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第七届托比工业数字化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指导,托比网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和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联盟参与协办,南京市鼓楼区发改委和鼓楼区铁北管委会提供特别支持,同时受到了淘宝天猫工业品、国联股份、齐心集团、亚马逊企业购、震坤行、海智在线、鑫方盛、咸亨国际、领先未来、迪塔班克、买化塑、霞光社等企业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协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工业品牌商、工业服务平台负责人、央国企采购平台负责人等共约300人与会。

会议上午,举办了以“产业互联网的数据价值蓝图”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桐创资本创始人汤明磊主持,参与嘉宾有:

迪塔班克创始人柯廷文

工品一号CEO陈华根

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

芯化和云联合创始人余铮

以下为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汤明磊(主持人):二哥好,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好!今天上半场是数据要素的专题,下半场是企业出海专题,我们作为上半场的最后一个Pannel,各位嘉宾一定要严守高质量的关口,多说干货。

首先请在座做个人和企业的介绍。

迪塔班克创始人柯廷文

柯廷文:大家好,我是迪塔班克的柯廷文,我们所处工业耗材领域,是做塑料/新材料产业平台的,谢谢!

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

刘海涛:大家好,我是海智在线刘海涛,我们是做非标零部件的数字平台,面向全球贸易市场。

工品一号CEO陈华根

陈华根:大家好,我是工品一号创始人陈华根,工品一号专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里的工业紧固件赛道,是非常垂直细分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有交流的机会。

芯化和云联合创始人余铮

余铮:大家好我是芯化和云的余铮,芯化和云一直专注在化学品行业这个赛道,提供化工产业数据及数据分析服务。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四位嘉宾。

第一个问题,今年是数据要素的产业元年,发展半年时间,但速度特别快。我刚才的分享中也有提到,数据要素是国内我看到除了AI以外,另一个10倍速高速发展的产业。AI是国内主流,投资圈原来有很多小圆桌,现在只剩AI一个大圆桌了,AI是全球的趋势,数据要素也是体制的创新。数据最终价值在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因为数据每流动10%GDP就能增加0.2%,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在座四位嘉宾都在各自的企业做了非常深度的探索,无论构建数据库,还是直接做产业大脑,还是已经开始尝试数据变现和交易。从柯总开始,请简单分享一下每家企业在数据要素的产品化、资产化方面做出的实践,以及给大家的建议启示。

柯廷文:我们的公司名为迪塔班克,是DataBank的音译,直译为数据银行,顾名思义,从一开始基础的工业数据,一直到产品应用,到2021年参与了浙江省数字经济改革,到成为浙江化塑产业的规划、建设、运营、运维的综合数商公司。在数据要素整个实践当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总结和成果。

内部运营上,通过数字经济的改革,我们从产业端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在聚焦和垂类里面,从全场景、全链路、全要素形成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和应用工具。数据经收集与应用后,又反馈生成了新的数据产品,这些产品已在上数所、北数所等多个交易所上线。

对企业而言,我们将数据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提升业务效率。正如汤老师所言,场景应用至关重要,而我们则更进一步,将数据、应用及AI技术集成为业务单元的“特种装备”,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市场反应速度。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柯总,迪塔班克脚步很快,已经上线三个数交所,听听刘总的分享。

刘海涛: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是一个平台企业,海智在线自己的定位是聚焦在非标零部件的全球定制市场的数字化贸易平台,重点在平台。实际上离平台最近的形容词是数字化,数字化这件事情对于海智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一致认为数据要充分用起来。数据本身也可以卖,也可以交易,但对于海智来说数据得先用起来,海智采购和工厂两侧数据库体系是最核心资产。采购侧,首先要知道采购用什么?要买什么?以及基于企业采购史,在海智平台上百万的项目和项目图纸中做解构,怎样利用这些数据快速抽象一个模型,所购工业品到底需要用什么样的设备和工艺生产出来,这是我们数据的第一个使用方面。

知道用什么设备和工艺生产,就要知道哪些工厂具备这些设备和工艺,这是我们数据的第二个应用点。对海智而言,最核心两个数据库,一个是采购一侧数据库,一个是工厂一侧数据库。构建这两个数据库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大家能够方便找到对方:采购能够方便找到到底哪家工厂具备所需生产要素,工厂能够通过数据快速找到能够生产的订单,这件事我们坚持了8、9年多,好在坚持下来了,过程很痛苦。

开始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价值,随着两边数据体量变大,并在中间融入更多算法和AI模型之后,确实能够帮助平台快速提升买卖双方匹配效率。后面围绕数据库做了更多的应用,比如说大家怎么在上面高效交互,以及如何快速获取报价等一系列工具,这些工具都是为了在非标零部件特殊行业里快速撮合交易,并且保障交易的顺畅运行。

我们的理念很简单,数据是要用起来的,用不起来的数据可能就不能产生价值。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刘总,流量是时间的敌人,但数据是时间的朋友,刘总很好地给大家拆解了他们在数据库方面的实践。

陈华根:作为企业来讲,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数据化、数字化,以及如何让数据变现产生更大的价值?海智在线是以非标为场景的交易切入口,工品一号主要以工业紧固件、工业标准件为标准品的切入场景。在整个数据化尝试过程当中,我认为所有数字化实践,最早期、最初期更多是以提升效率为核心抓手。

前面提到,包括数字空间,如何做数字入表、数字变现,现在有非常多企业还在探索过程当中。我们最早期想法很简单,把整个交易过程数字化,这里有整个产品的数字化,交易流程的数字化,包括整个工厂,包括整个平台管理过程当中的数字化,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

随着上下游体量的增加,包括上游供应商越来越多,下游客户越来越多,会发现今天只站在公司内部的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包括汤老师也讲到产业链的延伸。现在大家会发现平台基本两种类型,一种做宽度的类型,更多的品类,另外一种就是做深度的延伸。工品一号在深度延伸上面还是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延伸过程中会发现,现在整个行业的难点在于信息孤岛,每个地方的信息化、数字化能力不太一样,而且标准化很难统一。工品一号作为整个紧固件行业产业链的链主或者是链长地位,认为在整个数字化过程当中,还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好的基础设施。在整个信息打通,数字化链条的打通上,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陈总,做深永远比做宽更重要,感谢工品的实践。余总是老朋友了,芯化和云一开始就定位是产业数据服务商,具体是怎么落实和实践的?

余铮:前面几位企业家分享的内容十分充实。芯化和云的创始团队之前一直专注在化工产业十几年,做产业电商也有七八年的时间。芯化和云项目是2020年12月份开始的,专注于做化工产业数据赛道。我们在2017年、2018年做产业电商时,深入到很多贸易场景和生产场景当中,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数据。但当时我们对数据的概念并不成熟,不知道怎样去利用数据,也不知道如何去构建数据交易场景。后续随着对数据认知的不断加深,在2020年底决定从芯化和云重新起步。

顺应今天“数据资产化”的主题,也分享一下我们的实践心得。芯化和云在2022年,就在上海数交所挂牌了4个数据产品。2023年国家提出,将在2024年1月1日试行数据入表的政策。作为一家数据平台,我们当时就开始着手研究公司入表的事宜,并从2024年元月起,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规则,对数据资产进行了入表。

上个月,我们在数交所挂牌的其中一个产品,基于上海数交所数易贷,和上海银行、上海数交所共同完成了化工行业的第一笔数据资产的质押融资。这是上海银行的第一单,也是化工行业第一单。这次质押融资的成功落地,带给我们的切实感受是数据作为一个新型资产,其“经济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固定资产能实现的所有用途,包括流通、评估、交易、质押融资、作价入股等等,数据资产也将能全部做到。随着数据资产在现代金融领域的价值和潜力正在逐渐释放,数据资产作为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获得业务资金、推动业务发展的功能,也已经获得了证明。未来,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想要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和利用数据的资产价值将成为一项必行之举。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余总,给大家分享了凡事都要争第一。尽管所有企业上市的定语都很复杂,但都会标榜自己是第一股,抓紧当各个细分行业的第一名。

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四位嘉宾,对数据要素本身这件事的看法。数据要素今年特别火,火到入局者特别多,有实践资深的专家,也有大量外部人士,对此,我们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方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应该快速拥抱、快速应变,还是觉得不能操之过急?

另外,在产业互联网平台方角度,怎么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价值,是我们自己化身数商打造数据空间,还是积极拥抱数据资产的入表,抑或先实现数据资产的交易,又或是拿着数据资产先做融资、做质押?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产业数据最大的隐性资产持有方,怎么看待数据互联网要素发挥最大价值这件事?

柯廷文:汤校长讲的事我们正在做,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作为企业肯定要明确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具体实践路径。2021年我们参加了浙江的数字经济改革,起初更多希望在原来的产业平台上跟产业带有更多发生关系的机会,特别是以交易+供应链为主的业务模式。过程中,对产业侧、企业侧以及政府侧,原先讲的供给侧改革、统一大市场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引发了我们的深度思考:数据本身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先是想清楚。内部是从基础工业数据开始的,我们第一个内部产品名叫SupDB系统,即超级工业数据系统。

这个系统2016年立项一直到2021年初步完成,在做产业平台数字应用时,在基础工业数据的清洗也就是结构化数据的梳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些数据收集、梳理、清洗完对于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发现在应用场景上对营销、交易、供应链的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于是把这种能力结合到现在的平台应用,给上中下游客户去使用。

其次就是拥抱,产业互联网公司在数字化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要逐步从内部到产业上下游客户去赋能使用。同时推动让更多的生态企业参与进来,通过更多场景,更大用户群体的应用提高数据利用率。借助数据、平台和技术的结合,甚至包括AI的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柯总,有用才能有价,还是要积极拥抱。最近很多著名投资人都说留给产业互联网抢跑AI的时间不多了,AI是企业服务唯一的竞争力。数据也一样,原来产业互联网平台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领先者、创新者,是颠覆者、破坏者、整合者,但是AI来了,数据要素来了,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做出响应的话,有可能双方身位就会换了。柯总希望大家积极拥抱,听听刘总的高见。

刘海涛:我们觉得平台是长出来的,平台上所有的生意都是长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设计,或者凭空想出来的。既然要长就得有土壤,而土壤是平台上的买方和卖方群体。怎样才能在这个土壤里面长出一颗颗有价值生意的苗,每颗生意苗都能长成树,长成森林。

数据也好,基于数据产生的算法、AI模型也好,都应该让买卖双方这片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具备长出森林基础条件的价值。回到第一个问题的核心观点:数据得有用,得用起来。我们作为平台方营造的就是场景和平台,这个平台将来逐步衍生出各种生态,海智的创立确实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最早开始打造数据,只是基于早期创始团队八位同事,大家在IT系统里记录每一天工作的细节,把各种notes和供应商结构化的数据变成excel表格,然后逐步变成平台和数据库,这些数据沉淀在数据库里边。

开始发现原来这些数据还能用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的买方、卖方创造价值。再往后,这些数据不只能为买方、卖方创造预期价值,让他们找到对方达成交易;也开始具备多样化的能力,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把交易本身变成一个信用型产品。这个过程数据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数据达到一定体量,开始做一些清洗、治理在内的结构化处理,产生更多预期之外的价值,这一切都源自于长久坚持和一些新技术的涌现。我刚刚说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拥抱,我们拥抱的是什么?

基于场景拥抱新技术,用新技术赋能我们的数据,把数据变成真正有用的资产,这些资产能够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不管经济价值是针对平台上的企业,还是针对平台本身,此时数据才具备资产化的基础。如果只是一堆数字,而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场景,或者没有把它变成真正能够为场景创造价值的一些数据体系,数据资产化可能只是一个说法,不太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价值。

海智一直服务小企业,去年托比网的一场会议,我们创始人演讲的主题就是这些数据资产、AI。现在讲的很多热词,大家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大企业用起来,或者以2B形态包装成什么产品,兜售、销售给大企业客户,因为他们有付费能力。但是这样一种单一的一元化的市场结构,不应该是未来的唯一形态,应该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什么?中国上千万的小企业,怎么把这些东西运用起来?

我们一直服务中国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小工厂,小工厂怎么把自己的数据沉淀在海智平台上用起来,为他们生意带来真正的增量,这才是我们为小企业、为平台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向,我们也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说到数据资产化海智有什么想法和规划?坦率讲还没有想那么多,我们现在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创造数据价值,下一步才思考怎么把价值变成资产化,能够入表、进交易所也好。

汤明磊(主持人):刘总的观点是顺应自然规律慢慢生长,等待它从量变到质变那一天。刚刚提到平权是所有产业互联网人的初心,让我想到《让子弹飞》里姜文的一句台词,说把钱发给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当然现在大家本来也很艰难,我们不应该遗失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初心,尽管大企业和政府更有付费能力,中小企业才是最需要获得帮助的那一群人,观点特别好。

陈华根:现在技术迭代非常快,所有的产业互联网从业者都非常焦虑,因为你会发现昨天的技术今天来讲已经过时了,昨天的概念还没搞清楚,明天说法都变了。

比方说像5年前、10年前讲电子商务还是比较时髦的,或者说产业互联网比较时髦,今天都已经是传统产业和旧的思维。如果今天不跟AI结合,不跟数字人结合好像都是一个过时的企业。

总的来讲,对于我们这类产业互联网从业者,所有的数字化、AI都是要对整个交易赋能,这是基本的能力,也是我给它的一个定义。结合不同业务场景,工品一号主要有三大类业务:

第一,原来最早做生产制造的,像云工厂、黑灯工厂,包括柔性制造,基于数字化能力才有可能往这个方向推进。

第二,平台贸易的类型,如果只做贸易线上化、贸易电子化,其实价值已经远远不够了。包括上游的供应链,下游的客户,我们认为基于整个交易的数字化非常重要,包括商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下单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这也是一个节点。

除了制造和交易以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对于数字化的转型也很迫切,但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转,也没有能力去转,而且会面临人才、代价的问题。但作为产业互联网,相较上下游更有优势和能力,知道怎样跟大家一起做产业转型。如果只是企业数字化而不是产业数字化,整个产业连通会非常困难。

第三,我们思考基于整个产业链全链路数字化的赋能,能为上游企业提供什么?包括SaaS、信息化、ERP。下游企业来采购,不管商城、APP总归要人去做。交易过程当中有很多可以做信息孤岛的数字联通,这里十分强调数字化的能力,我们为上游和下游提供了很多具有数字化连接的方案,这是信息化的部分。

还有很多硬件的部分,工业互联网更多是要到客户边上做智能货架,做监控采集的设备。懂产业的人,懂产业互联网的人知道痛点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痛点,不知道关键Know-How是很迷茫的。

现阶段来讲,要赋能整个生产、制造、采购、交易、客户等全链路提升数字化的能力,而且持续为整个交易效率、质量保驾护航。

我们肯定不能只做简单的流通,未来整个产业互联网,原来是我有什么卖什么,现在要反向定制,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去提供什么。这个转变如果没有数字化能力,没有链主的能力,没有数据化采集的能力很难做到,这为今后整个产业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归口。当信息采集,包括数据分析真正做到反向定制、柔性制造,将极大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缩短链路交易环节,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我们会沿着这条路线不断往前推进、尝试。

汤明磊(主持人):陈总强调要真赋能,数字化从结果到过程,从流通到生产慢慢推动。

余铮:汤校长问到,产业互联网作为数据体量非常大的持有方,怎么看待数据以及数据要素的战略高度,我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想,就是:顺势而为。陈总分享道,所谓的势是在不断转移和变化的。每5年或者10年就是一个新风口、新风向,那么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坚信:芯化和云选择的数据业务的方向是对的。

回答校长第二个问题,关于产业平台是否应该转型。不管是SaaS平台还是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是否转型还是要结合自身业务和经营情况。如果原有业务的现金流、市场占有率比较好,没有到非把转型放到一定高度时,那确实不用着急转型。但是,即使不选择转型成为产业数商,不面向客户提供数据服务,我相信数据对于平台本身的使用价值一定是存在的。直至目前这个时代,我不相信一个平台型企业,能够不通过数据的应用来解决面临的经营和运营问题。而一旦平台的业务触及到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应用,即使不推出市场化的数据服务,对数据要素的认知也应该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随着大多数企业对数据驱动的决策和优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产业数商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同时这两年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出台,在进行数据的溯源、确权、再加工时,都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规定,无法再随意地去看待、定义、认知数据。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逐步成熟,数据资产未来将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并带来显著收益。我们目前在数据方向上投入了很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一方面不断开发新的数据产品、为行业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同时也在持续探索数据资产的创新应用路径。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汤明磊(主持人):余总的观点是自己先插上数据要素的翅膀,然后发给别人更靠谱一些。

下一个问题,讨论目前行业当中遇到的一些痛点、问题和大家化解的思路。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理论和实践,新概念、新技术和平台,平台和老板,老板和员工,都有脱节。你们观察行业发展到现在遇到的最大难点和问题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思路化解,逐步作为数据和平台的一项业务,慢慢开展起来。

柯廷文:昨天和一个传统行业老板也聊到这个话题,很多企业现在都很难,大家都想通过新的方式、新的概念、新的趋势让自己拥抱上去,找到新的生机。但是会发现像刚刚汤校长讲的概念迭代速度很快,这个概念没学会就进入下一个概念,关键在于要先“想清楚”。追新逐异并非良策,明确自身定位,理智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趋势,方能把握机遇,焕发新生。

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聚焦在这两个点:

一、组织内部会脱节。变化快了以后,我们在数字化运营及精细化运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时常在创新上就会出现脱节。我们也在努力寻求内部各个小组织单元之间的创新变化,但同时要维持原有的有效SOP,以确保在稳健中成长。

二、我们作为数商单位,客户中有很多政府级的国资平台,包括一些比较大的传统企业,合作中我们发现也存在脱节问题。可能在很多传统企业里边有一部分人有个概念和感知,但要让他整个系统性接受我们所讲的数据要素、数据资产入表是很困难的。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怎样更好去拥抱或者接受它?这里我总结了两个重点:

一、跟生意场景要紧紧相扣。不管生产还是供应链领域,要在这个基础上做数字化转型,从数据反向赋能决策、协同、执行。

二、从小组织先行。小组织里试错,通过几个小场景实践逐步应用到公司的整体流程中。昨天我与一位有几十亿营业体量企业的老板交流,他提到他也搭了电商平台,2015至2016年开始的,但他实际注重的还是线下业务,实体布多了以后,发现系统和数字化跟不上,管理难度又大了。

我们昨天讨论了一下,能不能拿一个工厂、一个仓库、一个物流节点做一下试点,如果从深层角度打穿这个场景后,具不具备复制的条件?再讲规模化的基础,这种困难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不管是产业平台还是传统企业,但既然所有人都觉得数据是未来,那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此刻勇敢尝试和拥抱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刘海涛:我觉得这是蛮有意思的话题,呼应一下你。数字化转型也好,或者叫拥抱数字、拥抱AI,其实是组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企业本身就是组织行为,读商学院专门有一门课是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组织行为里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排异反应。当出现一个新的理念、概念,拿这个新东西改变过去的体系和组织运作的方式,哪怕是价值观里面增加一部分,都会引起传统组织形态的排异反应。

怎么解决这种情况?日本企业有种做法叫创新温室,所谓创新温室的概念是会在一个大的组织里边先隔离出来一个小的组织,这个小组织根据未来创新方向做独立思考,跟大组织之间先产生一定的隔离,当在局部产生价值,并且察觉到产生量化了,这时再用这种方式去复制、放大,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原因在于组织需要看到某一个变化带来的实际价值,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然后去拥抱这种新的变化。

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数据化、AI化在企业里面落地很重要,重要在“落地”两个字上。原因在哪?现在我们讲数据资产、讲数字化最大的风险就是脱实向虚,最近和中央智库的专家交流提到了很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原文叫“创新配置生产要素”,不是配置创新生产要素。虽然看起来只是顺序上的变化,但却是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以生产力为核心,把新的技术赋能到生产力里边去改善生产力、提升生产力,外界很多说法把创新本身提到最核心的点上,这是很大的风险。

在这样的自我警示中,海智每天思考客户到底要什么?产业到底要什么?交易过程中到底要什么?海智的技术可能并不尖端,但每一个技术、每一个产品都是基于实际的生产场景、业务场景诞生出来的。我们会思考一项业务需要什么,再把一些合适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赋能到场景中去,改善场景里面的一点点。

比如说在跟采购交流时,我们给采购做了一些数字化小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海智。在阐述价值点时,我们明确表示每一个工具的诞生都是为了让采购人员早下班5分钟。当工具足够多、足够强大的时候,采购效率能提升1倍、2倍、3倍。所以严防脱实向虚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汤明磊(主持人):谢谢刘总,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陈华根:刚刚讲的困难或是痛点,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角度是对内跟对外。

对内,企业内部要有怎样的路径,可能要站在更高战略角度看数字化的路径是什么?什么样的实现方向?同时,团队的认知要位于同频的高度,这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会看到非常多的企业不断打倒重来、重来打倒,不断重复的过程,最终没有形成真正产品落地的方向。

对外,我们讲的是产业互联网,不能只是企业自己做到了很好的技术或数字化。基于产业互联网,我认为要实现产业数字化,这才是产业互联网从业者,或者是产业链节点企业应该思考的方向。过程中发现,对于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数字化能力通常会有差异,因为阶段不一样,所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非常困难。

第二个角度,前面讲到关于技术的迭代,技术迭代很快或过快,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无所适从的。

包括人才的匮乏。真正讲数字化、讲SaaS的公司都是少数玩家,绝大部分的产业从业者人才是比较匮乏的,要么只懂产业不懂信息数据,要么懂这些不懂产业,这是非常难的。讲到人才,包括组织的老化、观念的陈旧等等。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代价是很大的,企业领导人很多时候一是不知道怎么转型,具体该怎么做;二是即便愿意投资去做,失败的风险和代价也很大。

以工品一号来讲,我们始终认为要基于整个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基础,无论行业怎么变化,最重要的是给客户提供可获得性和可依赖性两个核心价值。

这是我的一些思考。

余铮:由于芯化和云本身就是产业数商,所以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公司战略脱节问题,我想从其他角度分享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挑战。

首先分享一个我们在做产业数商,向市场提供数据业务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基于化学出身,我先用化合物合成举一个例子。化合物的合成过程,简单来讲,就是A+B=C。这其中最大的难点其实是化合物的提纯。做实验时,99.99%的化合物A,和98%、95%的化合物A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看似纯度就差了一点点,但不同纯度之间往往包含了很多已知和不可知的杂质。回到业务问题,我们从项目启动到现在三年多时间,其实就是花了巨大的精力来解决数据中的杂质。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像我们开始想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也踩过一些坑。不管我们自己的数据,还是公开市场上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都不能直接使用,那怎样让它具备使用价值呢?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这些质量参差、标准不一的数据,只有经过整合治理,才能进一步使用。数据的标准化完成之后,还要基于对自身行业的了解和洞察,借助数据分析与挖掘,才能形成客户真正想要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才能稳定持续地产生数据收入。但现在看来,我们也算是趟出了一条路。

目前我们自己的战斗单元、组织架构,为了能够适应公司数据战略,也做了很多的调整,以便能够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如果在座各位企业家,有想要做产业数商,或者是产业互联网平台想要转型到产业数商的,这个战略和架构调整的问题,大家可能要提前考量一下。

汤明磊(主持人):余总提了一个问题很实际,数据不够纯,数据不能用怎么办?有一种看法我比较认同:数据应该形成标准态的组件、元件,如果没有元件就无法通过元件再去做组合。大家看山川湖泊是数据资源,最后出来的奶茶咖啡是产品,标准态是平准水、桶装水;埋在山里面的金矿是数据资源,出来的周大福、周生生、TIFFANY是产品,金条是标准态。

数据缺乏标准态形式,现在数据更多都以一个数据包的形式,脱敏后直接上传,怎么先变成元件,基于元件变成组合的组成态,元件又分哪几类?这是技术流派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无法进一步谈数据交易,中间有一些需要跨越的沟坎,当然也是大家的机会。

托比12年,托比大会12年,工业数字化大会已经第七届了。7年时间,坚持到现在的人都很不容易,给大家送上自己的一句话,作为夏至的祝福。

余铮:“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用更耐心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产业和事业!”这是芯化和云的价值观,相信跟托比也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因此,我们期待托比、期待行业内的兄弟朋友、期待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自己所从事的TO B或者数据的赛道中,做得更长远、更稳健,做得越来越好!

陈华根:托比本身是另一个平台,我也参加过很多届。来到这个会场的嘉宾首先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至少是有极大学习力、成长性的这样一些从业者。原来有一届的主题,我觉得二哥提得非常精准,就是希望让产业互联网的从业者都有方向。

今天借用这个主题,祝愿我们在行业中都能够有很好的方向,也期待托比的明天会更好,谢谢!

刘海涛:6月15日在佘山办了一次会,现场投了一个照片,是一本叫新质生产力的书,上面有一句话,叫“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员”。我其实挺感动的,因为我们国家强大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实有赖于千千万万小工厂用极致产业化分工,把每一个环节的效率、质量提到极致,才共同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能力。

我也呼吁大家重新回过头看一看我们的初心,想赋能的小微企业他们是什么样的?能够好好帮他们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让他们更好支撑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国际制造中强大的竞争力。

柯廷文:数智联动,高质量发展。

汤明磊(主持人):今天,我们中国这些小b们,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需要在座各位的托举,也期待二哥能够托举大家。

关于托比网:

托比网创始于2012年10月,是以媒体、研究、活动为主体的国内专业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10余年深耕,托比网建立了业界全面、系统、深厚的行业关系,在产业数字化服务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