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在莒三题

纪丙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生白发三千丈,迟见浮来二十年。

对于浮来山按理说我不应该陌生的。我的祖籍地在离浮来山20多公里的莒北雪山。据考证,浮来山是雪山的余脉,如此一来我也算半个浮来人了。只是平素慵懒惯了,加上深信“看景不如听景”的说法,于是一临其地的念头一拖再拖,越变越淡。

直到几年前,在工作中偶然看到一组浮来山景物照,一下就被吸引了。于是终于借一个出差的机会,先从太湖之畔的无锡出发到黄海之滨的日照,然后顺道拜访了大名鼎鼎的浮来山。

有些感受停在脑际,不去看一眼,是始终到不了心头的。浮来山的美在秋天显得格外耀眼。在定林寺幽深雅致的围墙下,热烈的一片,全是金和赤的色调。一角红墙的朱,配一地落叶的金,在秋天毛边质感的阳光里,晕染成一幅的安静美好的画。金的浓烈,红的内敛,涵泳有度。真正的美,无非是一种适意的和谐。在秋天浑身金烂的银杏树下,看游人兴高采烈地将一捧捧秋叶抛向空中,仿佛笑声都金灿灿的。

浮来山又名“浮丘”,单纯从看名字上看,就有几分隐约的诗意。浮丘最富盛名的是一株树龄4000年的古树,号称“天下银杏第一”。而自从知道当地民间那个诙谐的故事,我就很少再用什么的词汇对别人形容这株树的大。其实我是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比这故事更生动地描述树的魁梧。

故事说,某年,一位书生赶考途中来到树下避雨,兴之所至,便想测测大树的粗细。于是伸开手臂绕树丈量起来,等搂到第七下的时候,一个妇人也因为躲雨来到树下。这下不能继续搂着丈量了。然而书生很聪明,不慌不忙地拃开手指,一拃一拃接着量起来,等到第八拃时,刚好到少妇腰间,隔着一个“男女大防”的身体,这下终于不好再量了。然而,忙活了半天,结果终归是要有一个的。于是书生灵机一动,得出如下鉴定结论:树粗七搂八拃一媳妇。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这不就是一位现成的大师吗?

根据今天的测量,浮来山银杏树的身围,准确数值是15.7米。的确要8个成年人伸开手臂才能合围。银杏树生长缓慢,“公种而孙得食”,因此还有“公孙树”的别名。八个人才能合围的银杏树,生长的该多么有耐心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银杏树,不能不说说它所在的莒国。

春秋时期的莒国,实力大概是强大的。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首先体现为军事的强大,而军事的强大多是体现在城墙上。自古以来民间有“三撙莒州”的说法,有人根据后世残存的城垣推断,当年的莒城墙高8米,厚度达40米以上。

有了坚实的城墙做后盾,于是就有了后来《左传》里那场以弱胜强的大战。《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伤股而退……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在这次战斗中,充当侵略者角色的齐国,以国君负伤和大夫杞梁被杀的结局匆匆收尾。

然而收不住尾的,是随后而来一个女人的故事。据《左传》记载,吃了败仗的齐侯在回去的路上,“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一个丧夫之痛降临时还能处事以礼、维护丈夫尊严的“杞良妻”形象。

也许,是这个女子的坚强、自尊和冷静,刺激了乱世中百姓的泪腺和学者史家的心灵。 随后,这段真实的故事历经万人之口千人之笔的流传,一度演绎成“杞梁妻哭崩莒城”的传说。

再随后,或许是嫌哭倒小小的“莒城”太不过瘾,“莒城墙”干脆变成“长城”,“杞良妻”变成“孟姜女”,“杞良”变成“范梓良”,秦始皇变成道具背景,一出“孟姜女哭长城”的大戏热闹上演,而且一演就是200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乱世中的莒国,经常做些收容庇护缓熄国争的事。

莒国周边的诸侯贵族,一遇到国难或内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奔莒”。历史上,有多位公子贵族曾栖身莒国屋檐下。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后来成为春秋霸首的齐桓公。

那个时候的齐桓公,还只是一个叫做小白的公子,跟着师傅鲍叔牙在莒避祸,直至齐国内乱,齐国国君位置出现空缺,得到密报的兄弟俩——在鲁国的纠和在莒国的小白,连夜回齐争夺王位。公子纠安排师傅管仲带人埋伏在小白从莒到齐必经的道路上阻击小白返齐。管仲亲自挽弓,一下射中匆匆返齐的小白,小白应声倒地。闻听刺杀公子成功的鲁国举国欢喜(公子纠为嫁到齐国的鲁公主所生),隆重安排了公子“纠”的回齐日程,然而一耽误就是6天。6天之后,当兴冲冲的大哥踏上齐国土地时,晴天霹雳般发现,齐君的位子已经有主了——弟弟小白。原来,当初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诈死了。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夜长梦多,事不宜迟。

后来,做了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在一次酒桌上得意忘形,要自己的老师鲍叔牙祝酒。鲍叔牙强忍不悦地站起来,环顾宾客,发布了一段著名的祝酒词:“我祝愿桓公你不忘记躲在莒国寄人篱下的时候;祝愿管仲你不忘记在鲁国被绑在囚车里等死时的时候;祝愿宁戚记得自己还是个车夫时候的日子。”(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这个故事,就是后来“勿忘在莒”成语的由来。

然而,“勿不勿忘”是一回事,“会不会忘”是另一回事。到了后期,曾经在莒避难、受莒庇护的齐桓公分明是把“莒”给忘了。确切说,忘了当年“莒”对自己的容留之恩。

然而,对自己的恩人下刀子,齐国还是颇为犹豫一番的——“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闭门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就举国皆知。伐莒,分明已是一场公开的“阴谋”。齐桓公忍不住好奇,为什么还没公布伐莒,国人却都知道了?”得到的又是一句著名辞令——“君子善谋,小人善意。”齐桓公想伐莒,虽然一直藏着掖着,但世人分明已经看到他憋着的坏了。

当然那是后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纪丙奎,作协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及省市媒体刊物发表各类作品40余万字。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