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批Model3在中国交付,出于尝鲜想法,我购入了人生中第一辆新能源汽车。

2年后,由于孩子孩子出生,我将Model 3置换成了国产新能源,以满足更好的家庭需求。

而如今,二胎的到来,我又选择将将那辆SUV出手,换成了纯电MPV。

这3次体验,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宁愿多花钱,电车也要坚持”1买2不买”,不是忽悠,是自己的真实体验。

01 最好买“电池车身一体化”的车型

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众多车友的亲身经历。因为相对普通电车而言,这种车型的安全性,真的高出太多了。

以小鹏P7为例,因为底盘磕碰导致的起火,出现过好几例。

但自从采用“电池车身一体化”的G6推出以后,鲜少听说这个车型起火。

甚至有车主反馈,在高速驾驶时,把货车干翻了,直接全损了,然后又买了一台G6.

原因何在,就是相对P7而言,后面推出的G6、X9都采用了“扶摇架构”,采用了一体式铝压铸和CIB电池车身一体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抗冲击更好了,对电池保护也大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上去或许很难理解,简单点说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不再将“电池”作为一个单独的组件安装了,而是直接融入到车辆的主体结构中。

因为集成度更高了,侧柱的抗压能力都提高了几十吨,安全性大大提升。

而且,通过这种集成方式,车辆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这还增强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驾驶体验。

此外,更高的集成度,还带来了更宽敞的内部空间,使得乘坐体验更加舒适。

因此,当你选择新能源汽车时,确保所购车型采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一点,非常重要!

02 不买油改电的车型

虽然这类车型相对少见,但仍有不少品牌在推销这样的车——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豪华车品牌。

或许你会冲着品牌知名度,大厂背书而选择下单。因为在世人看来,跨国巨头就是好,怎么样都强于国产车企。

然而,这么考虑就大错特错了!

并非是对这些跨国公司实力的质疑,而是他们的一些电车,实际上是“内部妥协”的产物。

说白了就是,一边又想发展新能源,另一边又怕影响油车的销量,同时,还不想“从零开始”,于是乎,借用油车的平台,生产了一些电车。

从表面上看,似乎问题不大,但实际上问题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空间利用大打折扣。

毕竟,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结构,现在硬塞入电动配置,尺寸根本不匹配。于是造出的车型,往往像是一个“怪物”。

比如,都2024年了,还有车型的“后排地台”竟然凸出了一大块,让人根本无法落脚。

仅仅是这个问题也就罢了,同尺寸的车型对比,油改电的后排空间明显更小,就像坐着“小板凳”。

另一方面,安全性也不行。

简单地说,电池的存放位置不合理,防护措施不足,加上前后重量配比失衡。

如果不出事故还好,一旦发生严重碰撞,电池极有可能起火,造成严重事故。

03 不买升级频率很低的车型

倘若是购买油车,完全可以无视这件事。

因为油车这个东西,没什么可升级的,软件系统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得卡顿,甚至难以使用。

但电车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毕竟,电车的开发逻辑就是“软件定义汽车”,如果在软件方面不重视,升级频率很低,使用体验会大打折扣。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最近就有某品牌的车主抱怨,搭载8155芯片的车机系统太卡,希望厂家能优化升级。

但悲剧的是,最近传出来的消息变成了:8155芯片因为性能限制,大概率上不了满血的供应商车机。

是8155芯片本身的问题吗?其实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蔚小理”的很多车型,都还在用8155芯片,不仅不卡,更新频次还很高...

有的车型,甚至“月月有优化,周周有更新”!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厂家在软件方面的投入不够,适配能力不行,还要依赖第三方。

但问题是,这才第几年啊,8155芯片就不行了。按照这类厂家的水平,如果汽车到4-5年时,这样的车机,这样的系统还能正常使用吗?

这无疑是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就是,经历了3次购买新能源汽车,我逐渐明白了:选择新能源汽车不能只考虑省钱和新奇体验,还要考虑更多东西。

譬如“如何衡量电池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汽车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长远使用,所需要关注的内容。

毕竟,好的电车应该是越开越顺心,让未来之路,更加宽广——而不是越用越不行!

对此,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