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冉闵的《杀胡令》拯救了北方汉人,所以冉闵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实际上冉魏政权在拯救汉人和传承汉文化方面是乏善可陈的,真正在保留汉文化火种和汉民族根基方面功不可没的另有其人。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前凉政权!
话说当年司马家罪不可恕地摧毁了汉民族帝国根基后,永嘉之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面对剧烈、广泛、蛮横的胡人冲击,很多中原及华北地区的汉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空间。没有国哪有家嘛!有些倔强而又强悍的大族,尚可以建立邬堡组织进行自保,但是更多的汉人被迫背井离乡去另寻生路了,于是著名的“衣冠南渡”发生了。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的“永嘉衣冠南渡”只是当时移民浪潮中的一部分,南渡的只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一部分北方汉人,黄河以北的汉人群体以及中原的一部分汉人选择了其他分流方向。因为黄河以北的汉人要南渡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穿过敌占区、渡过黄河再穿越中原地区去到遥远的淮河以南讨生活,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另外,中原地区的一部分士族因为跟江左的主体士族阶级搭不上线,所以也不愿去江东发展。
这些没有选择南下的汉人群体,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呢?其实最初有三个选择方向。当时的北方几乎全面沦陷,但是还有三个汉人灯塔矗立在北方大地上,一个是西凉的张轨,一个是太原的刘琨,一个是幽州的王浚。但是,前面也介绍了,太原的刘琨当时热衷于发展业余音乐爱好,幽州的王浚密谋称帝自立,对于来投的汉人士族和同胞,没有足够地重视和妥善地安置,导致这帮大失所望的汉人一路向北,最终投靠了积极拥抱汉文化的鲜卑慕容家。北方汉人灯塔中,唯一抓住了这次机会的是西凉的张轨。
张轨时任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治所在他自己扩建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张轨这个人很开明和能干,他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鲜卑部,保境安民,抚定地方,多所建树,在当时的汉人势力中威望极高、名声极好。在大批汉人流民进入凉州后,他妥善安置,给政策、给保障、给希望、给出路,成功地吸收那一波人口红利。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知道,两汉以来,西凉军也是出了名的能打,虽然没有幽州突骑那么出名,但也是那个时代的战力担当。因为他们身处于胡汉杂居的环境,自身战力不过硬,根本在那片土地上站不稳脚跟的。比如西晋时期,张轨就多次派兵支援洛阳和长安的保卫战,名将北宫纯多次打出了亮眼表现。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司马家自己不争气,晋怀帝、晋愍帝相继被俘,然后因为当服务生没有让前赵的皇帝刘聪满意而被杀,西晋彻底灭亡,由于失去了组织核心,张轨的儿子张寔最终带领西凉走上了割据独立之路。
前凉实质性独立之后,又恰好碰上中原地区的连年混战,后赵捅前赵,冉魏掀后赵,前燕灭冉魏,前秦灭前燕,再加上东晋也时不时就发动北伐搅动风云,所以地处边陲的西凉基本上在生存环境上还算是比较宽松的。虽然前赵、后赵、前燕等北方霸主都征伐过前凉,但基本上都没法尽全力。
前凉在开始独立行走之后,在政治上一直死死地坚守着晋室的核心阵地,但同时也不迂腐、偏执地唯晋室是从。它跟仇池等小国一样,心里把晋室当亲爹,但对于身边的强大政权,也不吝啬表面上叫声干爹。
但还是那句老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方面前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权力的交接和传承过程中,该有的内讧内斗一样都没有少;另一方面弱者的无奈会被时间放大,命运会被时间定型,等到强者腾出手来,它迟早会成为强者的盘中餐。
前凉的末代君主张天赐曾于366年十月宣布与前秦断交,从而给前秦君主苻坚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面积,人家要做四海臣服的千古一帝,你跟我前秦断交明显是太不给我面子了。你给我等着,等我挨个来收拾你们。
公元370年,前秦抽中了幸运卡,摧枯拉朽地消灭了最强对手前燕。公元371年,前秦又趁热打铁地消灭了南面的小国仇池。这节奏已经给前凉传递了浓浓的死亡气息了。
灭掉仇池杨纂之后,苻坚因为下一步是要谋取东晋的梁州和益州,所以没急着对前凉动手,而是先进行心理攻击,他遣使警告张天赐不要玩火自焚,你们张家这点家业是历经六代人积累起来的,别被你这么飘没了,赶紧向我前秦谢罪称藩,我心情一好,或许会放你一条生路。
张天赐哪里经得起我们大秦天王这般恐吓?秒怂,立马接受了前秦的封赐,再次成为前秦名义上的马仔。苻坚授予张天锡以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的称号,并命河州刺史李辩兼了兴晋太守之职,镇守枹罕;再把凉州的治所迁至金城。相当于给前凉上套了,随时准备收索了。
前凉对这种危险信号毫无警觉吗?那还是不至于的。眼见干爹随时要对自己动手了,只能向亲爹求助了,前凉多次派使者联系东晋,与朝廷三公盟誓,并寄信给桓温,约定于公元373年夏天一起出兵。但是遗憾的是,东晋那些年也不太消停,护国柱石桓温同志于373年永远地告别了东晋人民。人家连自己的梁州和益州都没心思全力抢救,怎么会对你远在天边的前凉命运上心呢?
苻坚吞并东晋的梁州和益州后,又在次年平定了蜀地的叛乱,再送别亲密战友王猛,于376八月正式剑指前凉。
苻坚消灭前凉出动了十三万精锐部队,这是前秦截至当时出兵最多的一次,可想而知,偏安一隅的前凉根本就招架不住。关键是,前凉的国主张天赐本事不大脾气大,还不愿意用巧劲,一心一意要跟前秦硬碰硬。
两军刚一交战,前凉就溃不成军,随后屡战屡败,前凉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张天锡原想亲自出城迎战,哪知城内又发生了叛变,张天锡狼狈逃回姑臧。当前秦军队抵达姑臧时,张天锡乖乖地反绑双手,白马拉着棺材,出城投降。
其实当时前凉的亲爹东晋跟对蜀地态度是一模一样的,他并没有对前凉的命运完全坐视不理,曾分兵三路进攻前秦,趁机北伐,声援前凉。但是,东晋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尿性,总是慢了一拍,东晋的北伐军还在路上,张天赐就投降了,然后东晋心安理得地撤军回家喝茶看报去了。
前凉被征服后,前秦尽有河西走廊。不仅扫除了西线的威胁,还为六年后的西域之战奠定了基础。
但是,大家不要觉得前凉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短命政权没有多大的存在感,就主观上去轻视它,事实上,张轨家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功勋是卓著的。
那么,前凉张家的主要历史功绩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胡马南渡的超级大乱世中,极大程度地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大量文化火种和礼仪制度,为后面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大绽放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文化输出。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什么呢?大家知道“汉初三杰”中萧何为什么排第一吗?其实萧何最主要的筹码就是在刘邦兵进咸阳的时候,第一时间搜集和保护了秦朝的大量典籍文献和制度文本。没有那些东西给他照本宣科,他是没法辅佐刘邦建立和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的。
前凉的创始人张轨本身就是出身安定大族,世代孝廉,他不光是西凉的军事旗帜,也是西凉的文化旗帜。
张轨在治理凉州期间,先是打服了当地豪族,然后联合各地方势力压服了拥众10余万的鲜卑若罗拨能部,最后在稳态下给土地、给政策,与广大羌人、氐人朋友们和谐共生。他对汉文化的运用水平本身就是极高的。
永嘉之乱后,张轨在姑臧城西北面划出专门的土地设置了侨郡县,置武兴郡,统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秋、司监等县分发土地给流民耕垦,和慕容家在东北的那招一样,都是通过土地对流民进行了编户齐民的巩固。他跟东北慕容家一样,给了汉人蒲公英们一块生根发芽的净土。
在给遭受重创的汉文化和汉同胞提供生存的土壤外,张轨家族还对河西走廊的基础建设进行了深度开发,很多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应运而生,世世代代反哺着我们现在的甘肃人们。
商业上,张家也也利用独有的丝绸之路进行流通和开发,他废除了关税,收取市场税。由于大额关税被取消,大量联通东西南北的商人开始聚集凉州,进而把凉州的财政也带入了正循环的轨道。
但是,上述这些都是肌肤表层上的一些东西,前凉真正功在千秋的贡献,是完成了对汉文化的拯救。前凉张家是当时淮河以北汉人们唯一靠得住的灯塔,它的存在才使得家园破碎的北方汉人在精神上、文化上没有完全绝望再逐渐消亡。
前凉继往开来地崇尚文教,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更为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潮流提供了文化阵地。
魏晋以降的清谈玄学之风,其实就是由于政治信仰和文化信仰的迷失而产生的。司马家那帮王八蛋吃人饭不干人事,更是把泱泱中华带入了一个至黑的时代,不是那些文化人不想济世安民,而是在司马家的领导下,世人看不到希望和可能,所以才逐渐放纵起来,过把瘾就死呗。儒学的实干精神在那个时代无限地流失着……是前凉及时托起了这个底。
前凉张家十分推崇儒学,实干兴邦,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政策,让汉文化复苏,然后文化带动经济,经济改善民生……最后是真正促进了西凉及周围的民族大融合。
同志们,永远记住,泱泱中华,永远不缺人才,一直都是人才缺舞台和机会。在前凉的一心维护和建设汉室的给力支撑下,无数中原汉人士族成为了东方到西方的传教士。西北著名的学术世家代表者有如下几个家族:原籍陈留江氏家族,原籍京兆杜氏家族,原籍广平程氏家族,原籍河东裴氏家族,原籍陈郡谢氏家族,原籍弘农杨氏家族,原籍河内常氏家族,原籍南阳阴氏家族,原籍河内司马氏家族,原籍赵郡李氏家族,原籍彭城刘氏家族……西北本土也逐渐崛起了本籍晋昌唐氏家族和本籍休屠独孤氏家族等将侯之家。
多一句嘴,后来关陇的崛起和隋唐的兴起,输出的根子就在这。
那么,前凉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比东晋对汉文化的保护作用更大呢?因为西北原本荒凉,一直不被顶级高门看重而没有成为避难首选,进而幸运的远离了高级士族那帮文化流氓的掺和,得到了大量中下层并没有掺和进玄学圈的士族加入。简而言之,避免了那该死的内卷和内耗。
前凉利用“中州人士”避难凉州的有利条件,开始大规模的吸揽人才,兴办大量学校,鼓励私人讲学,打破了汉魏以来学术逐渐地域化、家族化的趋势,促进了文化的整体融合和升级。大量的儒家经典在此传承,大量的古籍经文在此保留,前凉虽然地处偏远,但却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高峰!
这里必须隆重提一笔的是,西凉对佛学的巨大贡献,莫高窟就不说了,重点说一下高僧鸠摩罗什,这位得到高僧是佛法东渡后,为我国留下最多的佛经译本的人,比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等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这些佛学经论虽然不是鸠摩罗什率弟子在西凉翻译的,而是后来在长安翻译的,但这些经论翻译文义圆通、经义准确、字句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鸠摩罗什曾在前凉呆了8年,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汉文化的滋润反哺。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前凉张家,对于我们国家民族信仰中相当关键的两根大支柱,儒家和佛法很有可能将无法在这关键的时间点完成融合与相互塑造,最终无法嵌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没有前凉约60年的保护和繁衍,北地沦陷之后,东晋逐渐消亡,历史的走向会是如何呢?不会有隋唐有胡汉高度融合的盛世出现的!
朋友们,请永远记住,民族融合永远无法靠血缘和武力来完成,而是要靠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朋友大肆吹捧冉闵是拯救汉人和汉文化的民族英雄,是很难真正让人认可和认同的。
在保护和传承汉文化这一点上,前凉才是那个“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的最大功臣。
陈寅恪先生曾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两晋把中国上千人的文人风骨搞得大面积骨折了,但庆幸是西凉坚挺住了,并慢慢地扩散、恢复了“文人的骨头”。
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世人皆觉得孔乙己最大的悲哀是没能考取功名,而无人关注一个文人或者某种文化脱离它的保护环境后,迟早会被人打断腿的。孔乙己后来就被人把腿打断了。而一个文人的腿断了,这个文人的魂基本上就没了。这才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悲哀。
曾经参观学习过很多企业,为了生计也加入过很多企业,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对企业文化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那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基本上都是靠资料(人力、物力、财力、关系)、技术、制度这些东西,但归根到底要做到静水流深,还是得靠文化。
粗犷式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思维通常会导致一些有意识地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啥虚头巴脑的文化,能变现吗?白猫黑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能快速变现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这是追求术的偏激,也是远离道的缺失。
冉闵的杀胡令,终究是以杀人技在借刀杀人;而前凉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是中华民族应该永远铭记和感念的千秋福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