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小麦条锈病横行,成为世界性难题。李振声却发现,小麦旁边的杂草长势旺盛,不受影响...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小麦和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除了天灾人祸,作物生病也是农民的一大难题。
当年,小麦条锈病猖獗,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多地欠收。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小麦旁边的杂草却长势旺盛,丝毫不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锈病一直是危害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时期不固定,在小麦的生长初期,中期,甚至是成熟期都有可能感染。
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色的斑斑点点,后来感染整个叶片,变成一堆一堆的小颗粒,最后会侵入到小麦内部,散出锈色的,粉末一样的东西。小麦就会枯死。
不仅如此,天气温度一点控制不好就很利于条锈病传播。一旦在小麦中传播感染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并且当时条锈病变异周期比小麦新品种培育的时间短。因此条锈病是小麦种植的一大公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条锈病非常猖獗的时期。在条锈病横行的地区,减产都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很多地区甚至绝收。
据不确切统计,当年条锈病发病面积甚至超过1,000万hm2。大规模地在黄河长江流域爆发,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实属新中国成立以来之罕见。
杂草和小麦两个完全不相干的物种,为何李振声却青睐有加呢?
当时,李振声的研究专业是牧草。五六年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研究所工作。看到因条锈病大爆发而导致粮食减产,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带领研究人员实地勘察,想培育一种抗病性好的小麦。也许冥冥之中有帮助,他的专业派上了用场。
一次,他在田间工作,无意中发现麦地旁边的小草长势很好。一时间引起了注意,小麦有人照料,从播种,到成熟,每一个环节都是有人照顾的,但却生了病。杂草无人管顾,随风而长,却比小麦生长力强。
于是,他灵光一现,新品种抗病性强的小麦不一定要在小麦种培养啊,也可以将杂草的抗病优势变成小麦的。
李振声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同僚的支持。一旦有了思路,他就立刻行动。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中,终于不负有心人,在他辛苦收集筛选的八百多种草里找到了一种对条锈病有很强抵抗作用的牧草。
这种草叫做长穗偃麦草,这一重大发现让李振声喜出望外。可是这个想法真的能够那么轻易地实现吗?
此时的李振声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的实现难上加难。他想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将这种草在对抗条锈病上的优势传给小麦。
想法很好,可是现实是困难重重的。两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种杂交在一起,要么没有结果,杂技不成功。要么成功了,但是无法培育下一代,这对小麦种来说是不行的。要么就是杂交的种子可以培育后代,可是会出现越往后繁殖,基因就越不稳定的状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振声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和研究小组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了很多的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知识。终于突破了难题。他们培育出了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
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用这种方式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培育时间长,并不能大面积种植,而且产量很低,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根本就不可能推广种植。
可李振声不怕困难,既然决心要培育出好的小麦品种,那就一定要做到。
既然面前没有路,那就自己再开辟一条道路,于是李振声创造了属于我国自己的小麦培育技术,一种新的染色体工程育种系统。
用这个新的技术,培育出了“小偃6号”。解决了条锈病给小麦种植农户带来的困扰。并且实现了优产。向世界证明了我们可以养活我们自己。
李振声的成功离不开小时候吃过的苦。少时的他,正好赶上了中国的大饥荒。田地里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存。只能吃树叶,甚至树皮。后来连这些都吃光了。人们就开始吃土..
没有任何吃的,导致人的身体开始浮肿……那种场景,那还是人间。好多人死去,好多人背井离乡。
一个吃过苦的人,李振声知道挨饿,不得不挨饿是什么样的滋味。为此,他走进了农学院,走进了乡间地头,她的眼睛从没离开过土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小麦品种的培育越来越好。不仅满足了我国人口需求,还能够出口给其他国家。但切记,尊重劳动,不可浪费。
关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科技日报】李振声:“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我国小麦条锈病历次大流行的历史回顾与对策建议
李振声院士二三事:小麦里干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