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时,贺龙贺老总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突然,贺老总好像想起了什么,就走到周总理面前,说:“你还记得1927年潮汕失败时,你给我念过的那首诗吗?”

周总理点了点头,笑着说:“连你都记得那首诗,我怎么会不记得呢?”

贺老总望着下面雄壮威武的阅兵队伍,大声说:“如今的反动派,真的是‘虫声唧唧不堪闻’了!”

周总理也大声说:“不,如今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是贺老总的女儿贺捷生记载的,不过,里面有一个小出入,就是周总理在当时是不可能说出“一唱雄鸡天下白”这句诗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诗是毛主席在1950年的国庆节时写的,周总理怎么可能在一年前就知道了呢?

不过,这句诗也不是毛主席完全原创的,而是化用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所以,周总理当时说的很可能是这句“雄鸡一声天下白”,贺捷生应该是记错了。

当然,我们这篇文章介绍的不是这句诗,而是周总理当年给贺老总念的那首诗,也是周总理自己写的诗。

要说周总理的这首诗,就不能不提他的一位老师,名叫张皞(hào)如,因为周总理写的那首诗,就是根据张皞如的诗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16年,“辫帅”张勋开始为复辟做准备,闹得沸沸扬扬,乌烟瘴气,当时,张皞如是南开学校的国文老师,对张勋的行为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伤时事》:

太平希望付烟云,

误国人才何足云。

孤客天涯空涕泪,

伤心最怕读新闻。

当时,18岁的周恩来就是张皞如的学生,看到老师的诗后,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和诗:

茫茫大地起风云,

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已到,

虫声唧唧不堪闻。

张皞如的那首诗,体现了他愤怒、苦闷却又看不到希望的心情,而周恩来的这首诗,却体现了一位革命青年对反动军阀的藐视,和对革命未来的信心,认为反动派就像秋天的虫子一样,已经叫不了几声了。

这就叫“有志不在年高”,当时的周恩来虽然还只有18岁,却看得比大多数成年人都要更加高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来到1927年,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中,周恩来是前敌委员会书记,贺老总是起义军代总指挥兼20军军长,都是这次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攻下,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起义军分崩离析,贺老总也成了光杆司令。

周恩来担心贺老总受不了这个打击,就主动跟他聊天,说起了自己当年写的那首诗,鼓励贺老总要看到革命光明的未来,反动派虽然现在很强大,但就像秋天的虫子一样,威风不了几天了,未来必定是革命者的胜利!

贺老总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听完周恩来的那首诗后,也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很快就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大名鼎鼎的红二方面军。

所以,贺老总对周总理的那首诗印象非常深刻,等到了1949年开国大典时,又想起了那首诗,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后来,贺老总对女儿贺捷生提起过这件事,还特地让女儿去找找当年张皞如写过的那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捷生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就去了学校的图书馆,根据父亲提供的资料,找到了张皞如在1916年发表在《敬业》杂志上的那首诗,在诗的前面还有一段附言:“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义。国命运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

而且,周恩来写的那首诗也发表在同一期杂志上,标题是《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贺捷生非常高兴,就把这本杂志借了出来,拿给父亲看。贺老总看后,也非常高兴,特地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一遍。

另外,贺捷生还回忆说:“看到一九一六这个年份,我蓦然想到,正是在这一年的二月,我父亲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十二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十二支枪。难道这是一种巧合?”

不管是不是巧合吧,总之,历史就是有趣,原本两个不相干的人,却总是能产生很多有趣的联系。

(参考资料:《周恩来风采》《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中国作家·旬刊文学》)