,而低龄留学潮的到来,也将加速国际学校的倒闭。
虹吸效应:在国际学校中,头部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对其他学校进行“降维打击”。热门的学校从来不愁招生,以深圳为例子,英式方向的深国交,美式方向的贝赛思。他们近几年的扩招,一定程度上吸走了原本其他学校的生源,对其他梯队学校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经济疲软:历史进入“垃圾时间”,挣钱越来越难了,导致负担起国际学校花费的家庭减少。每年20~50万的花费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有些家长因为生意下滑或被降薪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减少,从而无法承担国际学校的费用。
疫情后的分流:随着疫情的过去,境外的国际学校开始抢蛋糕。我认识的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英美澳加等国读高中,或者选择东南亚的新马泰等地。我上周去了一趟新马泰地区,发现那里的国际学校中乌央乌央的来自中国的孩子,尤其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去不起英美,就先来了东南亚,毕竟花费可能比国内的北上广深的国际学校还便宜。而且,国际化程度更高。
考试泄题和作弊猖獗:最近两年,我们中国大陆的各种国际考试泄题和作弊现象猖獗无比,如AP、A-Level、AMC竞赛等各种考试都出现了泄题作弊的情况。这使得中国学生的成绩在欧美大学眼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想要不被影响的学生,被迫转学去英国和北美的高中。
那么,家长们在择校时应该考虑哪些要素呢?除了升学数据外,学校的办学资质、管理情况、师生稳定性、校长背景以及学校投资方或合作方等多种因素都需要关注。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时,一定要对学校的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耽误孩子的学习。毕竟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看到谁在“裸泳”。我们只能秉持着“安全”、“合适”的原则为孩子寻找最优解。而恐慌只是一时的情绪而已,冷静沉着应对才是最好的选择。
(注:国内通俗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包含了只招收外籍学生的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双语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等类型。而此次的震荡也波及到了上述所有类型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