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阔别家乡多年的杨得志将军重归故里,看到40多岁就已经满鬓斑白的姐姐,杨将军忍不住泪流满面。

然而姐姐看着弟弟一身军装,英姿飒爽的样子,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

姐弟二人正叙话时,姐姐突然从家中稻草墙里拿出一张发黄的照片,然后压低声音对弟弟说道:“这张照片不能被看到,要是让别人发现了是会死人的。”

看到照片的一瞬间,杨得志忍不住再次落泪。

这张照片拍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被人发现就会死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渡乌江

这一切还要从1935年说起。

1935年1月2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行军到乌江,作为红一军的先锋部队,他必须赶在主力到达之前,强渡乌江,并且在对岸建立红军的军事据点。

此时乌江江面上笼罩着一层寒光,放眼望去,对岸的山林中全部都是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

想必他们早已经枕戈待旦,只要红军敢强行渡河,恐怕他们会立刻开炮,直接把红军掀翻在汹涌的波涛之中。

更加危急的是,此时的乌江渡口竟然无船可乘。

杨得志亲自率领战士到老乡家中打探情况。

看到红军,老乡激动的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红军队伍到达之前,国民党已经对附近村落集中扫荡,将所有能够渡河的木船皮筏全部没收,甚至当着老乡的面全部烧毁。

村民附近多以捕鱼和摆渡为生,如今赖以为生的船只却被毁于一旦,可是如今什么都没有了。

杨得志听完之后心中愤怒,不曾想国民党竟然残忍至此,他只能安抚老乡,然后回到岸边,用望远镜向对岸查看。

突然他看到水面上飘起一只竹竿,杨得志拍着大腿灵机一动:“竹筏子!”

他立刻下令,除了戒备站岗的战士之外,全团的战士都到附近的竹林中砍伐竹子编成竹筏。

战士们出发前,杨得志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砍到老乡家里自种的竹子,有什么情况一定要和老乡说清楚。”

战士们坚定的点了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百姓听说红军战士要砍竹子做成竹筏渡河,纷纷砍伐自家竹子送到河边让红军使用。

杨得志原本不肯收,但老乡们坚持,他只能握着老乡的手感激万分。

很快,第一团编制数十个竹排,杨得志亲自挑选八名勇士,请他们先到对岸建立据点。

可惜竹排刚划到江中心,因碰到礁石侧翻。

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又连续下放多只竹排,终于成功打入对岸。

只听对岸枪声大作,杨得志振臂高呼:“同志们,冲啊!”

说着,他直接跳上竹排,一边持手榴弹丢向对岸,一边滑动竹排向对岸靠近。

经过杨得志与红一团战士的不懈努力,最终顺利渡过乌江。

杨得志因此勇冠三军,年仅24岁的他,成为红军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勇冠三军

1935年5月24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再次接到艰巨任务,他们需要彻夜急行,率先冲突敌人的封锁线,为主力部队打通大渡河。

此时国民党的追兵穷追不舍,主力部队的处境更加危险。

杨得志一声令下,红一团战士不惧生死,在暴雨中急行70公里,彻底甩脱国民党的封锁线,终于抵达大渡河安顺场。

但此时形势依旧十分艰难。

大渡河是红军前行的必经之路,国民党在此地设置精兵强将,此刻对岸五步一个炮口,正对准杨得志的红一团随时准备发射。

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渡河只会比乌江时更加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不足以让杨得志退缩。

他率先向驻扎在村庄附近的一支国民党驻军发起进攻,混战过程中缴获国民党渡河船只。

随后他下令将红衣团兵分三路,他亲自率领第一营强行过河,黎林率领第二营在下游开炮牵制国民党主力,第三营段后防止国民党追兵影响渡河。

部署完成后,杨得志再一次挑选12名勇士,请他们做本次渡河的先锋。

红军战士英勇无惧,在漆黑夜色中进入大渡河。

看到船只滑到大渡河中间时,杨得志立刻向第二营下令:“开炮!”

只听一声轰隆巨响,第二营战士直接瞄准对岸防御攻势开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守军被打的措手不及,仓促之间应战,但早已经错失先机。

在炮火和大雾的掩盖下,第一支部队成功登陆对岸,并迅速拿下一个战略据点。

随后杨得志亲自率领大部队跟上,迅速渡过大渡河,与对岸的第二营前后夹击,打的国民党驻军毫无还手之力。

这两次战役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是红军长征最终胜利的关键。

当毛主席得知,两次战役都是由杨得志亲自指挥时,连主席都忍不住对这位年轻的指挥官赞不绝口。

历经千难万险,爬雪山,过草地,杨得志终于率领红一团到达陕北,红军长征取得圆满成功。

而当时的他年轻气盛,风华正茂,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指战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国摄影师斯诺从战士们口中得知了杨得志的英雄事迹,他想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位年轻将领的面貌。

杨得志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到大还没有拍过照片,于是欣然答应。

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特意将头发打理的一丝不苟,保持着年轻人热烈的姿态,最终定格在一张照片上。

杨得志看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非常开心,他把照片捂在胸口,久久不能平静。

由于当时红军获得了喘息之机,不少战士经历长征之后都向家中写信报平安。

杨得志突然想到,蒋介石包围延安,红军被迫长征的消息大概已经传的沸沸扬扬,恐怕家中的姐姐也难免听到。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带上这张照片,一同寄给远在湖南老家的姐姐。

当时的杨得志没有想到,这张照片或许会为姐姐带来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乡情更切

杨得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父母膝下共生育13个孩子。

由于杨家生活十分困难,全家上下只有父亲和叔叔以打铁为生,因此13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营养,生病时没有医药,最终活到成年的就只有杨德志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哥哥是杨得志思想上的引路人,当父亲和叔叔忙于打铁的时候,由哥哥为他传输知识,教授技能。

姐姐是杨得志灵魂上的抚慰,尤其在母亲去世之后更是承担起母亲的角色,不仅照顾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还要给杨得志做衣服,做鞋子。

在苦难中成长的姐弟三人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他们互敬互爱,守望相助。

可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时局动荡,山河破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都不能自保,更何况像杨得志家这样的小家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生存,姐姐十四五岁时就被父亲嫁了出去,哥哥也带着杨得志外出到工厂做工。

但工厂里到处都是压榨老百姓的黑心人,兄弟两人从早忙到晚也没能赚到几个钱。

当时正好赶上朱德在湖南一带扩红,兄弟二人听说红军是专门帮助老百姓的队伍。

索性在工厂做工也有可能被饿死,倒不如拼上这条命做出一番大事业!

于是兄弟二人毅然决然决定从军。

杨得志参军那天,姐姐从婆家带着孩子赶了回来,连夜给他做了好几身新衣服,新鞋子。

送行时,杨得志一路走,姐姐就带着孩子一路跟,直到跟不上了,站在原地久久不肯回去。

兵荒马乱的年节,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当了兵就是有去无回,从此之后,姐姐日夜悬着一颗心,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姐姐听说解放军的根据地被国民党包围了,更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直到有一天邮差往她家丢了一封信,姐姐打开一看正是弟弟的照片。

照片上的弟弟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看上去不仅没病没痛,更像个大人的样子。

她把照片捂在怀里喜极而泣,可是看到弟弟穿的军装,她又开始后怕。

现在到处都在抓共产党,要是让人知道自己弟弟是共产党,恐怕自己一家老小都要没命了。

她本来想把照片销毁,可是看着弟弟精神的样子抚摸了无数遍,终究舍不得,最终姐姐决定把照片塞进墙缝里,这一塞就是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阔别家乡20余年的杨德志将军想要回乡探亲,此时父亲和叔父早已经相继去世,哥哥也在早年的革命战争中牺牲,全家上下只剩下姐姐和姐夫一家住在邻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按着记忆中的路线找到姐姐家里,刚叫了一声姐姐,泪水夺眶而出,说不出一句话来。

姐姐看到弟弟也是激动地跑上前紧紧拥抱在一起,姐弟两人久久不能平静。

两人好不容易平复情绪,坐在家中叙话,姐姐突然把墙缝里的那张照片拿出来,她笑着对弟弟说:“当年要是拿出这张照片是会死人的,但现在不用了,我们老百姓翻身做主人了。”

说完这些两姐弟再次感动落泪。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杨得志将军牺牲了太多,而他的家庭也仿佛那个苦难的年代,无数个普通家庭一样,久经磨砺,终有一天会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