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造林记④|我为“三北”植片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三北”造林记④|我为“三北”植片绿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白亚军

"慢慢走,刚下过雨,路有点滑,一定要踩稳。"7月4日凌晨5点,记者跟着郝式造林队队长郝文朕,穿过落石区,爬过陡峭的悬崖,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太子井乡东牛峪村后沟山场开始一天的造林工作。抬眼望去,太行山深处曾经贫瘠的荒山大部分已被一片苍翠的树木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式造林队队长郝文朕(左)正在运用"郝氏造林法"植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太行山,纵贯河北西部,涉及石家庄、邯郸、邢台等5个市27个县,既是京津和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攻坚区。

邢台市信都区西部浅山丘陵区石灰岩遍布、土少石多、干旱少雨,形成了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是太行山生态建设最薄弱的区域,成为多年来制约当地绿化工作的瓶颈问题。

"听我父亲那一辈人讲,当时没种树之前都是荒山,几乎看不见整片的绿色,随便下点雨,山上的泥石流就全部滚了下来。"站在山坡上眺望,郝文朕颇为感慨。

石头山上种树有多难,只有造林人知道。面对这种情况,郝文朕的父亲郝景香通过摸地形、查墒情和反复试验后,针对侧柏和油松种植,总结了一套固土、蓄水、保墒的"郝氏造林法"。

郝文朕告诉记者,"郝氏造林法"概括起来就是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套塑料袋"就是在容器苗营养钵的外面,再套上一个大的塑料袋,袋中的土量和水分能保证苗木存活和较长时间的生长。"埋玉米轴"就是在容器苗营养钵四周填埋充分吸水的玉米轴,利用玉米轴水多时吸水、干旱时放水的水分缓释保墒机理。"压石板片"就是用石板片对苗木栽植坑进行覆盖,并使石板片外高里低,蓄水保墒。"靠育林板"就是苗木栽植后在苗木的山坡外沿围靠育林板,起到防风、防火、固水、固土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树种选择上,他们改变过去侧柏单一树种造林,增加黄栌、黄连木、山桃、山杏、五角枫等彩叶树种混交。

郝氏造林队的队员正在人工运输树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氏造林队的队员正在人工运输树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这两年,受父亲的影响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郝文朕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投身到荒山造林的工作中去。

郝文朕指着不远处的荒山向记者介绍,你们看,这边和山的那边都已经被绿植覆盖了,但是中间这一大片还是荒山,站在高处你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绿化断带"。这些还没有种上树的地方是险峻地带,地理条件更差,很少有人能爬上来。

悬崖边种树,危险时刻伴随,能走的地方,仅能站立一个人。即使这样,造林队员们也要双肩挑起八九十斤的树苗和工具,往返于造林场地。由于地形复杂,为了节约时间,郝文朕带领造林队早晨5点上山,傍晚下山,一天一个人能种五六十棵树。

但这其中有个个例,郝式造林队队员李建芬人称"火箭"。李建芬笑着说道,我一个女队员每天可以种树100棵以上,因为种树速度快,被队员们取了个外号——"火箭"。

没有路,他们爬;没有苗,他们挑;没有水,他们就从山下运。15年间,他们植树1170万余株,让10万多亩"石漠化"荒山披上了绿装。如今,灰白的石头山已变得郁郁葱葱,巍巍太行展现新容,曾经的"绿化断带"变成了美丽的"七彩太行"。

在邢台市信都区,曾经的"绿化断带"披上了绿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邢台市信都区,曾经的"绿化断带"披上了绿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都分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负责人李贵良告诉记者,"郝氏造林法"具有固土、积水、保墒、防火等优点,不仅破解了气候干旱、土层瘠薄、蓄水能力差等制约造林绿化的关键问题,也让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一年中可以造林的时间延长到十个月,已成为省级标准,在太行山、燕山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太行山是三北工程建设攻坚区,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让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绿,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绿色的财富。"郝文朕说。(鸣谢: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