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在新海镇跃进农场内的一幢居民楼里,藏着一间“私人订制”工作室,蔡兰芳就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

工作室不大,蔡兰芳腾出了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放着一块制衣台板、一台缝纫机、一台收边机,墙上贴着手写的订单,电熨斗在一旁待命……

56年裁缝经验

一双巧手缝出幸福生活

蔡兰芳今年72岁,黑龙江人。“1968年,我开始自学裁缝技术,一边看书一边摸索,免费给亲戚朋友做衣服,全当练练手艺。”蔡兰芳说,当时的剪裁很简单,大多数衣服遵循千篇一律的款式,女士配圆领或者方领,男士则统一方领。天资聪颖的蔡兰芳将裁缝技术自学得七七八八,做套成衣完全不成问题。

1991年,蔡兰芳来到上海市区做零活,因为技术好,被聘为技师,负责样品打板、制作成衣。要强的蔡兰芳一直自己研学剪裁、缝纫和设计,手艺在脚踩手缝间日渐精进。“上海是大城市,大家都穿得很时髦,我也要跟着潮流风向琢磨衣服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初,蔡兰芳换了工作,到上海城隍庙一间主营蓝印花布和老布的服装店做裁缝。2009年她辞掉工作,在市区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裁缝铺。“之前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外国人喜欢穿定制的衣服,当时上海举办世博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我想这是个好机会。”蔡兰芳告诉记者,她一人身兼数职,既当老板,又当设计师、量身师傅、裁缝、售卖员,接待过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客人,为他们订制各种服饰和布艺用品。

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隔壁店的年轻人会帮她做翻译,但大多数时候蔡兰芳都用简单又“蹩脚”的外语一边比划一边和对方交流。“遇到还价太厉害的,我就说太down了,small small……”蔡兰芳笑着说。

蔡兰芳有本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开店时各个国家的客人给她的留言。“如果有客人来我店里做衣服,我会让他给我写一句话,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如今蔡兰芳在市区的店早已关了很多年,但这本笔记本,她依然当做宝贝一样珍藏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崇明

凭借缝纫技术“如鱼得水”

2019年,蔡兰芳搬来了崇明,闲暇时间她为邻居缝缝补补,也接单为顾客“私人订制”,亲民的价格、精湛的手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和好评。崇明老布做的衬衣、裤子、马甲、斜挎包,遍布在工作室的角角落落。

“老布,名字土,但穿在身上一点都不土。”蔡兰芳告诉记者,“在之前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崇明老布,感觉很洋气。这个小区里老人很多,他们自己有很多老布会拿来让我帮忙做成衣服、箱包。”在蔡兰芳看来,崇明老布柔软且包容,和崇明人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刚搬来的时候,听不懂崇明话,但是凭借裁缝技术,让我迅速和邻居热络起来。”蔡兰芳说,如今的她,已经是小区广场舞队的骨干成员。跃进居委会工作人员顾张瑜告诉记者,小区里多数是老年人,他们眼睛看不清楚,平时生活又很节俭,蔡兰芳经常义务为大家服务,平时帮邻居小修小补,大家都很喜欢她。

蔡兰芳说:“裁缝这门手艺一开始是谋生的手段,养活了我,现在是交友的桥梁,丰富了我。面对大家的友好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只能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虽然蔡兰芳从市区搬来了崇明,但依然有不少专门从市区赶来的顾客。“做衣服,一针一线都要精益求精,比如有人包肩、有人驼背、有人腰细臀大,各种各样的身材,都有不同的讲究,关键在于收放自如。这也许是大家偏爱私人定制的原因吧。” 蔡兰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黄金奇;摄影:顾怡婷

编辑:陆海华

责编:李琳、陆海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