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什么不管我们?”

1946年6月,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骤然离世,留下妻子和一双年幼儿女。从此后,儿子在心里对他却埋下了怨恨。

他正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主人公的原型,历任红九军的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军副军长的传奇战将罗炳辉。

罗炳辉是主席和彭德怀交口称赞的良将,更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

罗炳辉的威名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也恨之入骨。以至于他牺牲后,被国民党挖开坟墓,鞭尸数日,遗体被游街示众,企图以此来打击我军的士气。

可就这样一位英雄,在他的儿子罗新安的记忆里,却并不是一位好父亲,甚至带有一丝怨恨,多年来难以释怀。

究竟是什么让儿子对罗炳辉一直心存芥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897年,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靠租地勉强维持一家人温饱。

1915年,18岁的罗炳辉离家到昆明参加滇军,他因吃苦耐劳,作战勇敢,从士兵一步步升至营长,并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但是他看到滇军将领花天酒地奢靡的生活,和自己痛恨的地主恶霸没什么两样,一度陷入了失落和迷茫。

一次,罗炳辉偶然听到了军官教导团团长朱德的一次讲话:“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让穷苦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革 命成功了,中国才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句话,说到了罗炳辉的心里,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考量。

1929年,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警卫大队大队长时,老乡赵醒吾介绍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率部起义,与彭德怀会师,任红六军第二旅旅长。

加入红军之后,罗炳辉的军事才能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多次的反围剿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罗炳辉任红二十军副军长时,负责诱敌任务,他成功将敌人张辉瓒师引入埋伏,最终红军围歼活捉了张辉瓒。主席兴奋地称赞他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爆发后,罗炳辉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总结出的伏击、阻击等策略,被兄弟部队广泛推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的贡献。

多年征战沙场,恶劣的环境,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高血压。

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因高血压昏迷在床,次日清醒,才得知这一喜讯。

解放战争后,罗炳辉已是师纵队司令员,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前线指挥作战,甚至一度在指挥阵地昏倒。

那时,组织上也已经批准他前往苏联疗养。但罗炳辉坚决放弃出国治疗的机会,选择留下来协助陈毅转战山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1946年6月,罗炳辉自知身体不支,在解放枣庄的战斗打响之前,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一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前,我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还要再打一个胜仗,作为我对党最后的献礼。”

结果一语成谶,罗炳辉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枣庄战斗取得了胜利,这一仗也成了罗炳辉32年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仗。

1946年6月21日下午5时,罗炳辉因脑溢血抢救无效,病逝在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英雄生命定格在了49岁。

陈毅亲自主持他的安葬仪式,并做长诗悼念这位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党组织在吊唁电报中说:罗炳辉的去世,对党和国家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罗炳辉去世时,他的儿子罗新安仅有两岁,当棺木被抬到灵堂时,他要过去寻找爸爸,警卫员告诉他,爸爸睡觉了。

随后,大家开始用餐,罗新安看到饭桌上没有父亲,他跑过去拍着棺板说:“爸爸饭饭”,在场的人瞬间红了眼圈儿。

罗炳辉去世后不久,国民党74师占领临沂,师长张灵甫命人挖开罗炳辉墓,对其遗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最后连遗体都不完整了。

一个农民趁夜将罗炳辉的遗体偷出安葬,一场大雨冲刷掉了掩埋的痕迹,敌人搜寻无果后沮丧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炳辉的妻子张明秀得知丈夫遗体惨遭凌辱,悲愤欲绝,她告诉两个孩子,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对得起自己的父亲。

罗新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大家总是争相夸耀自己的爸爸如何神武,只有罗新安一直自卑的沉默着。

年幼的他既不记得父亲的样子,也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温暖,只有妈妈偶尔的讲述,才让他对父亲有了一些具体的认知和想象。

稍大点,罗新安缠着妈讲述父亲的故事,听的多了,他不解地追问母亲:“爸爸知道自己病重,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他知不知道我们也想他?”

面对这个问题,妈妈也无言已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张明秀既要工作,又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难免简单粗暴。

每当罗新安在外惹祸回家,被打的脸上挂花,恨铁不成钢的张明秀也会操起皮鞭,暴揍儿子一顿,惩罚过后,,娘三个抱头痛哭。

03

高压管教下的罗新安,变得偏执逆反,在学校,他因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被老师罚站。

玩耍时,有人起哄说他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会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一样冲上去和对方拼命。

由于缺少父爱,罗新安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他认为父亲的缺位,是导致自己童年爱的残缺的根源。

所以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怨恨的种子。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经常邀请一些英雄模范来演讲,台上英雄们讲战火纷飞的战斗故事,台下的罗新安心潮澎湃。

一次,一个英模演讲后找到罗新安,原来他是当年罗炳辉将军的部下,他为罗新安还原了一个英勇无敌、爱民如子的父亲,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为罗新安有一个这样英雄的父亲而鼓掌。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新安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自己的父亲,深入了解后,他越发理解父亲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舍小家顾大家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把父亲视为自己追寻和学习的榜样,心中充满了敬意。

渐渐地,罗新安仿佛焕然一新,变得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张明秀看到儿子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欣慰。

中学毕业后,罗新安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放假期间,他前往日军731纪念馆参观。

他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黑暗与邪恶,同时为自己有一位英雄的父亲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在和平年代,他虽不能像父亲一样杀敌报国,却能用所学知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从此后,罗新安潜心学习,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多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罗新安受邀参加华东烈士陵园举行的纪念活动,这一年也恰逢罗炳辉牺牲70周年。

站在父亲的墓碑前,他洇湿了眼眶,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仰,与对他未能常伴家人身边的理解。

04

回顾罗炳辉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穷苦的农民,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生。

罗炳辉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上,更在于他坚定的信仰,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罗新安在了解了父亲的理想与抱负后,终于释怀了心结,他理解了父亲之所以身不畏死,为了大家舍小家,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父亲的革命信念在罗新安身上得到了传承,也成为他一生的前行动力,更是罗家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罗炳辉将军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传奇故事永远流传。

---end---

作者:彼岸风

编辑:池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